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迹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迹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韬光晦迹韬光:把才华隐藏起来;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高僧传》:“释僧同,韬光晦迹,人莫能知,居寒山。”
2、韬光隐迹同“韬光晦迹”。金·马钰《满庭芳·咏和师叔辞世》词:“怀美,便韬光隐迹,二十余年。”
3、踪迹诡秘行踪隐秘难测。《剪灯余话·泰山御史传》:“率轻狂而自若,踪迹诡秘,贿赂公行。”
4、比肩叠迹比:并。肩并肩,足迹相叠。形容人多。唐 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
5、铲迹销声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晋书·儒林传论》:“若仲宁之清贞守道,抗志柴门;行齐之居室屡空,栖心陋巷;文博之漱流枕石,铲迹销声;宣子之乐道安贫,弘风阐教;斯并通儒之高尚者也。”
6、名胜古迹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的地方。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45章:“首都所有的名胜古迹都去了两次以上。”
7、避影敛迹指隐蔽起来,不露形迹。宋 叶适《刘建翁墓志铭》:“已而敷畅折衷,隐情遁节,如镱见象,奸民未尝不避影敛迹也。”
8、韬光灭迹谓隐藏自己行迹,不使外人得知。唐·无名氏《灵应传》:“妾之先宗,羞共戴天。虑其后患,乃率其族,韬光灭迹,易姓变名,避仇于新平真宁县安村。”
9、形迹可疑举止和神情很值得怀疑。形迹:举动和神色;可疑:值得怀疑。清 孔尚任《桃花扇》:“圆老故交虽多,因其形迹可疑,亦无人代为分辩。”
10、蛛丝虫迹蜘蛛的细丝,虫子的痕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9回:“蛛丝虫迹,屋漏蜗涎,不即不离,有意无意,其妙何如。”
11、恶迹昭着昭著:显着,明显。恶劣的事迹十分明显,人所共见。形容罪行严重。
12、浪迹浮踪到外漫游,行踪不定。元·白朴《梧桐雨》第四折:“想当日恨冲冲,乱离间家业空,浪迹浮踪,水远山重。”
13、处静息迹息:停止;迹:足迹。静处不动就不会留下痕迹。引申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战国·宋·庄周《庄子·渔父》:“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14、雨迹云踪比喻男女情好的往事。宋 柳永《雪梅香》:“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
15、雪泥鸿迹同“雪泥鸿爪”。清·冯珍《摸鱼子·寄戴受兹》词:“去年曾记深宵语,也算雪泥鸿迹。”
16、鸟迹虫丝比喻极易消失的事物。清·蒋士铨《临川梦·了梦》:“养娘真信人也,多劳,可怜他把鸟迹虫丝收护的牢。”
17、畏影恶迹比喻为人愚蠢,不明事理。《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18、蛛丝鼠迹蜘蛛的细丝,老鼠的痕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90回:“七绝一诗,拖起婚姻,有蛛丝鼠迹之妙。”
19、畏影避迹比喻庸人自扰,不明事理。先秦 庄周《庄子 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20、浪迹萍踪形容踪迹漂泊不定,就象流水和浮萍一样。吴梅《风洞山 埋忠》:“我草泽偷生苦淹留,却教我浪迹萍踪向何处投。”
21、匿迹潜形匿: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潜:隐藏。躲藏起来,不露形迹。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22、不拘形迹形容言谈举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茅盾《子夜》四:“曾沧海回头一看,认得是土贩李四;在某一点上,他这李四是不拘形迹的密友。”
23、重足一迹见“重足一迹”。《汉书·佞幸传·石显》:“自是公聊以下畏显,重足一迹。”颜师古注:“言极恐惧,不敢自宽纵。”
24、重迹屏气见“重足屏气”。《北齐书·酷吏传·卢裴》:“又伺察官人罪失,动即奏闻,朝士见之,莫不重迹屏气,皆目之为卢校事。”《北史·恩幸传·穆提婆》:“令萱则自太后以下,皆受其指麾;提婆则唐邕之徒,皆重迹屏气。”
25、骈肩叠迹形容人多拥挤。同“骈肩累迹”。清·刘大櫆《乞捐输以待周急引》:“京师为四方之会,万民之所聚处,仕宦宾旅,骈肩叠迹。”
26、闭门扫迹指杜绝宾客,不与来往。见“闭门扫轨”。
27、避迹藏时指逃避时世。唐 贾至《微子庙碑颂》:“而君崎岖险阻,避迹藏时。”
28、遁迹桑门谓避开尘世而出家为僧。桑门,即沙门。清·钮琇《觚剩·树怪》:“石涛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迹桑门,结茅于微之黄山。”
29、浮踪浪迹浮:飘浮;浪:流浪。飘浮不定的踪影,到处流浪的足迹。比喻四处飘泊,不安定的人或生活。元·王子一《误入桃园》第三折:“似恁般妄作胡为,敢欺侮咱浮踪浪迹。”
