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接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接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驾肩接武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多。《旧唐书·尹思贞李杰等传论》:“有唐之兴,绵历年所,骨鲠清廉之士,怀忠抱义之臣,台省之间,驾肩接武。”
2、交头接耳交头:头挨着头;接耳:嘴挨着耳朵。头挨着头;嘴对着耳朵。指凑在一起低声说话。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大小三军,听吾将令,甲马不许驰骤,金鼓不许乱鸣,不许交头接耳,不许笑语喧哗。”
3、应接不暇暇。空闲。风景好看;东西好而多;看不过来;或人、事物太多;来不及接待、应付。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4、接三连四接连不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9回:“我又没逃了,这么接三连四的叫人来找。”
5、踵接肩摩摩肩接踵。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多,拥挤不堪。清·金捧阊《守一斋笔记·芦花会》:“忽金鼓喧阗,仪卫甚盛,观者踵接肩摩。”
6、移花接木把某种花木的枝条嫁接到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使用手段以假换真欺骗他人。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7、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8、踵足相接同“踵趾相接”。明·张居正《答列卿毛介川书》:“今之士大夫,冠缨相摩,踵足相接,一时号为交游者,盖不少矣。”
9、携手接武携:牵引;武:脚步。手牵手,跟紧脚步。比喻跟别人亦步亦趋地学。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回仙》:“为人若反是,虽携手接武,终不成道。”
10、敬上接下尊敬在己之上者,爱护在己之下者。形容待人谦恭有礼。同“敬上爱下”。《隶释 汉金乡长侯成碑》:“安贫乐道,忽于时荣。敬上接下,温故知新。”
11、未与人接和社会上的人没什么交往。
12、比肩接踵肩碰肩,脚跟脚。形容人多拥挤或接连不断。清 戴名世《<小学论选>序》:“天下之谬悠庸烂者,比肩接踵,不可胜数。”
13、君子之交接如水君子:品行端正的人。君子的交往清淡如水,而不是互相拉拢、利用。西汉·戴圣《礼记·表记》:“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14、水光接天水的光色与天的光色相连。形容水域辽阔。宋·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15、接袂成帷袂:衣服袖子。帷:帷帐,帷幕。衣袖连接起来,可以形成帷幕。形容人口众多,城市繁华。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16、巧不可接指巧妙得别人无法赶上。
17、应接如响响:回声。对答有如回声。形容答话敏捷流利。唐·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昭容两朝专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响。”
18、犬牙相接形容地势像犬牙一样参差不齐。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丧》:“甘州之诸屯,犬牙相接。”
19、接三换九接三:新娘出嫁后三天回娘家;换九:结婚九天双方互送礼物。指结婚嫁娶的风俗。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6回:“你长大出嫁的时节,我与你打簪环,做铺盖,买梳头匣子,我当自家闺女一般接三换九。”
20、接踵而来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到来;脚步紧相连。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当此内忧外患接踵而来,老夫子系天下人望,我倒可惜他多此一段闲情逸致!”
21、继踵接武踵:脚后跟;武:足迹。脚后跟接脚后跟,足迹挨足迹。形容人数众多而拥挤不堪或接连不断。明·归有光《送张子忠之任南昌序》:“士大夫登朝著与其居于乡者,继踵接武。”
22、添枝接叶增添树的枝叶。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加上原来没有的内容,使之走样。宋 朱熹《答黄子耕书》:“生出重重障碍,添枝接叶无有了期,要须认清本意,而就中看得许多曲折。”
23、后手不接指平时不注意留有余地,日后则接应不上,无法继续维持。亦作“后手不上”。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7回:“这两个光棍,他揽的人家债多了,只怕往后后手不接。”
24、接绍香烟接:连接;绍:继承;香烟:祭品,指祭享。比喻生养子孙,繁衍不断。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挣得这些少家私,却不曾生得个儿子,传授与他,接绍香烟。”
25、骈肩接迹同“骈肩累迹”。宋·刘炎《迩言》:“游者骈肩接迹,观者啧啧咏叹。”
26、趾踵相接形容人数之多。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师范》:“此外握风气之权者,为书院山长,为蒙馆学究,车载斗量,趾踵相接。”
27、比肩接迹肩膀相靠,足迹相接。形容人多或接连不断。明 瞿佑《剪灯新话 修文舍人传》:“贤者槁项黄馘而死于下,不贤者比肩接迹而显于世。”
28、夜以接日以:用;接:接续。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勤奋工作或学习。《晏子春秋·内篇谏》:“今齐国丈夫耕,女子织,夜以接日,不足以奉上。”
29、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接:迎面射;猱:猿类;马蹄:一种箭靶的名称。扬起手射中飞猿,俯下身射破箭靶。形容技艺高超。三国·魏·曹植《白马篇》:“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
30、接风洗尘指设宴款待远来的客人,以示慰问和欢迎。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6卷:“虽也送他两把俸金,几件人事,恰好侄儿也替他接风洗尘,只好直退。”
31、连舆接席行并车,止同席。形容亲密友爱。《梁书·昭明太子统传》:“望苑招贤,华池爱客,连舆接席。”
32、连朝接夕朝:早晨;夕:晚上。早晨接晚上,不分白天黑夜地连续干。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劳心灵,役声气,连朝接夕,不自知其苦,非魔而何?”
