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类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类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引申触类见“引伸触类”。清·龚自珍《上大学士书》:“故事何足拘泥?但天下事有牵一发而全身为之动者,不得不引申触类及之也。”
2、方以类聚谓同类事物相聚一处。《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3、出类拔群出:超过;类:同类;拔:超出。指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梁书·刘显传》:“窃痛友人沛国刘显,韫椟艺文,研精覃奥,聪明特达,出类拔群。”
4、物伤其类伤:悲伤;同情;类:同类。指见到同类死亡;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感伤。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5、触类而长语本《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孔颖达疏:“谓触逢事类而增长之。”意谓掌握一类事物知识或规律,就能据此而增长同类事物知识。语出《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孔颖达疏:“谓触逢事类而增长之。”
6、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唐 刘知幾《史通 六家》:“如君懋《隋书》,虽欲祖述商周,宪章虞夏,观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
7、画虎类犬画虎画得像只狗。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弄得不伦不类。唐 刘知幾《史通 六家》:“观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
8、绝类离群绝:越过,越出;类:同类。形容超群出众。指与人群隔绝,脱离尘俗。宋·苏轼《表忠观碑》:“笃生异人,绝类离群,奋挺大呼,从者如云。”
9、讬物连类见“讬物引类”。
10、绝群拔类绝:越过,越出;类:同类。形容超群出众。明·方孝孺《畸亭记》:“杜子美、李太白,诗人之绝群拔类者也。”
11、同类相妒形容同类者不易相处。
12、物以类聚类:同一类。同类的事物常聚集在一起;现在多指坏人互相勾结在一起。《周易 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13、别类分门按一定标准分成门类。参见“分门别类”。清 蒋士铨《临川梦 隐奸》:“将江浙许多穷老名士,养在家中,寻章摘句,别类分门,凑成各样新书刻板出卖。”
14、各从其类从:听从,顺从;类:种类,同类。各自都按其好坏或种类聚集在一起。《周易·乾》:“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15、诸如此类许多像这种类型的。指与上述同类的。诸:一些;许多;如:像。晋 葛洪《抱朴子》:“诸如此类,不可具举。”
16、依此类推按此标准向同类推理。宋·周煇《清波杂志》第六卷:“盖尝供熟火也,以此类推之,岂识世事艰难!”
17、诸若此类同“诸如此类”。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二六:“诸若此类,注所未及,讵可以非注所有,而谓为异说乎?”
18、画虎类狗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19、超类绝伦见“超世逸群”。明·李贽《答耿司寇书》:“故使克明即不中举……亦当为天地间有数奇品,超类绝伦,而可以公眼前蹊径限之欤?”
20、超群轶类见“超群拔类”。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38回:“这骕郎文艺固是超群轶类,恰与素臣天生神力仿佛。”
21、噍类无遗噍类:指活着的人;遗:遗留。没剩下活着的人。南朝·梁·任昉《策梁公九锡文》:“含冤抱痛,噍类靡余。”
22、托物引类指援引类似的事物寄托己意。宋 苏轼《答黄鲁直书》:“《古风》二首,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而轼非其人也。”
23、有教无类类:类别。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进行教育。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24、相类相从从:追随。同类的事物能相互感应。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6卷:“物遇相类相从,此龙吟云起,虎啸风生,道之交感,非类不可。”
25、连类比物连:连缀。连缀相类的事物,进行对比。《韩非子 难言》:“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
26、丑类恶物指坏人。《左传·文公十八年》:“丑类恶物,顽嚣不友。”
27、引类呼朋引:招来;类:同类;呼:叫。指招引志趣相同的人。宋 欧阳修《憎苍蝇赋》:“奈何引类呼朋,摇头鼓翼。”
28、以此类推根据这一事物的道理,去推出与此类似的其它事物的道理。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六:“宣和间,宗室围炉次,索炭,既至,诃斥左右云:‘炭色红,今黑,非是。’盖尝供熟火也。以此类推之,岂识世事艰难!”
