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尽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弹尽援绝 | 弹药用光了;后援也断绝了。形容战事危急;陷于绝境。 | 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
2、尽瘁事国 | 瘁:劳累;尽瘁:竭尽劳苦;事:服务,效力。比喻用尽心思和精力为国家效力。 | 《诗经·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 |
3、词穷理尽 | 谓再也找不到理由,无话可说。 | 唐·崔致远《萧遘相公书》之二:“仰干陶冶,敬托笺毫,始知调急声哀,唯愧词穷理尽。” |
4、意犹未尽 | 犹:还。指还没有尽兴。 | 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十章:“但是梁生宝意犹未尽,话还没有说完。” |
5、漏尽更阑 | 漏: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更:夜间计时单位;阑:尽。夜深的时候。 | 元 高文秀《襄阳会》:“直等的漏尽更阑,街衢静悄。” |
6、尽人皆知 | 尽:全部。所有的人都知道。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1回:“老少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 |
7、算尽锱铢 | 算:计算;锱铢:旧制1两=4锱,1两=24铢,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极微小的数量也要算。指苛敛钱财。 | 清·昭梿《啸亭杂录·吴利府》:“尝牟利于主算者,主算者算尽锱铢,其父犹以为未足。” |
8、道尽途殚 | 同“道尽涂穷”。 |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私意自试,必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涂穷,则已耳。”《晋书·嵇康传》作“道尽途殚”。 |
9、意切辞尽 | 意:心愿,意向。心意恳切,言辞毫无保留。 | 唐·李翱《劝裴相比自出征书》:“伏望试以狂言,访于所知厚者,意切辞尽,不暇文饰,伏惟少赐省察。” |
10、精疲力尽 | 精神疲惫,力气用尽。形容精神和身体极度疲劳。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张淑儿巧智脱杨生》:“我已筋疲力尽,不能行动。” |
11、兴尽意阑 | 兴:兴致,兴味;阑:残,尽。兴致和情趣都没有了。 | 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等到兴尽意阑,便各自回去睡觉。” |
12、计尽力穷 | 穷:尽。计谋、力量都用尽了。 | 《周书 韦孝宽传》:“齐人历年赴救,丧败而反,内离外叛,计尽力穷。” |
13、诛尽杀绝 | 杀得一个不留。诛:斩。 | 元 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将俺老相国伍奢父子,满门家属,诛尽杀绝。” |
14、一网打尽 | 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 | 宋 魏泰《东轩笔录》第四卷:“聊为相公一网打尽。” |
15、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 恭敬勤谨,尽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为止。 |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16、知无不尽 | 凡是知道的没有不尽说的。形容发表意见毫无保留。 | 《魏书·李冲传》:“冲竭忠奉上,知无不尽,出入忧勤,形于颜色。” |
17、道尽涂殚 | 涂:通“途”;殚:尽。到了无路可走的境地。比喻穷途没路,末日来临。 | 《晋书·嵇康传》:“自卜已审,若道尽涂殚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 |
18、火尽灰冷 | 比喻权势消失。 |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向火乞儿》:“今时之朝彦,皆是向火乞儿,一日火尽灰冷,暖气何在?当冻尸裂体、弃骨沟睿中,祸不远矣。” |
19、书不尽言 | 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 《周易 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
20、用尽心机 | 心机:心里;计谋。什么心思都用上了。 | 元 无名氏《隔江斗》第二折:“周公瑾用尽心机,诸葛亮未动先知。” |
21、尽节竭诚 | 节:节操;竭:完。指竭尽忠诚和节义。 | 《魏书·吕罗汉传》:“自非尽节竭诚,将何以垂名竹帛?” |
22、以尽吾齿 | 来度过我的一生.。 | |
23、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 烹:煮烧。飞鸟打尽,弓被搁置不用;兔被捕杀后,猎狗则被烹食。比喻事情办成,功臣被害。 | 鲁迅《立此存照》:“倘有不识时务者问:‘如果那时并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而且汉人也配享太庙……则将如何?’我觉得颇费唇舌。” |
24、知必言,言必尽 | 言:说。凡有知道的,就毫无保留地讲出来。 | |
25、弹尽粮绝 | 打仗时弹药用完;粮食也吃完了。形容情况困窘;处境危急。 | 宋 魏了翁《故太府寺丞兼知兴元府利州路安抚郭公墓志铭》:“血战三日夜,矢尽援绝,遂死之。” |
26、风禾尽起 | 《书·金縢》:“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后以“风禾尽起”为顺应天心,得到天助的出典。 | 《书·金縢》:“秋,大熟。未穫,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 |
27、力尽神危 | 力气精神都疲惫到极点。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3回:“话说宝玉见晴雯将雀裘补完,已使得力尽神危,忙命小丫头替他捶着。” |
28、尽入彀中 | 彀中:弓箭射程以内,比喻牢笼、圈套。尽数网罗,全部就范。 |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述进士》:“(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29、尽心尽力 | 指费尽心力。 | 《晋书 王坦之传》:“且受遇先帝,绸缪缱绻,并志竭忠贞,尽心尽力,归诚陛下,以报先帝。” |