30、窜端匿迹比喻掩盖事情的真相。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严忌》:“聊窜端而匿迹兮,嗼寂默而无声。”
31、杳无踪迹见“杳无踪迹”。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三回:“李逵叫娘吃水,杳无踪迹,叫了几声不应。”
32、韬神晦迹谓隐藏踪迹。《隋书·薛道衡传》:“粤若高祖文皇帝,诞圣降灵则赤光照室,韬神晦迹则紫气冲天。”
33、比肩迭迹肩膀相靠,足迹相迭。形容人多。唐 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荣古虐今者,比肩迭迹。”
34、遁迹藏名犹言隐居不出。《东周列国志》第八九回:“功成辞赏,遁迹藏名。”
35、虎踪猫迹痕迹,蛛丝马迹。
36、杳无人迹见“杳无人迹”。唐·常沂《灵鬼志·郑绍》:“至明年春,绍复至此,但见红花翠竹,流水青山,杳无人迹。绍乃号恸经日而返。”
37、无迹可寻没有踪迹可以寻求。多谓处事为文不着痕迹。《宋书·谢方明传》:“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使无迹可寻。”
38、龟文鸟迹指古代的象形文字。唐·张彦远《法书要录》第七卷:“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彩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
39、浪迹天下浪迹:到处流浪。到处流浪,足迹遍天下。宋 李楙《野客丛书 李白事说者不一》:“为同列者所谤,诏令归山,遂浪迹天下。”
40、略迹原情撇开事实不谈,从情理上原谅。兰陵忧患生《京华百二竹枝词》:“讨钱童子乱拦人,略迹原情总为贫。”
41、不留痕迹指做事彻底,没有留下蛛丝马迹。王朔《我是“狼”》:“你甚至能和办公室里那些和你一样闲得难受的同事讨论怎么才能不留痕迹地杀人丝毫不会引起怀疑。”
42、遁迹潜形遁、潜:隐藏。迹、形:踪迹,形迹。指隐藏踪迹和身形。明·张景《飞丸记·园中落穽》:“若要行刺呵,要隐。当遁迹潜形,翦蔓除根才事稳。”
43、鼠迹狐踪比喻人行踪鬼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拈毕》:“羽椿忠大节,而世有责之备者;蒙鼠迹狐踪,而世有赞其能者。”
44、含明隐迹犹韬光匿迹。藏匿光彩,掩蔽形迹。形容不自炫露。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妙哉隗生!含明隐迹而莫之闻,可谓镜穷达而洞吉凶者也。”
45、比肩接迹肩膀相靠,足迹相接。形容人多或接连不断。明 瞿佑《剪灯新话 修文舍人传》:“贤者槁项黄馘而死于下,不贤者比肩接迹而显于世。”
46、敛声匿迹不声张,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出现。《解放日报》1944.8.18:“这样,识时务的就不得不敛声匿迹。”
47、韬声匿迹隐匿音信踪迹。谓不被人所见闻。晋·挚虞《征士胡昭赞》:“投簪卷带,韬声匿迹。”
48、消声匿迹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语出《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
49、流风遗迹前代流传下来的风尚、陈迹。亦作“流风遗躅”。宋·苏轼《黄州快哉亭记》:“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50、韬迹隐智谓藏匿踪迹,不露才智。北齐·刘昼《新论·韬光》:“是以古之有德者,韬迹隐智,以密其外。”
51、行迹可疑
52、潜踪蹑迹谓藏匿行踪。明·徐元《八义记·锄麑触槐》:“听得谯楼鼓二更,是我潜踪蹑迹,欲刺权臣。”
53、销声敛迹犹言销声匿迹。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
54、息迹静处息:止息;迹:行迹,脚印;处:处所。要想不见行迹,只有自己静止不动。引申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庄子 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55、遁迹黄冠谓避开尘世而做道士。刘复《奉答王敬先生》:“原来先生是个留学日本速成法政的学生,又是个‘遁迹黄冠’的遗老,失敬失敬。”
56、寄迹山林隐居山林间,不过问世事。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四回:“虽欲寄迹林泉,不但不敢,亦且不忍。”
57、隐迹潜踪潜:深藏;踪:踪迹。隐藏自己的行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2回:“见是行者落下云来,却又收了宝杖,一头淬下水,隐迹潜踪,渺然不见。”
58、潜身远迹潜:深藏;迹:踪迹。隐藏起来不露踪迹。汉·贾逵《上书请宥刘恺》:“素行孝友,谦让洁清,让封弟宪,潜身远迹,有司不原乐善之心。”
59、遁身远迹犹言避世隐居。宋·叶適《赵孺人墓铭》:“已而久不合,退居山穷水绝处,慕王霸、梁鸿夫妇,赓《麦秀》、《五噫》之歌,将遁身远迹以自娱佚。”
60、萍踪梗迹萍:浮萍;梗:草木的直茎。像浮萍在水中,飘泊不定。比喻行踪无定。明·郑若庸《玉玦记·报信》:“空挥泪,萍踪梗迹将安寄,此生何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