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魂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魂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魂飞胆裂同“魂飞魄散”。向春《煤城怒火》第二十章:“小岛左堵右挡支持不住,看到刘铁冲在前边直取他来,吓的他魂飞胆裂,关山一群保护着小岛狂跑猛窜!”
2、魂飞胆战同“魂飞魄散”。《敦煌变言集·难陀出家缘起》:“怕怖莫知为计,魂飞胆战心惟。”
3、梦断魂劳睡梦中也在思想着,弄得神魂不宁。亦作“梦断魂消”。元·王元和《小桃红·题情》:“又不敢对着人明明道,只落的梦断魂劳。”
4、神魂飘荡形容精神飘忽。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四回:“黄天祥不知所以,抬头看时,不觉神魂飘荡,一会儿不知南北,昏昏惨惨,被步下军卒生擒下马。”
5、销魂荡魄见“销魂夺魄”。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5回:“这都是风俗奢靡,处处使人销魂荡魄。”
6、魂不守宅见“魂不守舍”。三国·魏·管辰《管辂别传》:“何之视侯,则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
7、借尸还魂迷信传说;人死以后灵魂可以借别人的尸体复活。比喻已经没落或死亡的事物又以另一种形式或名义出现。元 岳伯川《铁拐李》楔子:“岳寿,谁想你浑家将你尸骸烧化了,我如今着你借尸还魂,尸体是小李屠,魂灵是岳寿。”
8、神魂颠倒神魂:精神。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着了迷;以致心神不定;失去常态。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陆五汉硬留合色鞋》:“神魂颠倒,连家里也不思想。”
9、胆裂魂飞裂:破裂。魂:魂灵、神志。胆也破了,魂也飞了。形容极度害怕、恐慌。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一回:“秦凤一闻此言,胆裂魂飞,忙忙奏知李娘娘。”
10、离魂倩女倩女:美丽的少女。旧时指少女为爱情而死。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看你个离魂倩女,怎发付掷果潘安。”
11、梦劳魂想劳:烦。在梦中也思念,思想上不得平静。明·高濂《玉簪记·依亲》:“我媳妇孤身在那方?痛杀我梦劳魂想。”
12、魄散魂消同“魂飞魄散”。元·张鸣善《普天乐·赠妓》:“口儿甜,庞儿俏……引的人魄散魂消。”
13、梦断魂消在梦中也思念,思想上不得平静。明·高濂《玉簪记·擢第》:“满目新红惊树杪,莺啼处梦断魂消。”
14、魂飞天外,魄散九霄魂:灵魂;魄: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形容惊恐到了极点或受到了极大诱惑而不能自持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梁中书看了,吓得魂飞天外,魄散九霄。”
15、惊魂摄魄见“惊魂夺魄”。《花城》1981年第1期:“为了探索生命的奥秘,科学家们正付出艰辛的劳动和经历着惊魂摄魄的斗争。”
16、迷魂阵比喻使人迷惑而上当的圈套、计谋。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我可也强打入迷魂阵。”
17、魄散魂飘形容人临死时神志昏迷、人事不省。《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七回:“双手攥定了这根九环锡杖,谨照着他的腰眼骨儿,着实断送他一下,把个孽畜打得一个星飞缭乱,魄散魂飘。”
18、魂飞目断形容十分心向往之,不能自持。《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远看时意散心惊,近睹者魂飞目断。”
19、丢魂丢魄见“丢魂失魄”。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九回:“有一个狼扑上来,爪子搭在了他的身上,正吓得他丢魂丢魄的时候,山上过来一群锄地的,才把狼赶走。”
20、魂销目断谓情思凄苦。唐·严休复《唐昌观玉蕊花折有心人游怅然成二绝》诗:“终日斋心祷玉宸,魂销目断未逢真。”
21、失魂丧胆形容极度恐慌。巴金《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他那四方脸、紫红脸膛、宽肩膀、魁梧身材的雄姿和他那吞日月、贯长虹的英雄气概,使得那一群脱离了大队的英国皇家军失魂丧胆。”
22、魂惭色褫惶愧失色,惊恐不安。唐·司空图《释怨》:“二子魂惭色褫,跼听玉音。”
