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迹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迹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遁身远迹犹言避世隐居。宋·叶適《赵孺人墓铭》:“已而久不合,退居山穷水绝处,慕王霸、梁鸿夫妇,赓《麦秀》、《五噫》之歌,将遁身远迹以自娱佚。”
2、闭门扫迹指杜绝宾客,不与来往。见“闭门扫轨”。
3、骈肩迭迹同“骈肩累迹”。
4、略迹论心撇开表面的事实而评论其用心。清 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上》:“以于立玉、于元荐为乱天下者,亦岂遂为定论乎?略迹而论心,二臣皆皎然不欺其志,有国士之风。”
5、恶迹昭著昭著:显著,明显。恶劣的事迹十分明显,人所共见。形容罪行严重。宋·郑刚中《北山文集·答潼川路于提刑》:“但先列罪人之词,而继之以今来勘状,则恶迹昭著。”
6、蛛丝马迹蜘蛛丝;马蹄痕。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蛛丝:蜘蛛丝;马迹:马蹄印。唐 杨筠松《龙经 武曲星》:“抛梭马迹,蛛丝长,梭中自有丝不断。”
7、骈肩接迹同“骈肩累迹”。宋·刘炎《迩言》:“游者骈肩接迹,观者啧啧咏叹。”
8、避迹藏时指逃避时世。唐 贾至《微子庙碑颂》:“而君崎岖险阻,避迹藏时。”
9、来踪去迹踪、迹:脚印。来去的踪迹;指人、物的来历或事物的前因后果。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6卷:“陆婆向来也晓得儿子些来踪去迹,今番杀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问他,却也怀着鬼胎。”
10、踪迹诡秘行踪隐秘难测。《剪灯余话·泰山御史传》:“率轻狂而自若,踪迹诡秘,贿赂公行。”
11、车尘马迹指车马行过的痕迹。宋 朱熹《卧龙庵记》:“余既惜其出于荒堙废壤之余,而又幸其深阻敻绝,非车尘马迹之所能到。”
12、遁迹藏名犹言隐居不出。《东周列国志》第八九回:“功成辞赏,遁迹藏名。”
13、略迹原情撇开事实不谈,从情理上原谅。兰陵忧患生《京华百二竹枝词》:“讨钱童子乱拦人,略迹原情总为贫。”
14、重迹屏气见“重足屏气”。《北齐书·酷吏传·卢裴》:“又伺察官人罪失,动即奏闻,朝士见之,莫不重迹屏气,皆目之为卢校事。”《北史·恩幸传·穆提婆》:“令萱则自太后以下,皆受其指麾;提婆则唐邕之徒,皆重迹屏气。”
15、敛声匿迹不声张,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出现。《解放日报》1944.8.18:“这样,识时务的就不得不敛声匿迹。”
16、鼠迹狐踪比喻人行踪鬼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拈毕》:“羽椿忠大节,而世有责之备者;蒙鼠迹狐踪,而世有赞其能者。”
17、处静息迹息:停止;迹:足迹。静处不动就不会留下痕迹。引申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战国·宋·庄周《庄子·渔父》:“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18、韬声匿迹隐匿音信踪迹。谓不被人所见闻。晋·挚虞《征士胡昭赞》:“投簪卷带,韬声匿迹。”
19、变迹埋名迹:痕迹,踪迹。改变行踪,隐蔽姓名。明·梅鼎祚《玉合记·诇约》:“都归欲界,轻财任侠,也属微尘,虽已变迹埋名,还要弃家访道。”
20、寄迹山林隐居山林间,不过问世事。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四回:“虽欲寄迹林泉,不但不敢,亦且不忍。”
21、雪泥鸿迹同“雪泥鸿爪”。清·冯珍《摸鱼子·寄戴受兹》词:“去年曾记深宵语,也算雪泥鸿迹。”
22、浪迹萍踪形容踪迹漂泊不定,就象流水和浮萍一样。吴梅《风洞山 埋忠》:“我草泽偷生苦淹留,却教我浪迹萍踪向何处投。”
23、人迹罕至罕:少。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辟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汉 荀悦《汉纪 孝武纪二》:“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地,舟车不通,人迹罕至。”
24、骈肩叠迹形容人多拥挤。同“骈肩累迹”。清·刘大櫆《乞捐输以待周急引》:“京师为四方之会,万民之所聚处,仕宦宾旅,骈肩叠迹。”
25、遁迹空门见“遁入空门”。《天雨花》第五回:“逼得我,此一身,走投无路,因此上,来披剃,遁迹空门。”
26、韬光隐迹同“韬光晦迹”。金·马钰《满庭芳·咏和师叔辞世》词:“怀美,便韬光隐迹,二十余年。”
27、雨踪云迹比喻男女情好的往事。宋·曾觌《清商怨》词:“清宵寂,香闺隔。好梦难寻,雨踪云迹。忆忆忆。”
28、息迹静处息:止息;迹:行迹,脚印;处:处所。要想不见行迹,只有自己静止不动。引申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庄子 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29、劣迹昭着劣:恶劣;昭著:明显。恶劣的事迹非常明显。
