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就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就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洗颈就戮把脖子洗净,伸到刀下受斩。比喻等待灭亡。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2回:“今且放汝回去,说与孙权:洗颈就戮!”
2、悬驼就石比喻用力多,得益少。《法苑珠林》卷六六记载:有人得到一匹死骆驼,剥皮嫌刀钝。楼上有块磨刀石,于是上楼磨刀,下楼剥皮,上下往返,十分费事。
3、因陋就寡谓满足于简陋苟且,不求改进。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
4、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可以成功。形容轻易地取得成功。也作“一蹴而成”。宋 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5、删芜就简芜:杂乱;就:趋向。去掉繁杂部分,使它趋于简明。宋·严羽《历代诗话·诗法家数》:“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
6、骈首就死同“骈首就戮”。清·昭梿《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呼其壮士出,以次斩戮,寂无一声,骈首就死。”
7、束广就狭谓把丰富的内容概括为极少的文字。宋·韦居安《梅裥诗话》上卷:“他人欲隐括此意,非累数十言不可,而公以二十八字尽之,真得束广就狭体。”
8、束手就殪同“束手待毙”。《明史·黄得功传》:“主逃将溃,无所一用其力,束手就殪,与国俱亡而已。”
9、身将就木将:快要;就:趋,进;木;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2回:“管甚么民脂民膏,竟忘了礼义廉耻,直至身将就木,还遗命叫儿子薄殡殓,勿治丧,勿礼忏。”
10、因陋就简因:沿袭;陋:简陋;就:将就。马虎凑和;任其简陋;不求改进。指就着原有的简陋条件办事。汉 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
11、瞻云就日原指贤明的君主恩泽施及尤民。后多比喻得近天子。《史记·五帝本纪》:“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12、避害就利就:接近、走向。躲开有害的,接近有利的条件。《吴子·图国第一》:“谋者,所以避害就利。”
13、束手就死束:捆绑。捆起手来等死。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薛霸便提起水火棍来,望着林冲脑袋上劈将来,可怜豪杰束手就死。”
14、就虚避实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进攻。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孙子 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15、去故就新就:归于,留下。除去旧的,留下新的。《史记 律书》:“三月也,律中姑洗。”张守节正义:“《白虎通》云:‘沽者,故也。洗者,鲜也。’言万物去故就新,莫不鲜明也。”
16、移船就岸就:凑近,靠近。改变原来主张,乘势凑上去办成某事。也比喻不招自来。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1回:“那薛蝌若有悔心,自然移船就岸,不愁不先到手。”
17、弃文就武放弃文业,改从武事。元 无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吾闻诗礼传家,此子弃文就武,亦各言其志也,曾读《武经七书》么?”
18、煨干就湿极言抚育孩子的辛苦。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三折:“不想共乳同胞一体分,煨干就湿母艰辛。”
19、功成业就成:成功;业:事业。建立了功绩,事业有成就。指功绩与名利都得到。范长江《塞上行·行纪·忆西蒙》:“岳飞功成业就之时,即高宗寝时不安之日。”
20、去本就末谓弃农经商。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郡国辐凑,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
21、骈首就僇同“骈首就戮”。
22、就汤下面比喻趁机行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63回:“只说是这畜牲怎么这等作变,却不晓得是天师就汤下面,奉承他这一番。”
23、按步就班指按照条理或遵循一定的程序。参见“按部就班”。语出晋 陆机《文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然后选义案部,考辞就班。”
24、撑岸就船比喻颠倒主从,不合情理。《水浒传》第二一回:“只见说撑船就岸,几曾有撑岸就船。你不来睬我,老娘倒落得。”
25、舍安就危舍:放弃;就:趋,从。舍弃安逸而趋于危险。形容违背常情,不理智。宋·苏舜钦《上范希文书》:“延州逼近贼锋,而能舍安逸以就危隘,虽古人不逮也。”
26、束手就禽见“束手就擒”。王闿运《桂阳陈侍郎行状》:“众如言,夜径入山寺,明先唯与徒党十数人居,束手就禽。”
27、去就之分去就;进退或取舍。分:分寸。引申为应持的态度。比喻进取、取舍的分寸。亦作“去就之际”。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28、随行就市谓按市场行情行事。
29、甄烦就简甄:鉴别。甄别繁冗的,采用简便的。《魏书·范绍传》:“绍量功节用,甄烦就简,凡有赐给。”
30、有话便长,无话就短唐代以后说书艺人用语,有话要说的话,就讲得长,没话要说的话,就简单讲几句。巴金《谈自己的创作·小序》:“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有话便长,无话就短。”
