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方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方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方正不苟方正:正直;苟:苟且,不正派。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清·钱泳《履园丛话·者者居》:“嘉定有老儒,名朱纲,为人方正不苟,颇信佛老之说。”
2、一干一方明代官场黑话,行贿一千一万的隐语。明·陈洪谟《继世纪闻》第二卷:“逆瑾用事,贿赂公行,凡有干谒者云馈一干,即一千之谓,云一方,即一万之谓。”
3、方来未艾谓(恩泽)方始来到尚未止歇。明·方孝孺《凝命神宝颂》:“霈如霖雨,润泽天下,而民被其惠者,方来而未艾也。”
4、方骖并路犹并驾齐驱。《宋书·王景文传论》:“与袁粲群公方骖并路,倾覆之灾,庶几可免。”
5、枕方寝绳枕方石,睡绳床。《淮南子·览冥训》:“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高诱注:“方,榘四寸也。寝绳,直身而卧也。”杨树达证闻:“寝绳谓织绳为床,人寝其上。”
6、方命圮族方命:违命;圮族:危害族人。指不遵从法纪命令,危害同族的人。比喻民族败类。《尚书·尧典》:“吁!咈哉,方命圮族。”
7、百计千方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宋 辛弃疾《一枝花》:“百计千方久,似斗草儿童,赢箇他家偏有。”
8、德被八方品德高尚,满布天下。明·郭勋《英烈传》第29回:“不可,不可!主公德被八方,名高天下,岂可称臣逆贼!”
9、措置乖方措置:安排;方:条理;乖方;不合条理。处理安排不合理。《清史稿·王茂荫传》:“其措置乖方,人言藉藉,而无敢为皇上言者,或虑无实据也。”
10、耳听八方八是四方(东西南北)和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总称。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灵敏机警。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11、不劣方头劣:不好;方头:俗指不通时宜为方头。不以不通时宜为不好。形容人性格倔强、顽固。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我从来不劣方头,恰便似火上浇油。我偏和那有势力的官人每卯酉。”
12、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给他人便利,他人也会给自己便利。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八回:“施主莫恼。‘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你就与我说说地名如何?我也可解得你的烦恼。”
13、圆顶方趾同“圆首方足”。清·龚自珍《〈升平分类读史雅诗〉自序》:“彼非圆顶方趾、父母所生之民耶?”
14、一方之任负一方面责任的职务。《汉书·终军传》:“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15、枘凿方圆枘、凿,榫头与卯眼。一方一圆,则无法投合。比喻不调协,扞格不入。明吾邱瑞《运甓记弃官就辟》:“一官寥落误儒绅,枘凿方圆迕世情。”
16、方领圆冠方形的衣领和圆形的帽冠,为古代儒生的服饰。亦借指儒生。南朝·梁·何逊《七召·儒学》:“方领圆冠,金口木舌。谈章句之远旨,构纷纶之雅说。”
17、毁方投圆比喻抛弃立身行事准则,曲意投合别人。晋·葛洪《抱朴子·汉过》:“毁方投圆,面从响应者,谓之‘绝伦之秀’。”
18、殊方异域殊方:远方。异域:异邦、外国,指远方或国外。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羯若鞠傗国》:“风教遐被,德泽远治,殊方异域,慕化称臣。”
19、举止大方举动不俗气,不做作。形容人行为动作不拘束,堂堂正正。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一回:“若是正经的女子,见了人一样,不见人也是一样,举止大方,不轻言笑的,那怕他在街上走路,又碍甚幺呢?”
