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兼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兼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软硬兼施同时涉及或具有几个方面。软的和硬的手段都用上了。兼施:同时施展。张扬《第二次握手》:“这位神甫满脸堆笑,帮着苏凤麒一唱一和,软硬兼施地劝告苏冠兰结婚。”
2、兼览博照犹言明察四方。《后汉书·胡广传》:“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献可替否为忠。”
3、兼功自厉兼:加倍;功:功夫;厉:同“励”,劝勉。指做事加倍努力,并自我劝勉。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丹传》:“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
4、材能兼备材:通“才”。才智和能力都具备。元 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王焕也空学的文武双全,培养得材能兼备。”
5、兼收并畜同“兼收并蓄”。清·黄宗羲《传是楼藏书记》:“古来藏书者,亦不乏兼收并畜。”
6、才德兼备才:才能。德:品德。备:具备。才能和品德都具备。元 无名氏《娶小乔》第一折:“江东有一故友,乃鲁子敬,此人才德兼备。”
7、智勇兼备智:智谋。又有智谋,又很勇敢。清·吴璿《飞龙全传》第49回:“此人智勇兼备,善于用兵,主公即当调回,可以退敌。”
8、水火不兼容容:容纳。比喻二者对立,绝不兼容。《周易 说卦》:“故水火不相逮。”
9、衣不兼采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东汉·班固《汉书·游侠传·朱家》:“家亡余财,衣不兼采,食不重味。”
10、秉文兼武犹言能文能武。唐 牛肃《纪闻 吴保安》:“李将军秉文兼武,受命专征。”
11、才望兼隆才:才学;望:声望,名望;隆:高。才能和威望都很高。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5回:“今卿亦须荐一才望兼隆者,代卿为妙。”
12、文武兼备同时具有文才和武才,文武双全。亦作“文武兼济”、“文武兼全”。汉·荀悦《汉纪·宣帝纪》:“文武兼备,惟所施设。”
13、兼包并畜同“兼收并蓄”。郭沫若《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这样便能够兼包并畜以成其大。”
14、倍道兼行道:行程,路程;兼:加倍,加速。指加倍速度行进。《孙膑兵法 善者》:“善者能使敌卷甲趋远,倍道兼行,倦病而不得息。”
15、倍道兼进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行进。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22回:“迎二帝于沙漠,救生民于涂炭,尔其倍道兼进,以慰朕怀。”
16、兼权尚计指全面衡量,深思熟虑。荀况《荀子 不苟》:“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
17、兼葭倚玉蒹葭:初生的芦苇。玉:仙树。芦苇倚在仙树上。①比喻两个品貌极为悬殊的人在一起,显得很不协调。②比喻地位卑微的人依附高贵的人。亦作“蒹葭倚玉树”、“蒹葭玉树”。
18、兼程前进加快步伐,一天走两天的路程。《三国志·贾逵传》:“乃兼道进军,多设旗鼓为疑兵。”
19、忠不可兼兼:同时并进。一个人不可能兼作两个国君的忠臣,指一臣不事二主。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权勋》:“利不可两,忠不可兼。”
20、兼官重绂谓兼任很多显耀官职。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翟俌传》:“昔窦邓之宠,倾动四方,兼官重绂,盈金积货,至使议弄神器,更改社稷。”
21、才学兼优才能和学问都优秀。《隋唐演义》第三六回:“恐翰林院草来不称朕意,思卿才学兼优,必有妙论,故召卿来,为朕草一诏。”
22、兼人之材兼人:胜过人;材:通“才”,才能。超出一般人的才能。形容人能力强。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8回:“一天到晚,忙了东又忙西,就是有兼人之材,恐怕亦办不了。”
23、昼夜兼程程:行进。白天和黑夜都不停地赶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林如海已葬入祖坟了,诸事停妥,贾琏方进京的。本该出月到家,因闻得元春喜信,遂昼夜兼程而进,一路俱各平安。”
24、胆略兼人胆略:勇气和智谋;兼:加倍;兼人:超过别人。形容胆量和谋略胜过常人。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
25、食不兼肉吃饭不用两道肉食。谓饮食节俭。《尹文子·大道上》:“昔晋国若奢,文公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兼肉,无几时,人皆大布之衣,脱粟之饭。”
26、德才兼备品德和能力都具备。兼备:都具备。《元史 丰臧梦解传》:“乃举梦解才德兼备,宜擢清要,以展所蕴。”
27、昼夜兼行兼:加倍。白天黑夜不停地行走。形容急速的赶路。亦作“昼夜兼程”。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四十八回:“却说刘崇败走,与白从辉收集败残人马,只百十骑,昼夜兼行。”
28、兼爱无私泛爱大众,对人没有私心。先秦 庄周《庄子 天道》:“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
29、兼弱攻昧兼并弱国,讨伐昏聩糊涂的君主。《尚书 仲虺之诰》:“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30、夸州兼郡夸:通“跨”,兼有;州、郡:古代行政区。指治理的区域很大。东汉·班固《汉书·诸侯王表序》:“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
31、材德兼备材:通“才”。既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又有好的思想品质。《禅真逸史》前言:“路上为民除害,以武艺高强、材德兼备,[林时茂]被荐为建康宝刹妙相寺副住持。”
32、兼朱重紫谓兼任很多显耀官职。朱,朱衣;紫,紫绶。晋·葛洪《抱朴子·任命》:“服冕乘祒,兼朱重紫,则若固有之,常如布衣。”
33、兼程而进兼:两倍的。加快步伐,一天走两天的路程。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六卷:“我今兼程而进,先到那里取回,却不是我之功?”
