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奸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奸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表里为奸表里:内外;奸:虚伪狡诈。比喻用勾结、欺诈等不正当手段做坏事。明 沈德符《野获编 言事 王虎谷封事》:“王虎谷为祠祭郎中,以太监李广交结寿宁侯表里为奸,特疏请斩广以谢宗庙。”
2、元奸巨恶谓大奸首恶。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若果然当此之际,一毫马脚不露,那人便是元奸巨恶,还合他讲甚么性情来!”
3、卖俏迎奸见“卖俏行奸”。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1回:“这阎婆惜被那张三小意儿百依百顺,轻怜重惜,卖俏迎奸,引乱这婆娘的心。”
4、拿贼要赃,拿奸要双赃:赃物;奸:通奸。捉贼要有赃证,捉奸要有成双人证。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元·马致远《还牢末》第一折:“那梁山泊果然有个李逵,原来孔目结交贼人?二嫂,你晓得拿贼要赃,拿奸要双,如今那匾金环子在谁人收着?”
5、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杀人见伤奸:通奸;赃:赃物。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6回:“自古道:‘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杀人见伤。’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没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
6、老奸巨滑形容阅历深而手段极其奸诈狡猾的人。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虽老奸巨滑,无能逃于其术者。”
7、洞见其奸洞:洞察,洞悉;奸:奸伪。看清楚别人的阴谋诡计。形容观察能力强,看问题敏锐。《元史·许衡传》:“李林甫妒贤嫉能,明皇洞见其奸而不能退。”
8、党恶朋奸党:袒护;朋:朋比。袒护恶人,勾结坏人。形容与坏人勾结起来干坏事。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59回:“其有党恶朋奸,甘为逆羽,杀无赦!”
9、奸臣当道奸佞的小人控制朝政。指坏人当权。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15回:“此时因纣王失政,妲己残害生灵,奸臣当道,豺狼满朝,故此天心不顺。”
10、揣奸把猾揣:藏。奸:奸诈,狡诈,虚伪。心藏奸诈,行为狡猾。元·无名氏《十样锦》第二折:“因某生前揣奸把猾,死后永做饿鬼。”
11、以售其奸售:销售。用来推行他的奸计。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例如张国焘,则利用许多党员的无知以售其奸。”
12、卖俏营奸俏:容态轻盈美好。卖弄媚态,以便做坏事。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海神记·花鸨训女》:“止不过席上尊前,卖俏营奸,退后趋前。”
13、诲奸导淫引诱人做奸恶淫荡等坏事。姚锡钧《<春声>自序》:“若夫诲奸导淫,使今之社会风尚为江河之日下,则我知免尔。”
14、奸官污吏奸:邪恶;吏:官吏。贪赃枉法的官吏。清·林觉民《绝笔书》:“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
15、发奸摘覆发:揭发。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彼铺张于条教号令之末,矜诩于发奸摘覆之神,曷足语知道?”
16、姑息养奸无原则地一味宽容;就会助长坏人坏事。姑息:无原则地宽容;养:助长;奸:坏人坏事。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上》:“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17、大奸极恶指极为奸诈且作恶多端的坏人。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79回:“而大奸极恶之人行事背理,亦不消说得。”
18、剪恶除奸剪、除:扫除。扫除恶人与奸人。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0回:“似你我行侠尚义,理应济困扶危,剪恶除奸。”
19、发奸摘隐发:揭发。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再说陆公在任,公文不要,爱民如子,况又发奸摘隐,剔清利弊。”
20、作奸犯罪作奸犯科。司马紫烟《荒野游龙》第二章:“她不禁一叹道:‘月黑风高,正是作奸犯罪的好时刻,老天爷好象在帮坏人的忙呢!’”
21、嬴奸买俏犹言狎妓买笑。
22、洞烛其奸洞烛:洞察;洞悉。看透对方的阴谋诡计。形容观察力强;看问题敏锐。《明史 董传策传》:“(严)嵩稔恶误国,陛下岂不洞烛其奸!”
