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歌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歌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选妓征歌指放荡的生活方式。唐李白《宫中行乐词》之二:“选妓随雕辇,征歌出洞房。”
2、涂歌巷舞同“涂歌里抃”。明·袁宗道《顾使君考绩序》:“一温然长者,兀坐而泣之,可立使民涂歌巷舞。”
3、悲歌击筑以之为典,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史记 刺客列传》载:战国时,荆轲受燕太子丹托付,入秦刺秦王,太子及朋友们送别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登车不顾而去。
4、弦歌不绝弦歌:弦乐;绝:断绝。弹琴唱歌的声音不断。比喻教学活动持续。老舍《赵子曰》:“在举国闹学潮的期间,只有神易大学的师生依然弦歌不绝的修业乐道。”
5、歌楼舞榭榭:建筑在高台上的房屋。为歌舞娱乐而设立的堂或楼台。泛指歌舞场所。唐·吕令问《云中古城赋》:“歌台舞榭,月殿云堂。”
6、朝歌暮弦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逸乐无度。宋 周密《武林旧事 歌馆》:“外此诸处茶肆,清乐茶坊、八仙茶坊……各有等差,莫不靓妆迎门,争妍卖笑,朝歌暮弦,摇荡心目。”
7、对酒当歌面对着美酒应当高声歌唱。又可指面对着美酒和歌舞。指宴请宾客时赋诗以助酒兴;含有人生应及时行乐的意思。三国 魏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8、引吭高歌引:拉;伸;吭:喉咙;嗓子。放开噪子;大声歌唱。晋 张华注《离经》:“搏则利嘴,呜则引吭。”
9、伯歌季舞伯:大哥;季:小弟。哥哥唱歌,弟弟跳舞。比喻兄弟之间亲密无间。汉 焦赣《易林 否之损》:“秋风牵手,相提笑语。伯歌季舞,燕乐以喜。”
10、大风之歌指汉高祖的《大风歌》。比喻英雄人物的豪情壮志。唐·宋之问《奉和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乐思回斜日,歌词继《大风》。”
11、牛角之歌后为穷士自求用世的典故。春秋时,宁戚很穷,想见齐桓公而出仕,一天,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机会,在车下喂牛,“扣牛角疾歌”。桓公闻而赞其为“非常人”,命后车载之,拜为上卿。见《吕氏春秋·举难》、《晏子春秋·问下二》。汉·刘向《说苑·尊贤》亦载此事。
12、高歌猛进高声歌唱;奋勇前进。形容斗志高昂;勇往直前。郭沫若《衷心的祝愿》:“一定要牢记毛主席,周总理的遗愿,努力为实现我国新时期的总任务而高歌猛进。”
13、歌楼舞馆指演奏乐曲、表演歌舞的场所明·刘基《郁离子·天道》:“是故碎瓦颓垣,昔日之歌楼舞馆也。”
14、舞衫歌扇舞衫:跳舞的人所穿的衣服;歌扇:唱歌的人所拿的扇子。歌舞的装束、用具,即指歌舞。也指能歌善舞的人。宋 苏轼《朝云》:“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
15、琴歌酒赋弹琴、唱歌、饮酒、赋诗。旧皆逸人、高士之事。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琴歌既断,酒赋无续。”
16、笙歌鼎沸形容乐声歌声热闹非常。宋·吴自牧《梦粱录·清明节》:“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
17、悲歌慷慨指激昂高歌,以抒发感慨。形容壮烈的气概宋 谢翱《登西台恸哭记》:“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
18、胡歌野调指下流的歌曲小调。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1回:“牛浦回家,问着他,总归不出一个清帐,口里只管之乎者也,胡歌野调,胡支扯叶。”
19、舞裙歌扇见“舞衫歌扇”。宋·晁补之《南歌子》词:“东园捶鼓赏新醅,唤取舞裙歌扇,探春回。”
20、楚舞吴歌泛指江南的轻歌曼舞。元·萨都刺《江南乐》诗:“翡翠冠高罗袖阔,楚舞吴歌劝郎酌。”
21、弦歌之声弦歌:弦乐。弹琴和唱歌的声音。泛指教学活动。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22、舞燕歌莺莺:黄莺。指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形容一派太平景象。明·张凤翼《灌园记·齐王拒谏》:“计日周秦兼并,烽烟罢警,正好酣柳眠花,舞燕歌莺。”
23、放歌纵酒放歌:高声歌唱;纵酒:任意饮酒,不加节制。尽情歌唱,放量地饮酒。形容开怀畅饮尽兴欢乐。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24、村歌社鼓民间的歌谣、鼓乐。元·姚守中《粉蝶儿·牛诉冤》套曲:“为伍的是伴哥王留,受用的是村歌社鼓。”
25、燕舞莺歌见“燕舞莺啼”。宋·朱淑真《春日行》:“燕舞莺歌昼晷永,帘幕无人门宇静。”
26、歌舞太平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指粉饰太平。《南齐书·陈显达传》:“须享尘一静,西迎大驾,歌舞太平,不亦佳哉!”