30、言无不尽 | 把内心的话说尽,毫不保留。 | 《北齐书·高德政传》:“德政与帝旧相昵爱,言无不尽。” |
31、尽忠报国 | 用全部忠诚报效国家。 | 《北史 文苑传 颜之仪》:“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 |
32、油干火尽 | 形容罄尽。 | 《二刻拍案惊奇》卷八:“[丁生]直赢得两人油干火尽,两人也怕起来。只得忍着性子住了,垂头丧气而别。” |
33、无尽无休 | 没完没了(含有厌恶的意思)。 | 曹禺《北京人》第三幕:“终于沉闷地听着远处的更锣声、风声、树叶声,和偶尔才肯留心到的身旁思懿的无尽无休的言语。” |
34、空臆尽言 | 臆:胸。胸中毫无隐藏,把知道的东西全都说出来。 | 《新唐书·刘蕡传》:“今蕡所对,敢空臆尽言,汉魏以来,无与蕡比。” |
35、芝艾俱尽 | 芝艾:香草和臭草,比喻美和恶。芝艾同被烧毁。比喻好的坏的同归于尽。 | 南朝·梁·梁元帝《讨侯景檄》:“孟诸焚燎,芝艾俱尽;宣房河决,玉石同沉。” |
36、扫地俱尽 | 谓彻底干净,毫无存留。《汉书 魏豹田儋等传赞》:“用于贬义。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俱尽矣。”《晋书 儒林传序》:“惟怀逮愍,丧乱弘多,衣冠礼乐,扫地俱尽。”《隋书 高祖纪下》:“圣人遗训,扫地俱尽,制礼作乐,今也其时。” | 《汉书·魏豹田儋等传赞》:“用于贬义。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俱尽矣。”《晋书·儒林传序》:“惟怀逮愍,丧乱弘多,衣冠礼乐,扫地俱尽。” |
37、一口吸尽西江水 | 原是一气呵成、贯通万法的意思。后比喻过于性急,想一下子就达到目的。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居士庞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
38、曲尽人情 | 曲:委婉。委婉巧妙地刻画人的心思 | 宋·邵雍《观诗吟》:“爱君难得似当时,曲尽人情莫若诗。” |
39、尽释前嫌 | 尽释:完全放下。嫌:仇怨,怨恨。把以前的怨恨完全丢开。 | 蔡东藩《宋史演义》第二十九回:“卿与吕相有隙,今吕相亦愿用卿,卿当尽释前嫌,为国效力。” |
40、目眦尽裂 | 目眦:眼眶。眼眶都瞪裂了。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 |
41、腊尽春来 | 腊:指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腊月过去,春天又回来了。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回:“且说腊尽春来,到了正月初四日。” |
42、尽忠竭力 | 竭:尽。用尽气力,竭尽忠诚。 | 战国 楚 屈原《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 |
43、穷形尽相 | 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也用来形容丑态毕露。 | 晋 陆机《文赋》:“虽弃方而遁圆,期穷形而尽相。” |
44、辞穷理尽 | 辞:文辞;穷:完,尽。无话可说,无理可辩。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怀州玄泉第二世和尚》:“僧问:‘辞穷理尽时如何?’师曰:‘不入理岂同尽。” |
45、除恶务尽 | 除:去除;恶:邪恶;指坏人坏事;务:必须;一定。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干净、彻底。 | 《尚书 泰誓下》:“树德务滋,除恶务尽。” |
46、竭尽心力 | 竭:尽,用尽。用尽全部力量。 | 《三国志 魏志 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竭尽心力,奉宣科法。” |
47、言不尽意 | 言:说的话;尽:完全。指说的话不能表达全部的意思。多用于信的末尾。 | 《周易 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
48、扫地以尽 | 比喻破坏得彻底。也比喻面子、威风丢失干净。 | 清 梁启超《新民议 禁早婚议》:“一群之道德法律,且将扫地以尽。” |
49、道尽涂穷 | 谓无路可走,陷于绝境。 |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私意自试,必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涂穷,则已耳。”《晋书·嵇康传》作“道尽途殚”。 |
50、鞠躬尽瘁 | 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 明 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
51、淋漓尽致 | 淋漓:尽情;畅快;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把事物的一切情态充分地刻画、表现了出来。 | 明 李清《三垣笔记 崇祯补遗》:“叙次大内规制井井,而所纪客氏、魏忠贤骄横状,亦淋漓尽致,其为史家必采无疑。” |
52、尽心竭诚 | 尽心:竭尽心力;竭诚:竭尽忠诚。比喻竭尽心力和诚意。 | 汉·张禹《奏事》:“以臣下各得尽心竭诚,而事公明。” |
53、斩尽杀绝 | 斩:砍断;尽、绝:完。全部杀掉;一个也不留。比喻做事不留余地。 | 元 高文秀《渑池会》第四折:“将秦国二将活挟将来了,将众兵斩尽杀绝也。” |
54、言有尽而音意无穷 | 语言有穷尽而含意没有穷尽。指诗文等蕴含着深刻含义。 |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赋》:“故知词也者,言有尽而音意无穷也。” |
55、尽情尽理 | 尽:达到极限。比喻某事全部合情合理。 | 郭沫若《高渐离》第三幕:“廷尉,你的推测,尽情尽理,这案件实在太离奇。” |
56、尽在不言中 | 尽:都,全部。指大家不言明,都明白其中的意思 | 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一折:“我正是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 |
57、乐尽悲来 | 犹言乐极生悲。 | 唐·陈鸿《长恨歌传》:“自南宫迁于西内,时移事去,乐尽悲来。” |
58、一网尽扫 | 犹一网打尽。 | |
59、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 ||
60、尽其所能 | 能:能力。把所有本事都用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