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歌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歌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轻歌曼舞轻:轻快;慢:体态柔美。轻松愉快的音乐;加上柔和的舞蹈。《群音类选 玉如意记 赏月登仙》:“助人间才子佳人兴,轻歌慢舞,任星移斗横。”
2、笙歌鼎沸形容乐声歌声热闹非常。宋·吴自牧《梦粱录·清明节》:“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
3、水调歌头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共八体。
4、村歌社鼓民间的歌谣、鼓乐。元·姚守中《粉蝶儿·牛诉冤》套曲:“为伍的是伴哥王留,受用的是村歌社鼓。”
5、胡歌野调指下流的歌曲小调。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1回:“牛浦回家,问着他,总归不出一个清帐,口里只管之乎者也,胡歌野调,胡支扯叶。”
6、舞燕歌莺莺:黄莺。指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形容一派太平景象。明·张凤翼《灌园记·齐王拒谏》:“计日周秦兼并,烽烟罢警,正好酣柳眠花,舞燕歌莺。”
7、歌莺舞燕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宋·苏轼《锦被亭》词:“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8、酣歌恒舞形容纵情歌舞,耽于声色。《尚书 伊训》:“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
9、舞衫歌扇舞衫:跳舞的人所穿的衣服;歌扇:唱歌的人所拿的扇子。歌舞的装束、用具,即指歌舞。也指能歌善舞的人。宋 苏轼《朝云》:“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
10、鸾歌凤舞比喻美妙的歌舞。《山海经 大荒南经》:“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
11、对酒当歌面对着美酒应当高声歌唱。又可指面对着美酒和歌舞。指宴请宾客时赋诗以助酒兴;含有人生应及时行乐的意思。三国 魏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2、舞鸾歌凤鸾:传说像凤凰一类的鸟。比喻男女间情爱深切。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长短句》:“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欲别时,残月落花烟重,如梦,和泪出门相送。”
13、楚歌四面比喻四面被围,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清 陈维崧《河传 虞美人花》词:“楚歌四面,战旗一片,岁岁江东。”
14、能歌善舞擅长歌舞。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9回:“不论才人、美人、嫔妃、彩女,或有色有才,能歌善舞,稍有一技可见者,许报名到显仁宫自献。”
15、闭门酣歌指闭门不出,尽兴饮酒,尽情歌舞。形容沉缅酒色,尽情享受。唐·李延寿《南史·徐绲似》:“绲为梁湘东王,镇西谘议参军,颇为声色,侍妾数十,……,便醉而闭门,尽日酣歌。”
16、莺歌燕语黄鹂歌唱,燕子呢喃。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白雪遗音·马头调·春景》:“见了些,红红绿绿桃共杏,最喜春日晴。莺歌燕语,云淡风轻,水秀山明。”
17、舞裙歌扇见“舞衫歌扇”。宋·晁补之《南歌子》词:“东园捶鼓赏新醅,唤取舞裙歌扇,探春回。”
18、燕舞莺歌见“燕舞莺啼”。宋·朱淑真《春日行》:“燕舞莺歌昼晷永,帘幕无人门宇静。”
19、凤舞鸾歌①形容美妙的歌舞。②仙舞的两支曲名。唐·宋之问《太平公主山池赋》:“凤舞鸾歌兮俨欲飞,披烟弄月兮宵未归。”
20、莺歌蝶舞同“莺歌燕舞”。唐·鲍君徽《惜花吟》诗:“莺歌蝶舞韶光长,红炉煮茗松花香。”
21、村歌社舞指民间歌舞。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诗:“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洒楼。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
22、朝歌暮宴朝:早晨。从早到晚不是歌舞就是宴饮。形容欢娱无度的生活。元·白仁甫《梧桐雨》楔子:“寡人自从太真入宫,朝歌暮宴,无有虚日。”
23、独弦哀歌弦:琴弦。指独自弹奏弦乐器,哀声歌唱。战国·宋·庄周《庄子·天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
24、载歌且舞见“载歌载舞”。《乐府诗集·北齐南郊乐歌·昭夏乐》:“饰牲举兽,载歌且舞,既舍伊腯,致精灵府。”
25、可泣可歌见“可歌可泣”。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170首:“见案上有见赐于书,哭似村诸绝,情文双至,可泣可歌。”
26、涂歌邑诵路途邑里的人全都歌诵。形容国泰民安、百姓欢乐的景象。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增类帝之宫,饬礼神之馆,涂歌邑诵,以望属车之尘者久矣。”
27、选舞征歌见“选色征歌”。清·张问陶《读<桃花扇传奇>偶题》:“布衣天子哭荒陵,选舞征歌好中兴。”
28、歌楼舞馆指演奏乐曲、表演歌舞的场所明·刘基《郁离子·天道》:“是故碎瓦颓垣,昔日之歌楼舞馆也。”
29、选妓征歌指放荡的生活方式。唐李白《宫中行乐词》之二:“选妓随雕辇,征歌出洞房。”
30、引吭高歌引:拉;伸;吭:喉咙;嗓子。放开噪子;大声歌唱。晋 张华注《离经》:“搏则利嘴,呜则引吭。”
31、舞榭歌楼榭:建筑在高台上的房屋。为歌舞娱乐而设立的堂或楼台。泛指歌舞场所。同“舞榭歌台”。宋 沈唐《望海潮》词:“松偃旧亭,城高故国,空余舞榭歌楼。”元 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他每待强巴劫深宅大院,怎知道摧折了舞榭歌楼?”