27、负手之歌喻指临终前的咏歌。《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於门,歌曰: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 [下续示例]
28、闭门酣歌指闭门不出,尽兴饮酒,尽情歌舞。形容沉缅酒色,尽情享受。唐·李延寿《南史·徐绲似》:“绲为梁湘东王,镇西谘议参军,颇为声色,侍妾数十,……,便醉而闭门,尽日酣歌。”
29、楚歌四合比喻四面被围,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唐·李白《拟恨赋》:“若乃项王虎斗,白日争辉。拔山力尽,盖世心违。闻楚歌之四合,知汉卒之重围。”
30、狂歌痛饮狂:越出常度;痛:痛快,尽情。欢畅饮酒,纵情唱歌。形容喜悦的心情。金·元好问《摸鱼儿》:“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31、村歌社舞指民间歌舞。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诗:“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洒楼。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
32、长歌当哭长歌:放声歌咏;引申为写诗文;当:当作。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的感情。也作“长歌代哭”。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7回:“感怀触绪,聊赋四章,匪曰无故呻吟,亦长歌当哭之意耳。”
33、聋者之歌聋者学人唱歌,却听不到歌声,无以自乐。形容模仿别人的行为,实际上并不了解其中真义。《淮南子 原道》:“夫内不开于中,而强学问者,不入于耳而不着于心,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效人为之而无以自乐也,声出于口则越而散矣。”
34、慷慨悲歌情绪激昂地唱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晋 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35、歌台舞榭榭:建筑在高台上的房屋。演奏乐曲、表演歌舞的场所。唐·吕令问《云中古城赋》:“歌台舞榭,月殿云堂。”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6、清歌妙舞指清亮的歌声,美妙的舞蹈。唐 宋之问《有所思》:“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37、舞榭歌台供歌舞用的台榭。南宋·辛弃疾《永遇乐》词:“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8、可泣可歌见“可歌可泣”。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170首:“见案上有见赐于书,哭似村诸绝,情文双至,可泣可歌。”
39、独弦哀歌弦:琴弦。指独自弹奏弦乐器,哀声歌唱。战国·宋·庄周《庄子·天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
40、载歌载舞载:又、且。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昭夏乐》:“饰牲举兽,载歌且舞,既舍伊腯,致精灵府。”
41、缓歌慢舞缓:柔软。指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唐·白居易《长恨歌》:“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42、叩角商歌叩:敲击;商歌:悲凉的歌。敲打牛角唱低沉的歌。比喻用言语和歌声迎合人意。《琴操》:“宁戚饭牛车下,叩角而商歌……齐桓公闻之,举以为相。”
43、缓歌缦舞缓:柔软;缦:通“慢”。指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宋·李纲《荔枝词》集句:“沉香亭北倚栏杆,缓歌缦舞凝丝竹。”
44、酣歌醉舞见“酣歌恒舞”。茅盾《血战后一周年》:“不见他们朝朝暮暮酣歌醉舞么?”
45、弦歌之音弦歌:弦乐。弹琴和唱歌的声音。泛指教学活动。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
46、取瑟而歌瑟:弦乐器。弹瑟歌唱。比喻用曲折的方式表达情意。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47、能歌善舞擅长歌舞。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9回:“不论才人、美人、嫔妃、彩女,或有色有才,能歌善舞,稍有一技可见者,许报名到显仁宫自献。”
48、楚歌四面比喻四面被围,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清 陈维崧《河传 虞美人花》词:“楚歌四面,战旗一片,岁岁江东。”
49、诗词歌赋文章的四种形式。指作文。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四卷:“那阮三年方二九,一貌非俗,诗词歌赋,般般皆晓。”
50、歌莺舞燕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宋·苏轼《锦被亭》词:“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51、鸾歌凤吹指笙箫等乐曲声。
52、凤舞鸾歌①形容美妙的歌舞。②仙舞的两支曲名。唐·宋之问《太平公主山池赋》:“凤舞鸾歌兮俨欲飞,披烟弄月兮宵未归。”
53、选色征歌挑选美女,征召歌伎。指放荡的生活方式。亦作“选歌试舞”、“选舞征歌”。清余怀《板桥杂记 雅游》:“结驷连骑,选色征歌。”
54、莺歌蝶舞同“莺歌燕舞”。唐·鲍君徽《惜花吟》诗:“莺歌蝶舞韶光长,红炉煮茗松花香。”
55、凤歌鸾舞神鸟歌舞。比喻美妙的歌舞。宋·赵善括《醉蓬莱》词:“桂子兰孙,凤歌鸾舞,介我公眉寿。”
56、选舞征歌见“选色征歌”。清·张问陶《读<桃花扇传奇>偶题》:“布衣天子哭荒陵,选舞征歌好中兴。”
57、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58、朝歌暮宴朝:早晨。从早到晚不是歌舞就是宴饮。形容欢娱无度的生活。元·白仁甫《梧桐雨》楔子:“寡人自从太真入宫,朝歌暮宴,无有虚日。”
59、可歌可泣可:值得;歌:歌颂;赞扬;泣: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事迹值得歌颂;并令人感动的流泪。明 海瑞《方孝儒临麻姑仙坛记跋》:“追念及之,可歌可泣。”
60、悲歌易水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见“悲歌击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