34、兼收并采亦作“兼收并采”。广泛收罗采用。宋·曾巩《谢章学士书》:“兼收并采,不遗偏材一曲之人者,此所以无弃材也。”
35、衣不兼彩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清·汪琬《敕封徐母刘孺人墓志》:“素无铅华甘脆之好,衣不兼彩,食不重味。”
36、公私兼顾既照顾到公家的利益,也照顾到私人的利益。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在公私关系上,就是‘公私兼顾’,或叫‘军民兼顾’。”
37、兼人好胜兼人:胜过人;好:喜爱;好胜:各方面都想胜过他人。处处都想胜过他人,好胜心强。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由也兼人,故退之。”
38、食宿相兼比喻幻想同时实现两个互相矛盾的目标。汉 应劭《风俗通 两袒》:“齐人有女,二人求之。……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
39、兼容并包兼、并:同时照顾或包括有关的各方面;容:容纳;包:包含。把相关的东西都容纳、包含进来。西汉 司马相如《难蜀父老》:“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
40、兼善天下兼善:使大家都有好处。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孟子 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41、兼程并进兼、并:一倍;加倍。在一定的时间里比平常多走一倍的路。《三国志·贾逵传》:“乃兼道进军,多设旗鼓为疑兵。”
42、兼收博采犹兼收并采。宋·陆游《论选用西北士大夫札子》:“仁宗皇帝照知其弊,公听并观,兼收博采,无南北之异。”
43、食不兼味见“食不二味”。《韩诗外传》第八卷:“大侵之礼,君食不兼味,台榭不饰,道路不除。”
44、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拼命赶路。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3回:“俱骑了马,连日夜兼程,赶上丧车,护进二贤庄。”
45、兼收并容收:收罗;容:容纳。把不同性质的东西收罗,保存起来。章炳麟《华国月刊发刊词》:“凡七略所录,分科所肄,以及艺术之微,稗官之说,靡不兼收并容。”
46、智勇兼全同“智勇双全”。明·张凤翼《红拂记·奸宄觊觎》:“我一向颇有窥西京之意,叵耐杨素那老儿威名甚重,智勇兼全,故此掩甲收兵,未遂所愿。”
47、兼收并蓄兼收:多方面吸收;并蓄:一并保存。多方面吸收并保留下来。指吸收、招拢多方面的人才或事物。唐 韩愈《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48、悲喜兼集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唐·唐晅《手记》:“千里一遇,悲喜兼集。”
49、兼权熟计指多方面衡量,深入考虑。《荀子·不苟》:“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熟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
50、德容兼备德容:指女子的品德和容貌。兼备:都具备。品德和容貌都非常好。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必用心访个德容兼备的,我老爷总肯是一般相看。”
51、兼收并录把不同的说法都一并载录下来。清·章学诚《文史通义·答客问》:“传闻异辞,记载别出,不能兼收并录以待作者之抉择,而私作聪明,自定去取,则此次之业难于凭藉者四矣。”
52、兼人之勇兼人:一人抵多人;勇:勇敢。抵得上几个人的勇气。形容十分勇敢。《汉书 韩信传》:“受辱于胯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
53、兼而有之指同时占有或具备有关的各方面。墨翟《墨子 法仪》:“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利之?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54、袭衣兼食袭:全套衣服;兼:加倍。成套衣服,多盘菜肴。比喻生活富裕。明·何景明《徐太母潘氏墓志铭》:“居家甚勤俭,无袭衣兼食,然施族仁下,不有所害。”
55、兼包并容见“兼容并包”。章炳麟《讨满洲檄文》:“苟无大害于我军事者,一切均当兼包并容,有违节制,悉以军律治罪。”
56、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汉 王符《潜夫论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57、名利兼收收:收获。又有名又得利。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6回:“法子是有的,不过要化几文,然而倒是个名利兼收的事情。”
58、一字兼金形容文字极其珍贵。兼金,价值倍常的好金。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四:“苏、黄遗墨流传至今者,一字兼金。”
59、才兼文武指人具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卢植传》:“熹平四年,九江蛮反,四府选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蛮寇宾服。”
60、兼容并蓄同“兼收并蓄”。明·方孝孺《复郑好义书》:“所贵乎君子者以能兼容并蓄,使才智者有以自见,而愚不肖者有以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