23、偷奸取巧用投机取巧的办法不付出力气而得到好处。
24、穷奸极恶穷:极。形容极其奸诈凶恶。宋·苏轼《缴词头奏状·吴荀》:“如惠卿、汲,穷奸极恶,不待臣言而知。”
25、捉奸要双,抓贼要赃奸:通奸;赃:赃物。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刘流《烈火金钢》第26回:“你别着急啊,捉奸要双,抓贼要赃,慢慢地来,等抓住他的证据再说。”
26、擒奸摘伏擒获暴露的坏人,揭露隐藏着的歹徒。《续古文苑·无名氏<唐莫州唐兴军都虞候郑府君墓志铭>》:“擒奸摘伏,抚弱遏强,井邑肃然。”
27、进善惩奸进用善良,惩治奸恶。唐·周昙《咏史诗·虞舜》:“进善惩奸立帝功,功成揖让益温恭。”
28、奸回不轨奸回:奸恶邪癖;轨:比喻规矩、法度。奸恶邪癖,不守法度。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奸回不轨。”
29、禁奸除猾禁:禁止;猾:狡猾。禁止清除奸险狡猾之人。《隋书·酷吏传序》:“无禁奸除猾之志,肆残虐幼贱之心。”
30、铲恶锄奸铲:消灭。铲除凶恶奸邪的人。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回:“他杀人污佛地,我救苦下云端,铲恶锄奸。”
31、肆奸植党肆:放肆;植党:营私结党。放肆胡为,培植党羽。《明史·冯恩传》:“宗铠同官孙应奎复言,鋐肆奸植党,擅主威福,巧庇龙等,上格明诏,下负公论,且纵二子为奸利。”
32、剗恶锄奸剗:通“铲”。铲除凶恶奸邪的人。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回:“他杀人污佛地,我救苦下云端,剗恶锄奸。”
33、奸淫掳掠奸淫:奸污;掳掠:抢劫人和物。奸污女人;抢夺财物。比喻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清·吴趼人《痛史》第七回:“谁知仍是强赊硬抢,掳掠奸淫,无所不至。”
34、狼狈为奸狼狈:传说狈是与狼同类的野兽;因前腿短;要趴在狼身上才能行动。狼和狈常一起出外伤害牲畜。奸:做坏事。比喻坏人互相勾结一起干坏事。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诗翁画客狼狈为奸,怨女痴男鸳鸯并命。”
35、包藏奸心犹言包藏祸心。三国 魏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刘表自以为宗室外,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
36、革奸铲暴清除奸佞,铲除暴虐。
37、铢两之奸铢两:极轻微的分量。比喻极其轻微的事。指轻微的邪恶。东汉·班固《汉书·赵广汉传》:“广汉精于吏务,善为购距,铢两之奸,皆告之。”
38、奸人之雄奸人:奸恶诈伪的人;雄:指杰出人士。奸恶诈伪之人的魁首。多指权诈欺世的野心家。战国·赵·荀况《荀子·非相》:“夫是之谓奸人之雄。”
39、洞悉其奸洞:洞察,洞悉;奸:奸伪。看清楚别人的阴谋诡计。形容观察能力强,看问题敏锐。明·沈德符《野获编·列朝·庙议献谄不用》:“甫出口,而上已洞悉其奸,斥逐不已。”
40、巨奸大猾奸:奸诈;猾:狡猾。指阅历深而非常阴险狡猾的人。唐·韦嗣立《论刑法多滥疏》:“务于穷竟,连坐相牵,数年不绝,遂使巨奸大猾,伺隙乘间。”
41、洞察其奸对别人的阴谋诡计看得很清楚。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12回:“倘明哲君子,洞察其奸,于家中妇女不时正言规劝,以三姑六婆视为寇仇。”
42、神奸巨蠹指有势力的奸狡恶人。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监禁》:“有婪官利其赃利,致之死而灭口者;有神奸巨蠹,恐其幸脱而立取病呈者。”
43、捉奸见双,拿贼要赃奸:通奸。捉拿奸情必须同时抓住奸夫淫妇,捉拿盗贼必须同时抓住赃物。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02回:“‘捉奸见双,拿贼要赃’……无有对证,如何诬赖孤家呢!”
44、党恶佑奸偏护奸恶。元·耶律楚材《辨邪论序》:“党恶佑奸,坏风伤教,千载之下,罪有所归。”
45、除奸革弊除掉坏人,改革弊端。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小官职居清廉,理当正直,除奸革弊也呵。”
46、奸夫淫妇指通奸的男人和放荡不羁的女人。指淫乱的男女。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7回:“奸夫淫妇,虽该重罪,已死勿论。其余一干人犯,释放宁家。”
47、捉贼要赃,捉奸要双赃:赃物;奸:通奸。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村长!捉贼要赃,捉奸要双,当了妇救会长就不说理了。”
48、朋比为奸朋比:朋党比周的略语;同类人互相勾结;为:做;奸:邪恶;坏事。坏人勾结在一起干坏事。宋 高登《高东溪集》:“此曹当尽伏诛,今且偃自恣,尚欲朋比为奸,蒙蔽天日。”
49、捉奸见双,抓贼见赃奸:通奸;赃:赃物。捉拿奸情必须同时抓住奸夫淫妇,捉拿盗贼必须同时抓住赃物。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8卷:“你且忍耐,此事须要三思而行。自古道:‘捉奸见双,抓贼见赃。’倘或不了事,枉受了苦梦。”
50、祛蠹除奸驱除祸害,消除奸佞。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6卷:“且说李御史到了福建,巡历地方,祛蠹除奸,雷厉风行,且是做得利害。”
51、赢奸卖俏谓风流调情。
52、深奸巨猾犹老奸巨猾。《周书·苏绰传》:“若有深奸巨猾,伤化败俗,悖乱人伦,不忠不孝,故为背道者,杀一利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
53、奸狡诡谲奸:奸诈;狡:狡猾;诡谲:狡猾。指为人奸诈狡猾。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四卷:“却说城中有一人姓张,名委,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残忍刻薄。”
54、进贤黜奸犹言进贤黜佞。明·郑晓《今言》第四卷:“优厘大开离照,独运乾刚,进贤黜奸,明令赏罚。”
55、行奸卖俏谓恣淫行邪,弄姿作态。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6卷:“那张荩及风流子弟,只晓得三瓦两舍,行奸卖俏,是他的本等。”
56、擒奸讨暴暴:豪强。指捕捉奸人,讨伐强暴。三国·魏·曹操《褒扬泰山太守吕虔令》:“卿在郡以来,擒奸讨暴,百姓获安。”
57、大慝巨奸慝:邪恶。指邪恶奸险的人。明·文秉《先拨志始》下卷:“大慝巨奸,或燕处于园亭,或潜藏于京邸,奥援有灵,朝廷无法。”
58、发摘奸隐发:揭发。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北史·循吏传·梁彦光》:“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
59、破奸发伏揭露隐藏的坏人。宋·范仲淹《宋故卫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铭》:“徙陇城郡,历比、驾二部外郎,在郡未几,破奸发伏,有神明之号。”
60、捉奸见双,捉贼见赃奸:通奸。捉拿奸情必须同时抓住奸夫淫妇,捉拿盗贼必须同时抓住赃物。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6回:“自古道:‘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杀人见伤。’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没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