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迹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迹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韬光灭迹谓隐藏自己行迹,不使外人得知。唐·无名氏《灵应传》:“妾之先宗,羞共戴天。虑其后患,乃率其族,韬光灭迹,易姓变名,避仇于新平真宁县安村。”
2、飘萍浪迹飘泊无定。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小生飘蓬浪迹,幸蒙令尊一见如故,解衣推食,恩已过甚。”
3、铲迹销声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晋书·儒林传论》:“若仲宁之清贞守道,抗志柴门;行齐之居室屡空,栖心陋巷;文博之漱流枕石,铲迹销声;宣子之乐道安贫,弘风阐教;斯并通儒之高尚者也。”
4、浪迹天涯浪迹:到处流浪、漂泊;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到处流浪;走遍天下。形容人生漂泊无定。唐 卢氏《逸史》:“李生告归曰:‘某不能甘此寒苦,且浪迹江湖。’”
5、恶迹昭著昭著:显著,明显。恶劣的事迹十分明显,人所共见。形容罪行严重。宋·郑刚中《北山文集·答潼川路于提刑》:“但先列罪人之词,而继之以今来勘状,则恶迹昭著。”
6、流风遗迹前代流传下来的风尚、陈迹。亦作“流风遗躅”。宋·苏轼《黄州快哉亭记》:“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7、匿迹潜形匿: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潜:隐藏。躲藏起来,不露形迹。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8、蛛丝鼠迹蜘蛛的细丝,老鼠的痕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90回:“七绝一诗,拖起婚姻,有蛛丝鼠迹之妙。”
9、韬声匿迹隐匿音信踪迹。谓不被人所见闻。晋·挚虞《征士胡昭赞》:“投簪卷带,韬声匿迹。”
10、觅迹寻踪觅:找;踪:迹,脚印,指行踪。到处寻找别人的行踪。元 吴昌龄《张天师断风花雪夜》第一折:“却待要拄眼睁睛,觅迹寻踪,莫非他锦阵花营,不曾厮共,险教咱风月无功。”
11、雨踪云迹比喻男女情好的往事。宋·曾觌《清商怨》词:“清宵寂,香闺隔。好梦难寻,雨踪云迹。忆忆忆。”
12、比肩叠迹比:并。肩并肩,足迹相叠。形容人多。唐 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
13、车辙马迹指车马行过的痕迹。《左传 昭公十二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
14、马迹蛛丝马蹄的痕迹,蜘蛛的细丝。比喻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清 魏子安《花月痕》第五回:“明中之暗,正中之侧,侧中之正,草蛇灰线,马迹蛛丝。”
15、萍踪梗迹萍:浮萍;梗:草木的直茎。像浮萍在水中,飘泊不定。比喻行踪无定。明·郑若庸《玉玦记·报信》:“空挥泪,萍踪梗迹将安寄,此生何济?”
16、寻踪觅迹觅:找;踪:迹,脚印,指行踪。到处寻找别人的行踪。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二折:“小生张伯腾,恰才遇着的那个女子,人物非凡,因此寻踪觅迹,前来寻他。”
17、遗迹谈虚谓舍弃根据而空谈玄虚。宋·程大昌《〈演繁露〉序》:“然有退之(韩愈)之学则可,无退之之学而遗迹谈虚,恐援据所及,金根金银或相贸易,并可赧矣。”
18、人迹罕至罕:少。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辟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汉 荀悦《汉纪 孝武纪二》:“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地,舟车不通,人迹罕至。”
19、鸟迹虫丝比喻极易消失的事物。清·蒋士铨《临川梦·了梦》:“养娘真信人也,多劳,可怜他把鸟迹虫丝收护的牢。”
20、略迹原情撇开事实不谈,从情理上原谅。兰陵忧患生《京华百二竹枝词》:“讨钱童子乱拦人,略迹原情总为贫。”
21、销声匿迹不出声;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销:消失。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
22、藏踪蹑迹蹑:轻步行走的样子。隐秘行踪,悄悄行动。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4回:“且说张横将引三二百人,从芦苇中间,藏踪蹑迹,直到寨边,拨开鹿角,径奔中军。”
23、浪迹江湖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住处。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13卷:“某不能甘于寒苦,且浪迹江湖。”
24、潜踪隐迹隐蔽踪迹。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六卷:“我到此地了,你们却潜踪隐迹,没处追寻。”
25、比肩接迹肩膀相靠,足迹相接。形容人多或接连不断。明 瞿佑《剪灯新话 修文舍人传》:“贤者槁项黄馘而死于下,不贤者比肩接迹而显于世。”
26、无迹可寻没有踪迹可以寻求。多谓处事为文不着痕迹。《宋书·谢方明传》:“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使无迹可寻。”