33、兵连祸接指战事、灾祸连续不断。孙中山《诰诫东江叛军通令》:“数年以来,闽、粤、湘生民涂炭,曹吴二贼,实为祸首,近复启衅浙奉,兵连祸接,本大元帅已明令诸将出师北伐。”
34、传宗接代宗:宗族;家族;代:后代。传延宗族;接续后代。原指生了儿子可以使家世一代一代传下去。指继承有人。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9回:“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挣了这分大家私,死下来又没个传宗接代的人,不知当初要留着这些钱何用!”
35、汗流接踵见“汗流至踵”。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柳氏子》:“柳在椟中,历历闻之,汗流接踵,不敢出气。”
36、冒名接脚假冒别人的名,接替他。《旧唐书 韦陟传》:“后为吏部侍郎,常病选人冒名接脚,阙员既少,取士良难。”
37、短兵接战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三国志 魏志 典韦传》:“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
38、接连不断连续不间断。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陈设兵卫,自王宫起,直至光家之门,街衢皆满,接连不断。”
39、再接再砺接:交战;砺:磨砺。原谓鸡再磨嘴,然后再相斗。后用以指继续努力,坚持不懈。唐 韩愈、孟郊《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40、袂接肩摩袂:袖子。衣袖相连,肩膀相触。形容人非常多。明·宋濂《国朝名臣序颂》:“其他智士谋臣,袂接肩摩,殆未可一二数。”
41、上气不接下气形容因为劳累或焦急而气喘得很厉害。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七回:“一霎时漂流数百里外,直把一个好义急公的老鼠淹得上气不接下气。”
42、风马不接犹言风马牛不相及。《宋书 隐逸传 王弘之》:“凡祖离送别,必在有情,下官与殷风马不接,无缘扈从。”
43、摩肩接毂肩挨着肩,车轮挨着车轮。形容人多拥挤。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 游嵩山日记》:“伊阙摩肩接毂,为楚豫大道。”
44、兵不接刃作战时兵器没接触。指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吕氏春秋 怀宠》:“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45、行则连舆,止则接席行:出行;舆:车子;止:休息;席:坐席。出行时车子相连,休息时座位相接。形容两人关系密切,形影不离。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46、连墙接栋形容房屋连片。明·陈子龙《霍光论》:“骄妻劲奴,纵横长安中,连墙接栋,比拟宸极,此岂复人臣也哉!”
47、青黄未接见“青黄不接”。宋·叶適《上宁宗皇帝札子》之二:“城市之民,青黄未接,食于常平者十家而九。”
48、短兵相接兵:武器。短兵:指刀、剑等一类短小武器。用刀、剑等一类短小武器近距离地面对面搏斗。形容敌我相近;战斗激烈。也比喻进行针锋相对的激烈斗争。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歌 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49、连昏接晨通宵达旦。整日整夜。宋·梅尧臣《秋雨篇》:“秋雨一向不解休,连昏接晨终穷秋。”
50、连三接四同“连三接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原来平儿出去,有赖林诸家送了礼来,连三接四,上中下三等家人来拜寿送礼的不少。”
51、接不上茬接不上别人的话头说话,指不能继续下去。
52、连昬接晨通宵达旦。整日整夜。
53、踵武相接同“踵趾相接”。宋·陈亮《跋焦伯强帖》:“诸公巨人踵武相接,天下毫发丝粟之才,皆得以牵连成就,况且伯强之卓然能自见者乎!”
54、连畴接陇谓田地连片。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莺粟花连畴接陇于黛柳镜波之间,景趣殊胜。”
55、目不暇接暇:闲暇;接:接收。可看的东西太多;眼睛都忙得看不过来了。清 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之二》:“见其扬翬振彩,倏来倏往,目不暇给。”
56、接应不暇暇:空闲。指美景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清·李汝珍《镜花缘》第85回:“普席又要吃酒,未免令人接应不暇了。”
57、架肩接踵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拥挤。宋·无名氏《灯下闹谈·升斗得仙》:“李相公砡镇扬日,夜梦长衢而行,见一金字牌屹于路左,观者架肩接踵而至,遂诣看焉。”
58、踵迹相接同“踵趾相接”。清·昭梿《啸亭杂录·梁提督》:“自丛岚叠嶂间以刀掘路,士卒各怀一铁钉,踵迹相接,攀钉而上。”
59、肩摩踵接肩碰肩,脚连脚。形容人多而拥挤。清 薛福成《庸庵笔记 幽怪二》:“终日人鬼杂处,肩摩踵接,不相畏避,亦不相闻问。”
60、直接了当同“直截了当”。聂绀弩《关于知识分子》:“因为反正无法挽救,倒不如各人知趣,早点‘卖身投靠’的直接了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