23、目断魂销目断:竭尽目力所见。指竭尽目力也看不见,因而内心十分悲痛。形容因离别而十分伤心。亦作“目断魂消”。唐·元稹《同州刺史谢上表》:“臣自离京国,目断魂销,每至五更朝谒之时,臣实制泪不得。”
24、驰魂夺魄形容震撼心灵。徐迟《地质之光》:“各种印象,新鲜而又庄严,使他目不暇给,驰魂夺魄。”
25、丧魂失魄原义为失去了魂魄。形容极度惊慌、恐惧。鲁迅《坟 未有天才之前》:“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其实何尝有力,而一群老头子,还有少年,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
26、魂亡胆落同“魂飞魄散”。《三国演义》第四二回:“鲁肃曰:‘闻皇叔用诸葛孔明之谋,两场火烧得曹操魂亡胆落。”
27、摆迷魂阵比喻采取一个迷惑人的行动。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66回:“到了次日,余半仙要摆迷魂阵,来问妹子余秀英借天罗地网法宝。”
28、魂飞胆破同“魂飞魄散”。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34回:“田龙秋听说,惊得魂飞胆破,放马逃生。”
29、勾魂摄魄形容事物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或威吓的力量。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5回:“那仆人一听,乡音入耳,已是关心;更兼那燕语莺声,勾魂摄魄,要走哪里走得过去?”
30、丢魂失魄形容非常惊慌,没头脑,无主见俞林《在太行山上》:“小范首先从树丛后面猛跳出来,那家伙吓得丢魂失魄,尖叫一声,返身就跑。”
31、魂不守舍舍:住宅;指人的躯体。灵魂离开了躯体。形容精神恍惚、心神不定。也形容惊恐万分。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管辂传》裴松之注引三国 魏 管辰《管辂别传》:“何之视侯,则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
32、亡魂丧魄形容非常惊慌恐惧或心神不宁。《孤本元明杂居 打董达》第二折:“哥哥你宽肺腑,休间阻,我教他亡魂丧魄,认个贤。”
33、阴魂不散比喻坏人、坏事虽已清除,但不良的影响还在起作用。李晓明《平原枪声》:“我一合眼就看见周大贵,大概是他阴魂不散,咱们要替他……”
34、魂消魄夺同“魂飞魄散”。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79回:“季斯看了多时,又阅其容色之美,服饰之华,不觉手麻脚软,目睁口呆,意乱神迷,魂消魄夺。”
35、敛骨吹魂谓再造生灵,使死者复生。敛骨,使散掉的骨骼集结起来。吹魂,把散走的魂魄吹送回体。《南史·袁昂传》:“幸因约法之弘,承解网之宥,犹当降等薪粲,遂乃顿释钳赫,敛骨吹魂,还编黔庶。”
36、神魂撩乱撩乱:同“缭乱”,纷乱。指心神纷乱不定。宋·杨泽民《夜游宫》:“致得心肠转。教令得神魂撩乱。”
37、三魂七魄魂: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道家语,称人身有“三魂七魄”。《抱朴子·地真》:“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
38、神魂荡飏形容精神飘忽。
39、招魂续魄指魂魄不失散。比喻悼念死者。明·宋濂《桃花涧修楔诗序》:“郑之旧俗,于溱洧两水文上,招魂续魄,执兰草以拔除不祥。”
40、魂摇魄乱神魂颠倒,不能自持。明·张伯起《泣颜回·题恨》:“梦中亲见,诉不出许多情话,魂摇魄乱,那些儿一刻千金价。”
41、黯然魂销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魂销:灵魂离开了躯壳。形容心情极其沮丧、哀痛,以致心神无主的样子。清 李渔《闲情偶寄 授曲第三》:“悲者黯然魂销而不致反有喜色,欢者怡然自得而不见稍有瘁容。”
42、魂消魄丧同“魂飞魄散”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7回:“那火炮飞将起去,震的天崩地动,岳撼山摇,城中军马,惊得魂消魄丧,不杀自乱。”
43、驰魂宕魄形容振撼心灵。闻一多《李白之死》诗:“还有吹不满旗的灵风推着云车,满载霓裳缥缈、彩佩玲珑的仙娥,给人们颂送着驰魂宕魄的天乐。”
44、釜底游魂比喻行将灭亡、苟延残喘的人。游魂,游荡的鬼魂。《花月痕》第四回:“鼯是已穷之技,豕无可突之围,釜底游魂,苟延旦夕。”
45、胆丧魂惊同“胆裂魂飞”。《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任你铜筋铁骨的好汉,到此也胆丧魂惊,不知断送了多少忠臣义士!”