29、绝类离伦绝:超越;类:同类;伦:类。形容超群出众。唐·韩愈《进学解》:“绝类离伦,优入圣城。”
30、画虎不成反类狗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弄得不伦不类。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转》:“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31、讬物引类谓援引类似的事物寄托己意。
32、超群拔类超出众人,在同辈中拔尖。宋 苏辙《臣事下三》:“幸而又有超群拔类之才,则公卿大臣又得荐之于天子,而特宠贵之。”
33、无噍类噍类:咬东西的动物,指活人。比喻没有一个人生存。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
34、比类从事比:比照。其它类似的情况按照这种精神办理。《汉书·文帝纪》:“它不在令者中,皆以此令比类从事。”
35、群分类聚聚:聚集。指同类的事物聚合在一起,不同的事物以类区分。《周易·系辞》:“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36、拔萃出类同“出类拔萃”。指高出众人。语出《孟子 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37、同类相求谓物之同类者互相聚合。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
38、指事类情谓阐述事理,譬喻情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
39、分门别类门:类;别:区别。根据事物的特征分类。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 志录集》:“《夷坚卷》原四百二十卷,今行者五十一卷。益病其烦芜芟之,分门别类,非全帙也。”
40、除疾遗类遗:留下。类:种。只治表面的病,又留下了病根。比喻去患不彻底,留下祸根。
41、呼朋引类朋:朋友;引:带领;呼:呼唤;类:同类。指叫唤;招引同类的人。多形容坏人互相勾结。宋 欧阳修《憎苍蝇赋》:“奈何同类呼朋,摇头鼓翼。”
42、出类超群出:超过;类:同类。指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明·无名氏《误失金环》第四折:“两个夫荣妻贵,一双出类超群。”
43、言类悬河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南朝·齐·王僧虔《诫子书》:“郭象言类悬河,不自劳苦,何由至此。”
44、连类比事见“连类比物”。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子二》:“《申子》与《商君书》,皆《韩非》之类,然其连类比事,不逮《韩非》远甚。”
45、引伸触类亦作“引申触类”。谓从某一事物的原则,延展推广到同类的事物。语本《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语出《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
46、无噍类矣比喻没有一个人生存。《汉书·高帝纪》:“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
47、负类反伦和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性相悖逆。《列子·仲尼》:“龙诳魏王曰:‘有意不心,有指不至,有物不尽,有影不移,发引千钧,白马非马,孤犊未尝有母。’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张湛注:“负,犹背也。类,同也。”
48、牵物引类谓援引同类事物作比喻。晋·康法邃《<譬喻经>序》:“《譬喻经》者,皆是如来,随时方便,四说之辞,敷演弘毅,训诱之要,牵物引类,转相证据。”
49、触类旁通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互相贯通。指掌握或懂得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就可以由此及彼;了解和掌握同类的其它事物。《周易 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50、轶群绝类见“超世绝伦”。宋·曾巩《代人祭李白文》:“意气飘然,发扬携伟,飞黄駃騠,轶群绝类。”
51、民无噍类噍类:指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人。老百姓没有活路了。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
52、诸有此类犹言诸如此类。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程器》:“诸有此类,并文士之瑕累。”
53、殊方异类殊方:异域,他乡;异类:指不同品类的事物。泛指异域他乡各种各样不同品类的事物。汉·班固《西都赋》:“其中乃有九真之麟,大宛之马,黄支之犀,条支之鸟,逾昆仑,越巨海,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
54、轶类超群见“超世绝伦”。清·禇人获《隋唐演义》第九十五回:“就是那一长一技之微,若果能专心致志,亦足以轶类超群,独步一时。”
55、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失败或死亡而感到悲伤。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56、讨类知原谓通过类比而探知渊源。章炳麟《与简竹居书》:“稽其典礼,明其行事,令后生得以讨类知原,无忘国故,斯其要也。”
57、拔群出类指高出众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必有天才,拔群出类。”
58、不伦不类伦:类。既不像这一类;也不像那一类。形容不正派或不规范。也指将互不相关的事物拿来作比拟。明 吴炳《疗妒羹 絮影》:“眼中人不伦不类,阱中人不伶不俐。”
59、拔丛出类犹言拔萃出类。指高出众人。《宋书 孝义传 潘综》:“二子微猷,弥久弥芳。拔丛出类,景行朝阳。”
60、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方:方术,治道的方法;物:事物。原指各种方术因种类相同聚在一起,各种事物因种类不同而区分开。后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质分门别类。《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