32、长歌代哭长歌:放声歌咏,借指写诗文。用放声歌咏来代替痛哭泣,借以抒发胸中的悲愤。清·秋瑾《挽故人陈阙生》序:“手挽一章,亦长歌代哭之意。”
33、缓歌慢舞缓:柔软。指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唐·白居易《长恨歌》:“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34、载歌载舞载:又、且。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昭夏乐》:“饰牲举兽,载歌且舞,既舍伊腯,致精灵府。”
35、凤歌鸾舞神鸟歌舞。比喻美妙的歌舞。宋·赵善括《醉蓬莱》词:“桂子兰孙,凤歌鸾舞,介我公眉寿。”
36、聋者之歌聋者学人唱歌,却听不到歌声,无以自乐。形容模仿别人的行为,实际上并不了解其中真义。《淮南子 原道》:“夫内不开于中,而强学问者,不入于耳而不着于心,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效人为之而无以自乐也,声出于口则越而散矣。”
37、歌声绕梁绕:回旋;梁:房屋的大梁。歌声回旋于房梁之间。形容歌声优美动听。《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38、前歌后舞原指武王伐纣,军中士气旺盛,后用作对正义而战的军队的颂辞。《尚书大传》第三卷:“师乃慆,前歌后舞。”
39、击辕之歌击:敲打;辕:伸向车前驾牲口的长木。敲击着辕木唱的歌。指平民百姓的歌。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击辕之歌,有礼风雅。”
40、叩角商歌叩:敲击;商歌:悲凉的歌。敲打牛角唱低沉的歌。比喻用言语和歌声迎合人意。《琴操》:“宁戚饭牛车下,叩角而商歌……齐桓公闻之,举以为相。”
41、放歌纵酒放歌:高声歌唱;纵酒:任意饮酒,不加节制。尽情歌唱,放量地饮酒。形容开怀畅饮尽兴欢乐。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42、悲歌慷慨指激昂高歌,以抒发感慨。形容壮烈的气概宋 谢翱《登西台恸哭记》:“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
43、颂德歌功颂扬恩德,赞美功绩。《太平天国·天条书》:“世间享福尽由天,颂德歌功理固然。”
44、珠歌翠舞指声色美妙的歌舞。宋·周邦彦《尉迟杯·离恨》词:“冶叶倡条俱相识,仍惯见珠歌翠舞。”
45、鸾歌凤吹指笙箫等乐曲声。
46、楚歌之计《汉书·高帝纪下》:“扞刘邦呴围羽垓下。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知尽得楚地,羽与数百骑走,是以兵大败。”后因用“楚歌之计”谓攻心之术。《汉书·高帝纪下》:“扞刘邦呴围羽垓下。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知尽得楚地,羽与数百骑走,是以兵大败。”
47、选色征歌挑选美女,征召歌伎。指放荡的生活方式。亦作“选歌试舞”、“选舞征歌”。清余怀《板桥杂记 雅游》:“结驷连骑,选色征歌。”
48、弹剑作歌比喻怀才不遇。唐·李白《行路难·其二》:“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49、四面楚歌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示例〗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50、酣歌醉舞见“酣歌恒舞”。茅盾《血战后一周年》:“不见他们朝朝暮暮酣歌醉舞么?”
51、悲歌易水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见“悲歌击筑”。
52、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53、慷慨悲歌情绪激昂地唱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晋 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54、铁板歌喉形容豪迈的演唱。清·郑燮《道情》曲之七:“撮几句盲辞瞎话,交还他铁板歌喉。”
55、弦歌不绝弦歌:弦乐;绝:断绝。弹琴唱歌的声音不断。比喻教学活动持续。老舍《赵子曰》:“在举国闹学潮的期间,只有神易大学的师生依然弦歌不绝的修业乐道。”
56、高歌猛进高声歌唱;奋勇前进。形容斗志高昂;勇往直前。郭沫若《衷心的祝愿》:“一定要牢记毛主席,周总理的遗愿,努力为实现我国新时期的总任务而高歌猛进。”
57、楚歌四起见“楚歌四合”。元·马致远《庆东原·叹世》曲之二:“帐前滴尽英雄泪,楚歌四起,乌骓漫嘶。”
58、鼓腹讴歌拍着肚皮唱歌。指吃得饱而歌颂世道好。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文准禅师》:“鼓腹讴歌笑不彻。”
59、轻歌妙舞指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明·吴承恩《西游记》第95回:“轻歌妙舞常堪爱,锦砌花团色色怡。”
60、歌于斯,哭于斯歌唱在这里,哭泣在这里。指安居的家宅。《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