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君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君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先小人后君子先不讲客气,说明条件,按章办事,然后再讲礼貌。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49回:“凡事先小人后君子好,先君子后小人就不好了。”
2、志诚君子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形容志行诚笃的人。明·徐霖《绣襦记·姨鸨夸机》:“他是个志诚君子,与别人不同,怎么开口起发他的?”
3、得君行道得君:臣子获得君主的信任;行:实行。有才学的人能得到贤明君主信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朱自清《论不满现状》:“真能得君行道,当然要多多少少改变那自己不满别人也不满的现状。”
4、忠不违君违:违背。忠直的人不会违背他的君主。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臧洪传》:“义不背亲,忠不违君。”
5、正人君子旧时指正直;有道德的人物。现多用来讽刺假装正经的人。《新唐书 张宿传》:“宿怨执政不与已,乃日肆谗甚,与皇甫镈相附离,多中伤正人君子。”
6、鞠躬君子谓谨敬尽职的人。
7、先小人,后君子先做小人,后做君子。指先把计较利益得失的话说在前头,然后再讲情谊。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九回:“化这们说。凡事先小人后君子好,先君子后小人就不好了。”
8、君唱臣和唱:歌唱,吟咏;和:应和。形容臣子紧紧遵循君主的旨意办事。《晏子外编》:“君唱臣和,教之隆也。”
9、逢君之恶执迎合昏庸的执政者,引他去干坏事。《孟子·告子下》:“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10、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君:敬称对方;终:终究。送多远的路,终究要分别。元 无名氏《马陵道》楔子:“哥哥,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哥哥你回去。”
11、民贵君轻人民比君主更重要。这是民本思想。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2、国无二君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皇帝。《礼记·丧服四制》:“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
13、琴挑文君挑:挑逗、挑引。比喻挑动对方的爱慕之情,并表达自己的爱意。亦作“琴心相挑”。
14、君子之交接如水君子:品行端正的人。君子的交往清淡如水,而不是互相拉拢、利用。西汉·戴圣《礼记·表记》:“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15、君子不究既往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究:追究;既往:已经过去的事情。道德高尚的人不追究已过去的事情。《柳暗花明》:“就是俗语说:君子不究既往嘛。何况咱们还是亲戚!”
16、君圣臣贤君主圣明,臣子贤良。形容君臣契合,政治清明。《旧唐书·马燧传》:“道无不行,谋无不臧,君圣臣贤,运泰时康。”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十九回:“当今乃尧舜之世,君圣臣贤。”
17、悮国欺君悮:耽误;欺:欺骗。欺骗君王,祸害国家。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八卷:“假如有一等做官的,悮国欺君,侵剥百姓,虽然官高禄厚,难道不是大盗?”
18、中书君毛笔的别称。宋·苏轼《自笑》:“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
19、君子协定双方不经过书面签字,只以口头承诺或交换函件而订立的协定,它与书面条约具有同等的效力。本用于国际事务间,后亦用为事先约定的套语。又称作“绅士协定”。毛泽东《反对党内的资产阶级思想》:“他事先征求了资产阶级的意见,和资产阶级订了君子协定,却没有向中央报告。”
20、梁上君子梁:房梁。躲在房梁上的君子。原指窃贼。后比喻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脱离实际的人。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陈寔传》:“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以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
21、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君子:有才德的人;丈夫: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对仇敌要痛恨,打击要坚决彻底。指坏人心狠手辣。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叵奈杨景无礼。”
22、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事:侍奉,服侍。忠义之臣,不奉事两个朝代的君主;贞节的妇女,不再嫁第二个丈夫。指忠诚不二。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49回:“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我为隋臣,不能匡救君恶,致被逆贼所弑,不能报仇,而事别主,何面目立于世乎?”