30、消声匿迹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语出《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
31、潜形谲迹见“潜形匿迹”。明·刘基《巫山高》诗:“潜形谲迹托梦寐,变幻涕泪成琼瑰。”
32、韬光晦迹韬光:把才华隐藏起来;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高僧传》:“释僧同,韬光晦迹,人莫能知,居寒山。”
33、兽迒鸟迹鸟兽之迹。
34、不拘形迹形容言谈举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茅盾《子夜》四:“曾沧海回头一看,认得是土贩李四;在某一点上,他这李四是不拘形迹的密友。”
35、飘萍浪迹飘泊无定。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小生飘蓬浪迹,幸蒙令尊一见如故,解衣推食,恩已过甚。”
36、形迹可疑举止和神情很值得怀疑。形迹:举动和神色;可疑:值得怀疑。清 孔尚任《桃花扇》:“圆老故交虽多,因其形迹可疑,亦无人代为分辩。”
37、潜形匿迹隐蔽形迹,不露真相。宋·王谠《唐语林·豪爽》:“狡吏奸豪,潜形匿迹。”
38、浮踪浪迹浮:飘浮;浪:流浪。飘浮不定的踪影,到处流浪的足迹。比喻四处飘泊,不安定的人或生活。元·王子一《误入桃园》第三折:“似恁般妄作胡为,敢欺侮咱浮踪浪迹。”
39、避迹违心指违背本意而隐匿。清 陈确《答张考夫书》:“其为荆公与非荆公,亦难逃后世之公,某万不敢避迹违心,以负兄夙所教督之意。”
40、发迹变泰发迹:由隐微而得志显达;泰:通畅,得意。指由卑微而得志显达,命运变坏为好。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乃发迹变泰之事。”
41、声销迹灭销:通“消”,消失。不公开露面与说话。指隐藏形迹。《北齐书·魏收传》:“其舒也济世成务,其卷也声销迹灭。”
42、遁迹匿影谓隐藏踪迹和身形。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七》:“但诸公皆不知用兵,闻贼至则盛怒而出,一有败衄则退然沮丧,遁迹匿影唯恐不密。”
43、潜踪蹑迹谓藏匿行踪。明·徐元《八义记·锄麑触槐》:“听得谯楼鼓二更,是我潜踪蹑迹,欲刺权臣。”
44、韬神晦迹谓隐藏踪迹。《隋书·薛道衡传》:“粤若高祖文皇帝,诞圣降灵则赤光照室,韬神晦迹则紫气冲天。”
45、浪迹浮踪到外漫游,行踪不定。元·白朴《梧桐雨》第四折:“想当日恨冲冲,乱离间家业空,浪迹浮踪,水远山重。”
46、韬迹隐智谓藏匿踪迹,不露才智。北齐·刘昼《新论·韬光》:“是以古之有德者,韬迹隐智,以密其外。”
47、销声敛迹犹言销声匿迹。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
48、匿迹潜形匿: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潜:隐藏。躲藏起来,不露形迹。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49、避影敛迹指隐蔽起来,不露形迹。宋 叶适《刘建翁墓志铭》:“已而敷畅折衷,隐情遁节,如镱见象,奸民未尝不避影敛迹也。”
50、踵迹相接同“踵趾相接”。清·昭梿《啸亭杂录·梁提督》:“自丛岚叠嶂间以刀掘路,士卒各怀一铁钉,踵迹相接,攀钉而上。”
51、隐迹埋名隐藏行踪、埋没名姓以求不使人知。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或有山间林下,怀才抱德,隐迹埋名。”
52、韬光敛迹同“韬光晦迹”。明·袁宏道《德山尘谭》:“学道人须是韬光敛迹,勿露锋芒,故曰潜曰密。”
53、遁迹方外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衡山补图元贤深翠轩诗文卷》:“余如惟信、王忱、金恺、秦衡、陆叙,类皆元季遗民,或逃名字宇内,或遁迹方外,并不欲以姓字传者。”
54、匿迹销声指隐藏进来或不公开露面。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家生避地,亦到锦江,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匿迹,惟恐人知。”
55、重足一迹见“重足一迹”。《汉书·佞幸传·石显》:“自是公聊以下畏显,重足一迹。”颜师古注:“言极恐惧,不敢自宽纵。”
56、浪迹天下浪迹:到处流浪。到处流浪,足迹遍天下。宋 李楙《野客丛书 李白事说者不一》:“为同列者所谤,诏令归山,遂浪迹天下。”
57、车辙马迹指车马行过的痕迹。《左传 昭公十二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
58、畏影避迹比喻庸人自扰,不明事理。先秦 庄周《庄子 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59、销声匿迹不出声;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销:消失。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
60、墨迹未干写字的墨迹还没有干。比喻协定或盟约刚刚签订不久(多用于指责对方违背诺言)。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4卷:“说犹未了,思温抬头一看,壁上留题墨迹未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