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枯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枯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枯鱼病鹤比喻处境穷困之士。明·高濂《玉簪记》:“似枯鱼病鹤,空怀霄汉,挨着寒鸡茅店。”
2、枯苗望雨形容殷切盼望。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寡君望蹇先生之临,如枯苗望雨。”
3、石烂江枯直到石头变土,江水干涸。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明史·云南土司传二·麓川》:“[王骥]乃与思禄约,许土目得部勒诸蛮,居孟养如故,立石金沙江为界,誓曰:‘石烂江枯,尔乃得渡。’”
4、功成骨枯语本唐曹松《己亥岁》诗之一:“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后以“功成骨枯”喻为了一己私利,让其它许多人为之付出巨大的牺牲。语出唐·曹松《己亥岁》诗之一:“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5、枯枿朽株枯朽的枝干。形容事物死气沉沉。明·胡应麟《诗薮·近体》:“自宋以来,学杜者但刻意深沉,如枯枿朽株,无复生意。”
6、世路荣枯世路:世间人事的经历;荣枯:兴盛和衰败。世间人事的兴盛和衰败。唐·刘禹锡《酬乐天偶题酒瓮见寄》诗:“从君勇断抛名后,世路荣枯见几回?”
7、海枯石烂枯:枯干;烂:朽烂。海水干涸;石头朽烂。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或不可能实现。多用作誓言;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也作“石烂海枯”。金 元好问《西楼曲》:“海枯石烂两鸳鸯,只合双飞便双死。”
8、一将成功万骨枯指一个将帅功成名就要以上万人的死亡为代价。洪楝园《后南柯·甲阵》:“一将成功万骨枯,手提髑髅血模糊。”
9、生肉枯骨枯骨:白骨。使死者再生,枯骨长肉。形容施惠很深。《晋书·刑法志》:“至义畅于三代之际,遗风播于百世之后,生肉枯骨,惠侔造化。”
10、嘘枯吹生嘘:呵气。枯了的吹气使生长,生长着的吹气使枯干。比喻在言论中有批评的,有表扬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郑太传》:“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
11、枯槁之士枯槁:瘦瘠。指隐居山林的隐士。战国·宋·庄周《庄子·徐无鬼》:“招士之士兴朝,中民之士荣官,筋力之士矜雅,勇敢之士奋患,兵革之士乐战,枯槁之士宿名。”
12、涸辙之枯涸:水涸,干涸;辙:车轮的痕迹。干涸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助的人。《剪灯新话·三山福地志》:“但愿捐斗水而活涸辙之枯,下壶飨而救翳桑之饿,此则故人之赐也。”
13、搜索枯肠枯肠:心肠都枯干了。比喻写作思路贫乏。形容极力冥思苦想的样子。明 邵璨《香囊记》:“老夫如今年迈,没心绪搜索枯肠,偷今换古,就把老年登科作一首。”
14、枯本竭源枯:使枯死;本:根本;竭:竭尽;源:源头。指损害事物的根基。《人民日报》1959.10.12:“必须保护野生植物的生机,使之能够继续繁殖,不要枯本竭源。”
15、枯株朽木比喻无用的人或物。宋 陈亮《又癸卯秋书》:“如亮已为枯株朽木,与一世并无所关涉,惟于秘书,不敢不致其区区耳。”
16、石枯松老枯:干枯。石头干裂,松树老朽。形容历时极为久远。金·丘处机《水龙吟·道运》词:“海移山变,石枯松老。”
17、涸辙枯鱼见“涸辙鱼”。明·张景《飞丸记·怜儒脱难》:“吹嘘一点灵犀热,涸辙枯鱼沐浩波。”
18、枯树生花枯树开起花来。比喻在绝境中又找到了生路。《三国志·魏志·刘廙传》:“臣罪应倾宗,祸应覆族……起烟于寒灰之上,生华于已枯之木。”
19、草木荣枯荣枯:繁茂和枯萎。草木的茂盛和干枯。《大自然的语言》:“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侯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20、燎发摧枯燎发:火烧毛发;摧枯:折断枯木。比喻消灭敌人极容易。《隋书·音乐志下》:“攻如燎发,战似摧枯。”
21、山枯石死极言年代久远。明·刘基《沁园春》词:“任龙蛇歌怨,桑榆烟尽,山枯石死,毕竟何成。”
22、燥荻枯柴荻:荻草,似芦苇。干燥的荻草,干枯的柴木。指易燃之物。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13年》:“乃取蒙冲半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23、舌敝唇枯敝:破;枯:枯干。舌头破烂,嘴唇干焦。形容费尽了唇舌。孙中山《<民报>发刊词》:“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
24、朽木枯株株:树根。朽烂的树根,枯干的树木。比喻老朽无能之辈。明·康海《中山狼》第三折:“俺道您琼材玉树,却元是朽木枯株。”
25、枯朽之馀谓衰病残年。
26、枯脑焦心谓竭尽心力。《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云南杂志>》:“是留东同人枯脑焦心日夜经营者也。”
27、焚枯食淡烤干鱼,食薄味。形容生活清苦。清·钱谦益《和州鲁氏先茔神道碑铭》:“焚枯食淡,斋厨萧然。”
28、拉枯折朽同“摧枯拉朽”。宋·文莹《玉壶清话》第七卷:“食罢,将战,伦举兵一鏖,如拉枯折朽。”
29、水枯石烂极言历时长久。郭沫若《女神·湘累》:“我们从春望到秋,从秋望到夏,望到水枯石烂了。”
30、枯耘伤岁耘:除草;岁:年谷成熟。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荀子 天论》:“楛耕伤稼,耘耨失薉。汉 韩婴《韩诗外传》卷二:“枯耕伤稼,枯耘伤岁。”
31、枯木逢春枯:枯萎;木:树木;逢:遇上。枯树遇上春天又有了生机。比喻经历挫折又获得生机。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卷二十三 唐州大乘山和尚》:“问:‘枯树逢春时如何?’师曰:‘世间希有。’”