31、删华就素放弃荣华富贵而过简朴生活。明·冯梦龙《智囊补·闺智·陈子仲妻》:“孟光桓少君得同心为匹,皆能删华就素,遂夫之高。”
32、俯首就缚低下头让人捆绑。形容无法反抗或自愿认罪。
33、延颈就缚延:伸;就:接受;缚:捆绑。伸出脖子来让人捉住。指毫不抵抗,乖乖地让人捉住。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5回:“今者朝廷遣将军前来收捕,本合延颈就缚。但恐不能存命,因此负罪交锋,误犯虎威,敢乞恕罪。”
34、引船就岸移动船身靠岸。比喻自己顺势主动解决问题。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回:“原来三荷包进来的时候,本想做个反跌文章,先说个不成功,好等他哥来还价,他用的是‘引船就岸’的计策。”
35、驾轻就熟驾:赶马车;轻:指轻便的车;就:到;熟:熟悉的道路。驾着轻便的车走熟悉的路。比喻办熟悉的事很容易。唐 韩愈《送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
36、束装就道整好行装走上旅途。
37、避凶就吉避:避开;就:趋。指避开祸害而趋向吉利。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6回:“主公宜避凶就吉,不可轻举妄动。”
38、就地正法在犯罪的当地执行死刑。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5回:“因为案情重大,并且是积案累累的,就办了一个就地正法。”
39、高低不就就:成。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迁就。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7卷:“因此高低不就,把女儿直挨到一十八岁,尚未许人。”
40、便还就孤就撤回到我这里.。
41、按部就班按:按照;部:类别;班:次序。原意是指按照文章分段布局的需要;而安排好层次;选择、组织好词句。后来表示按照一定的条理、步骤做事。西晋 陆机《文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42、草创未就草创:开始创办或创立;就:完成。刚开始做,尚未完成。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43、知错就改知道自己错了就立即改正。王朔《刘慧芳》:“我这人缺点很多,知错就改便是其中之一。”
44、日就月将就:成就;将:进步。每天有成就,每月有进步。形容精进不止。也日积月累。《诗经 周颂 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45、羽翮已就翮:鸟翼。羽毛已经丰满。比喻已得到辅佐之人,势力已壮大。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46、芟繁就简〖释义〗芟:除去;就:趋向。去掉繁杂部分,使它趋于简明。《尚书 纬》:“删夷繁乱。”宋 严羽《历代诗话 诗法家数》:“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
47、急就章急就:匆促地完成。指匆促写成的文章或奏章。泛指为了应付需要急急忙忙完成的作品或工作。清·龚自珍《咏史》:“羽出颠倒司农印,幕府纵横急就章。”
48、说到曹操,曹操就到指谈论到某人,某人恰巧来了。曾朴《孽海花》第29回:“无巧不成书!说到曹操,曹操就到。”
49、束身就缚束:捆。束身:自缚。缚:捆绑。比喻不加抵抗,甘愿被人擒捉。《晋书·段灼传》:“艾被诏书,即遣强兵,束身就缚,不敢顾望。”
50、避实就虚实:实力;就:接近;趋向;虚:空虚;虚弱。原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现也指办事先找容易突破的地方着手。或谈论问题回避要害。原作“避实击虚”。西汉 刘安《淮南子 要略》:“击危乘势以为资,清静以为常,避实就虚,若驱群羊,此所以言兵也。”
51、一挥而就就:成。笔一挥就写(画)成了。宋 朱弁《曲洧旧闻》第七卷:“东坡一挥而就,不日传部下,纸为之贵。”
52、舍己就人舍:弃;就:顺。放弃自己的意见,服从众人的主张。《尚书 大禹谟》:“稽于众,舍己从人。”《孟子 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53、就正有道向有学问和有道德的人请求指正。《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
54、偎干就湿形容母亲抚育幼儿之辛苦。谓幼儿溺床,母亲宁可以身就湿,使小儿卧处常干。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且休说怀耽十月,只从小偎干就湿,几口气抬举他偌大,便恰似燕子衔食。”
55、半推半就推:推辞;就:靠拢;接受。一面推辞;一面接受。形容表面推辞;但内心愿意接受;假意拒绝的样子。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香腮。”
56、去危就安离开危险,达到平安。《北齐书·文襄帝纪》:“去危就安,今归正朔;转祸为福,已脱罗网。”
57、束手就困谓无法摆脱困境。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一》:“然当群雄奸命之时,烽烟四起,运道梗绝,惟有束手就困耳。”
58、推干就湿同“推燥居湿”。明·徐田臣《杀狗记·孙荣奠墓》:“三年乳哺恩爱深,推干就湿多劳顿。”
59、移樽就教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24回:“名九公道:'也罢,我们移樽就教罢。'”
60、就事论事就:按照。指按照事情本身来评论是非得失。也指只评事情的现象;不涉及事情的本质和做事的指导思想。宋 杨时《杨龟山集 荆州所闻》:“孟子与人君言,皆所以扩其善心,而革其非,不止就事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