20、井井有方形容有条理有办法。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孝基条分理析,井井有方。”
21、行不逾方谓行动不逾越法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彪传上论》:“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
22、仪态万方仪态:容貌姿态;万方:多方面;指姿态多种多样。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姿态动人。汉 张衡《同声歌》:“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23、遐方绝域指边远偏僻的地区。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24、斫方为圆斫:砍,削。把方的东西砍削成圆的。比喻人变方正为圆滑。汉·荀悦《汉纪·成帝纪》:“挠直为曲,斫方为圆,秽素丝之洁,推亮直之心。”
25、方闻之士方闻:有道而博闻。有道而博闻的人。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26、登界游方登上天界,游历四方。指周游世界。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
27、遁迹方外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衡山补图元贤深翠轩诗文卷》:“余如惟信、王忱、金恺、秦衡、陆叙,类皆元季遗民,或逃名字宇内,或遁迹方外,并不欲以姓字传者。”
28、方领矩步方领:直的衣领;矩步:行步合乎规矩。指古代儒者的服饰和容态。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儒林传序》:“服方领习矩步者,委它乎其中。”
29、立贤无方立:植,竖。指推举贤人不拘一格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汤执中立贤无方。”
30、贻笑大方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泛指有某种专长的人。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人笑话。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1、方寸不乱方寸:指心。心绪不乱。形容人遇到特殊紧急的情况时能够从容镇定。唐·吕温《凌烟阁勋臣赞·屈突蒋公通》:“……徇日,方寸不乱。”
32、元方季方东汉陈实有子陈纪字符方、陈谌字季方,两人皆以才德见称于世。元方之子长文与季方之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问于陈寔,寔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谓两人难分高下。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后称兄弟皆贤为难兄难弟或元方季方。东汉陈寔有子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两人皆以才德见称于世。元方之子长文与季方之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问于陈寔,寔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33、教导有方教育引导很有办法。清 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九回:“凡此种种,虽然是他叔祖教导有方,也是他福至心灵,官星透露,才得一变而为闻一知十的聪明人。”
34、方以类聚谓同类事物相聚一处。《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35、方枘圆凿枘:榫头;圆凿:圆榫眼;卯眼。方形的榫头;圆形的卵眼。比喻格格不入、不相容、不适宜。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
36、迈四方步不慌不忙,慢吞吞地走路,比喻办事缓慢。
37、方巾长袍方形头巾,长袍子。古代儒生的装束。指儒生鲁迅《病后杂谈之余》:“国画呢,方巾长袍,或短褐椎髻,从没有见过一条我所记得的辫子。”
38、想方设法尽量想办法。叶圣陶《得失》:“教的一篇若是白话,看来看去差不多没有几句需要讲明的;然而也得想方设法,把五十分钟敷衍过去。”
39、圆冠方领冠:古代的帽子。圆形帽方领袍衫。古代儒生的冠服。指读书人。唐·王勃《益州夫子庙碑》:“圆冠方领,再行邹鲁之风。”
40、方寸已乱方寸:指心。心绪纷乱。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回:“你们别吵!我此刻方寸已乱,等我定一定神再谈。”
41、削方为圆雕琢方正为滚圆。比喻磨砺个性,改变不良行为。《晋书·熊远传》:“遂便世人削方为圆,挠直为曲。”
42、异域殊方极远的异域他乡。明·王守仁《痊旅文》:“连峰际天合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无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
43、方外之士方外:世外。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等出家人。《晋书·阮籍传》:“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
44、游必有方要是出游,必须要告辞去处。《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5、国步方蹇国步:国家的命运。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南朝·宋·谢庄《孝武帝哀策文》:“王室多故,国步方蹇。”
46、食必方丈同“食前方丈”。《宋书·刘穆之传》:“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
47、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考虑问题要变通灵活,行为则须端方不苟;胆量要大,心思要缜密。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
48、欺以其方欺:欺骗;其方:合乎情理的方法。比喻坏人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欺骗别人。战国·邹·孟轲《孟子·万章上》:“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49、凿圆枘方凿:榫卯;枘:榫头。榫眼是圆的,榫头却是方的。比喻双方龃龉不合。战国·楚·屈原《九辩》:“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
50、八方支援形容各方面都支持、援助。刘白羽《第二个太阳》第12章:“我又不会撒豆成兵,还不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51、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方:始;人上人:指才能出众的人。吃得千辛万苦,才能获取功名富贵,成为别人敬重的人。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这才合了俗语说的一句话,叫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52、抚绥万方抚绥:安定、安抚;万方:万邦,万族。指安定天下。《尚书·太甲上》:“天监厥德,用集大命,抚绥万方。”
53、右手画圆,左手画方比喻用心不专,什么事也办不成。也形容心思聪明,动作敏捷。《韩非子 功名》:“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54、西方净土佛教语。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唐 李白有《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诗。
55、以古方今方:比拟。类比。拿古代的事情与当今的事情相比。《北史·长孙嵩传》:“昔叔孙辞沃壤之地,萧何就穷僻之乡,以古方今,无惭曩哲。”
56、祖传秘方指祖先遗传下来的秘密配方。曲波《林海雪原》:“他说涂上既能防冻又能治疗,并说这是他祖传秘方。”
57、外圆内方形容外表随和;内里刚直。圆:圆通;方:方正。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郅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圆,朋党构奸,罔上害人。”
58、方便之门方便:本为佛教语;指用灵活的方式劝人信佛。后引申为给人以便利。便利的大门。唐 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维摩见柄,盖伸方便之门;道安谢归,思远朝廷之事。”
59、方言矩行谓言行方正,合乎规范。清·钱泳《履园丛话·科第·孝感》:“彭一庵,名珑,字云客,长洲人,方言矩行,士林推重。”
60、东方骑指女子的如意郎君。也泛指身份煊赫者。唐·褚亮《烛花》诗:“言是东方骑,来寻南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