32、一聚枯骨一聚:聚在一起。一堆枯朽的骨头。指人死去很久。《神仙传·老子》:“乃使甲张口向地,其太玄真符,立出于地,丹书文字如新,甲成一聚枯骨矣。”
33、索尽枯肠索:寻找,搜索;枯肠:枯渴的肠。比喻费尽心思清·魏秀仁《花月痕》第30回:“来秋的令烦得很,令人索尽枯肠。”
34、枯枝败叶败:衰败。干枯的树枝,衰败的花叶。形容荒凉、破坏的样子。清·孔尚任《桃花扇·余韵》:“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
35、枯形灰心身体像枯木心如同死灰。形容极端消极。《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加死灰也。”
36、枯树生华比喻在绝境中又找到了生路。《三国志 魏志 刘廙传》:“臣罪应倾宗,祸应覆族……起烟于寒灰之上,生华于已枯之木。”
37、枯骨之余枯骨:白骨,引申为死人。比喻垂死的人。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四卷:“华存卑贱,枯骨之余。自处尘垢,久染浊秽。”
38、拉朽摧枯同“摧枯拉朽”。《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以吾愤激之众,击彼骄惰之师,拉朽摧枯,未云其易,解围定霸,在此一役。”
39、根朽枝枯朽:腐烂;枯:枯槁。树根腐烂了,树枝就会枯萎。比喻事物失去了根本或在根本上出现问题,就会走向衰亡。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56卷:“此气是人之根本,根本若绝,则藏腑筋脉如枝叶,根朽枝枯,亦以明矣。”
40、枯朽之余指衰病残年。宋·苏轼《代滕甫辩谤乞郡书》:“异日复得以枯朽之余,仰瞻天日之表。”
41、枯木发荣枯萎的树木恢复生机。比喻衰亡的事物重获新生。三国·魏·曹植《七启》:“夫辩言之艳,能使穷泽生流,枯木发荣。”
42、形容枯槁身体瘦弱;精神萎靡;面色枯黄。枯槁:枯萎;枯干。战国 楚 屈原《渔父》:“颜色憔悴,面容枯槁。”
43、枯体灰心见“枯形灰心”。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94卷:“所有计念,从忌心生,若枯体灰心,则万病具泯。”
44、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移祸:嫁祸。把祸患转嫁给别人。比喻有罪过的人安然无事,嫁祸于无辜的人。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5卷:“险些儿送了秀童的性命。正是: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
45、枯鱼之肆枯鱼:干鱼;肆:铺子。卖干鱼的铺子。比喻事情已到不可挽回的绝境。庄周《庄子 外物》:“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46、枯燥无味单调呆板;毫无趣味。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因此,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燥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憋脚的不中用的宣传家。”
47、泽及枯骨泽:恩泽;枯骨:死去已久的人。恩泽及于死者。形容给人恩惠极大。《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
48、冢中枯骨冢:坟墓。坟墓里的枯骨。比喻没有力量的人。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
49、摧枯拉腐见“摧枯折腐”。《三合会讨满清檄文》:“摧枯拉腐,破釜沉舟。”
50、海枯见底海枯:海水干涸。海水干涸之后终究可以看见海底,但并非容易事。用以比喻人心难测。唐·杜荀鹤《感遇》:“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51、枯杨生华枯:干枯;华:同“花”。枯萎的杨树重新开花。比喻老年女子嫁了做官的丈夫,好景不长。《周易·大过》:“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
52、枯骨生肉犹言起死回生。《隋书·于仲文传》:“伏愿垂泣辜之恩,降云雨之施,追草昧之始,录涓滴之功,则寒灰更然,枯骨生肉。”
53、菊老荷枯菊花凋零,荷花枯萎。比喻女子容颜衰老。明·沈采《千金记·通报》:“辜负却桃娇柳嫩三春景,捱尽了菊老荷枯几度秋。”
54、枯木死灰死灰:燃烧后余下的冷灰。身如枯木,心如死灰。比喻极其消极悲观。庄周《庄子 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枯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55、枯肠渴肺枯:枯竭。形容人十分饥渴。《唐诗纪事》:“开妒满饮相献酬,枯肠渴肺忘朝饥。”
56、摧枯拉朽摧:破坏;枯:枯草;拉:折断;朽:朽烂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原作“摧枯折腐”。《晋书 甘卓传》:“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顾虑乎?”
57、熬枯受淡指忍受清苦的生活。元 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这出家无过草衣木食,熬枯受淡。”
58、枯木再生枯死的树木又恢复了生命力。比喻历经挫折又获得生机。宋 苏辙《陈汝义学士南京谢表》:“岂谓圣恩未弃,见桑榆,枯木再生,重沾雨露。”
59、枯树开花已经枯死的树又开起花来。比喻绝处逢生;亦谓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或指在完全不可能的情况下出现的奇迹。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刘廙传》:“起烟于寒灰之上,生华于已枯之木。”
60、摧枯折腐折断枯树枝烂木头。比喻极容易做到。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耿弇传》:“反覆数十日,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