27、雨迹云踪比喻男女情好的往事。宋 柳永《雪梅香》:“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
28、来踪去迹踪、迹:脚印。来去的踪迹;指人、物的来历或事物的前因后果。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6卷:“陆婆向来也晓得儿子些来踪去迹,今番杀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问他,却也怀着鬼胎。”
29、声销迹灭销:通“消”,消失。不公开露面与说话。指隐藏形迹。《北齐书·魏收传》:“其舒也济世成务,其卷也声销迹灭。”
30、浪迹天下浪迹:到处流浪。到处流浪,足迹遍天下。宋 李楙《野客丛书 李白事说者不一》:“为同列者所谤,诏令归山,遂浪迹天下。”
31、遁名匿迹遁:隐藏;匿:藏匿。隐姓埋名,不让人闻知。宋·苏舜钦《粹隐堂记》:“一不与细合,则飒然远举,遁名匿迹,惟恐有闻于人也。”
32、浪迹浮踪到外漫游,行踪不定。元·白朴《梧桐雨》第四折:“想当日恨冲冲,乱离间家业空,浪迹浮踪,水远山重。”
33、遁迹方外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衡山补图元贤深翠轩诗文卷》:“余如惟信、王忱、金恺、秦衡、陆叙,类皆元季遗民,或逃名字宇内,或遁迹方外,并不欲以姓字传者。”
34、浮踪浪迹浮:飘浮;浪:流浪。飘浮不定的踪影,到处流浪的足迹。比喻四处飘泊,不安定的人或生活。元·王子一《误入桃园》第三折:“似恁般妄作胡为,敢欺侮咱浮踪浪迹。”
35、风萍浪迹浪迹:到处飘游。比喻漂泊不定。柔石《二月》:“萧涧秋在这六年之中,风萍浪迹,跑过中国底大部分的疆土。”
36、重足一迹见“重足一迹”。《汉书·佞幸传·石显》:“自是公聊以下畏显,重足一迹。”颜师古注:“言极恐惧,不敢自宽纵。”
37、驾肩接迹见“驾肩接武”。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道悟禅师》:“学徒依附,驾肩接迹;都人士女,向风而至。”
38、劣迹昭着劣:恶劣;昭著:明显。恶劣的事迹非常明显。
39、不留痕迹指做事彻底,没有留下蛛丝马迹。王朔《我是“狼”》:“你甚至能和办公室里那些和你一样闲得难受的同事讨论怎么才能不留痕迹地杀人丝毫不会引起怀疑。”
40、潜形谲迹见“潜形匿迹”。明·刘基《巫山高》诗:“潜形谲迹托梦寐,变幻涕泪成琼瑰。”
41、遁迹潜形遁、潜:隐藏。迹、形:踪迹,形迹。指隐藏踪迹和身形。明·张景《飞丸记·园中落穽》:“若要行刺呵,要隐。当遁迹潜形,翦蔓除根才事稳。”
42、雪泥鸿迹同“雪泥鸿爪”。清·冯珍《摸鱼子·寄戴受兹》词:“去年曾记深宵语,也算雪泥鸿迹。”
43、兽迒鸟迹鸟兽之迹。
44、恶迹昭着昭著:显着,明显。恶劣的事迹十分明显,人所共见。形容罪行严重。
45、畏影恶迹比喻为人愚蠢,不明事理。《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46、闭门扫迹指杜绝宾客,不与来往。见“闭门扫轨”。
47、踪迹诡秘行踪隐秘难测。《剪灯余话·泰山御史传》:“率轻狂而自若,踪迹诡秘,贿赂公行。”
48、杜门绝迹指隐居不出。《后汉书·党锢传·刘佑》:“(刘佑)后得赦出……诏拜中散大夫,遂杜门绝迹。”
49、犬迹狐踪喻低弱的身手。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一折:“他每那祖宗是斑斓的大虫,料想俺将门下无犬迹狐踪。”
50、略迹论心撇开表面的事实而评论其用心。清 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上》:“以于立玉、于元荐为乱天下者,亦岂遂为定论乎?略迹而论心,二臣皆皎然不欺其志,有国士之风。”
51、韬光隐迹同“韬光晦迹”。金·马钰《满庭芳·咏和师叔辞世》词:“怀美,便韬光隐迹,二十余年。”
52、潜踪蹑迹谓藏匿行踪。明·徐元《八义记·锄麑触槐》:“听得谯楼鼓二更,是我潜踪蹑迹,欲刺权臣。”
53、劣迹昭著劣:恶劣;昭著:明显。恶劣的事迹非常明显。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对于国民党的旧工作人员,只要有一技之长而不是反动有据或劣迹昭著的分子,一概予以维持,不要裁减。”
54、匿迹销声指隐藏进来或不公开露面。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家生避地,亦到锦江,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匿迹,惟恐人知。”
55、避迹藏时指逃避时世。唐 贾至《微子庙碑颂》:“而君崎岖险阻,避迹藏时。”
56、匿迹隐形隐:隐藏。隐藏形迹,不使人知。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那厮口内顽涎望着我面上零,再不和他亲折征,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57、晦迹韬光晦、韬:隐藏;迹:踪迹;光:指才华。指将自己的才华隐藏起来,不使外露。元 王仲元《江儿水 叹世》:“竹冠草鞋粗布衣,晦迹韬光计。”
58、韬光敛迹同“韬光晦迹”。明·袁宏道《德山尘谭》:“学道人须是韬光敛迹,勿露锋芒,故曰潜曰密。”
59、鼠迹狐踪比喻人行踪鬼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拈毕》:“羽椿忠大节,而世有责之备者;蒙鼠迹狐踪,而世有赞其能者。”
60、蛛丝虫迹蜘蛛的细丝,虫子的痕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9回:“蛛丝虫迹,屋漏蜗涎,不即不离,有意无意,其妙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