46、魂不著体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同“魂不附体”。《宣和遗事》前集:“师师闻道,吓得魂不著体。”
47、心颤魂飞颤:颤动,发抖。心颤抖,魂飞散。形容惊恐不安。苏雪林《玉溪诗迷·附录》:“是心颤魂飞时的言语,是肠回荡气时的哀音。”
48、摄魄钩魂摄:收取。旧时传说,妖魔鬼怪或某种迷信邪术,能钩取人的魂魄,来祸害人。明·朱权《冲漠人》第二折:“你三个自今日,当远离,再休要咏月吟风,摄魄钩魂,把人狐魅。”
49、丧胆游魂丧:丧失;丧胆:形容恐惧到极点;游魂:魂游。魂魄飘荡无定。形容恐惧至极。形容惶恐无主的样子。老舍《骆驼祥子》:“祥子在街上丧胆游魂的走,遇见了小马儿的祖父。”
50、魂亡魄失魂、魄:即迷信所说的灵魂。形容万分惊恐,不知所措;有时也指受到了极大诱惑而不能自持。汉·杨雄《羽猎赋》:“魂亡魄失。”
51、失魂落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做子弟的,失魂落魄,不惜余生。”
52、魂牵梦萦牵:牵挂;萦:萦怀。某事牵动灵魂;萦绕于梦中。形容万分思念。也作“魂牵梦绕”。宋 刘过《醉太平》词:“思君忆君,魂牵梦萦。”
53、追魂夺命夺取魂魄性命。形容魅力极大。《绿野仙踪》第四十三回:“我活了四十多岁,才只见了这样个伶俐俊俏、追魂夺命、爱杀人的一位小堂客。”又第七十九回:“再看香裙下面,偏又配着周周正正、瘦瘦小小、追魂夺命一对小金莲,正是洛神临凡,西施出世。”
54、迷魂汤比喻迷惑人的语言或行为。《全元散曲 点绛唇 赠妓》:“使了些巧心机,那里有真情实意。迷魂汤滋味美,纸汤瓶热火猥。”
55、残丝断魂残:剩余;断:断绝;魂:魂魄。比喻即将死亡的生命。清·洪昇《长生殿·献发》:“奴身止鬖鬖发数根,这便是我的残丝断魂。”
56、三魂出窍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57、魂飞魄荡同“魂飞魄散”。《后水浒传》第六回:“那马上的官人,忽见楼窗中一位美貌妇人,生得标致非凡,不胜惊喜……那官人在马上,一时看得魂飞魄荡。”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三卷:“说不尽百媚千娇,魂飞魄荡。 ”
58、神魂荡扬荡:摇动;扬:飞起。形容精神飘忽不定。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一卷:“添香侍者似风狂,执磐的头陀呆了半晌,作法的者黎神魂荡扬,不顾那本师和尚,聒起那法堂。”
59、魂不附体魂:灵魂;魂魄。迷信的人认为人魂魄一离体;就失去知觉;无法行动。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恐惧万分。有时也形容受到极大的诱惑;不能自主。元 乔吉《金钱记》第一折:“一个好女子也,生得十分大有颜色,使小生魂不附体。”
60、魂不着体同“魂不附体”。《前汉书平话》卷上:“吓高皇魂不着体。”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三回:“只见两个黄巾力士,押着李逵,耳边只听得风雨之声,不觉径到蓟州地界,吓得魂不着体,手脚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