23、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古代指地位高、有道德的人;现在也称品行好的人为君子;交:交情。君子之间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交情高雅纯净;清淡如水。西汉 戴圣《礼记 表记》:“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24、文君新寡指妇女死去丈夫不久。西汉 司马迁《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25、贤人君子指有才有德的人。唐·陈子昂《明必得贤科》:“凡贤人君子,未尝不思效用,但无其类获进,所以湮没于时。”
26、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有才德的人。君子喜欢正道得到的财物,不要不义之财。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该当你老夫子的,自然当仁不让。”
27、君子三戒戒:戒规。君子有三条戒规:少年时戒美色;壮年时戒殴斗;老年时戒贪图。
28、君子不夺人之好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好:喜爱。道德高尚的人不夺取人家喜爱的东西。元·马致远《马丹阳三度任风子》:“我这里劝着道着他不采分毫,别人的首级他强要,他小心儿不肯自量度,可不道君子不夺人之好。”
29、忠君报国忠于国君,报效国家。元·郑光祖《伊尹耕萃》第二折:“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济世安民,忠君报国,乃是男儿所为。”
30、清君侧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公羊传 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唐 李商隐《有感》诗:“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新唐书 仇士良传》:“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
31、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将领;受:接受。将领远征在外可以相机作战,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春秋·齐·孙武《孙子兵法·变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3回:“岂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32、君子爱人以德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爱:爱护;德:道德。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和帮助他人。指对人不偏私,不姑息。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上》:“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33、大雅君子大雅:对品德高尚,才学优异者的赞词。君子:泛指有才德的人。指有才德的人。《汉书·景十三王传赞》:“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之矣。”《论语·八佾》:“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34、读书君子旧时称有志操有学问的人。
35、大人君子大人:古代尊称;君子:指品行好的人。指才德兼备的人。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唐中宗》:“庸人视之,如推车于太行之险,大人君子视之,一苇可杭之浅者也。”
36、事急无君子谓人到紧急关头,就顾不得讲规矩、礼貌了。清 钱彩《说岳全传》:“邦杰道:‘好一匹马,不知何人的?如今事急无君子,只得借他来骑骑。’”
37、君子好逑逑:通“仇”,配偶。原指君子的佳偶。现指男子追求佳偶。《诗经 周南 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8、君子固穷君子: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固穷:安守贫穷。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39、君子不器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不器:不像某一种器皿。君子博学多才,可胜任各种工作。春秋·鲁·孔丘《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
40、食子徇君谓吃自己儿子的肉以媚主邀功。
41、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君子:泛指品德高尚的人。指有志之士报仇雪恨不必性急,等待时机再动手。《儿女风尘记》:“孩子,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你把这笔账牢牢地记在心里!”
42、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将:将领;受:接受。将领远征在外可以相机作战,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43、君子之交淡若水君子:品行端正的人。君子的交往清淡如水,而不是互相拉拢、利用。战国·宋·庄周《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44、仁人君子仁:仁爱。旧称好心肠的正派人。亦用作反语讽刺伪君子。《晋书 刑法志》:“刑之则止,而加之斩戮,戮过其罪,死不可生,纵虐于此,岁以巨计,此乃仁人君子所不忍闻,而况行之政乎?”
45、舍命陪君子舍:舍弃;命;生命;陪:陪伴。指不惜一切陪伴与跟随对方。老舍《正红旗下》:“办婚丧大事的人往往倾家荡产,难道亲友不应当舍命陪君子么?”
46、淑人君子淑:温和善良。君子:古代指地位高,品格高尚的人。指贤惠善良,正直公正、品格高尚的人。《诗经·曹风·鸤鸠》:“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47、伴君如伴虎陪伴君王像陪伴老虎一样,随时有杀身之祸。指大人物喜怒无常。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四回:“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刻刻要当心。”
48、请君入瓮君:人的尊称;瓮:陶制的大坛子。一种口小腹大的大坛子。指就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对付她自己。唐 张鷟《朝野佥载 周兴》:“即索大瓮,以火围之,起谓兴曰:‘有内状勘老兄,请兄入此瓮。’”
49、二三君子犹二三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汉书·楚元王传》:“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将以辅弱扶微,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
50、欺君之罪欺骗君主的罪行。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且煌煌天语,谁敢有违,以自取欺君之罪。”
51、归遗细君归:回家;遗:给予;细君:妻子。指夫妻情深。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归遗细君,又何仁也。”
52、贤才君子指有才有德的人。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当今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愿从其游而为之死。”
53、恺悌君子恺悌:平易近人。和乐平易而厚道的人。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十二年》:“恺悌君子,神所劳矣。”
54、欺君误国欺骗君主,祸害国家。明 陆采《明珠记 奸谋》:“刘震这厮索强,前日弹我欺君误国,要将枭首示众。”
55、博物君子指博学多识的人。《史记 吴太伯世家》:“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后汉书 周荣传》:“蕴椟古今,博物多闻,《三坟》之篇,《五集》之策,无所不览。”
56、岂弟君子和乐平易而厚道的人。《诗经·小雅·青蝇》:“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57、避君三舍舍:古代计量单位,1舍=30里。指退让和回避。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
58、谦谦君子指谦虚而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周易 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59、圣君贤相圣明的君主与贤良的辅佐大臣。有君臣相契意。相,辅弼之臣,后专指宰相。《荀子 富国》:“若夫兼而覆之,兼而爱之,兼而制之,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
60、君子之交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庄周《庄子 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