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方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方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方闻之士方闻:有道而博闻。有道而博闻的人。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2、抚绥万方抚绥:安定、安抚;万方:万邦,万族。指安定天下。《尚书·太甲上》:“天监厥德,用集大命,抚绥万方。”
3、方足圆颅方形脚、圆形头为人的特征,因以指人类。同“方趾圆颅”。《陈书 高祖纪上》:“茫茫宇宙,惵惵黎元,方足圆颅,万不遗一。”
4、上方不足,下比有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晋书 王湛传》:“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5、有勇知方有勇气且知道义。语出《论语 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何晏集解:“方,义方。”
6、方斯蔑如方:比拟;斯:此;蔑:无。没有谁能够与此相比的。比喻人的高尚情操。《南齐书·高帝纪上》:“昔保衡翼殷,博陆匡汉,方斯蔑如也。”
7、化被万方化:德化,以恩德感化;被:到;万方:四面八方。恩德感化四面八方。唐·柳宗元《为李谏议贺赦表》:“恩覃九有,化被万方。”
8、方寸万重方寸:指心。万重:多话。心里头有千言万语。皇甫牧《步非烟》:“方寸万重,悉候晤语。”
9、大方之家大方:原指深通道术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懂得大道理;学问深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的人。庄周《庄子 秋水》:“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0、大开方便之门给予极大的方便。明 冯惟敏《僧尼共犯》四:“谁想巡捕老爷大开方便之门,放俺还俗,便成配偶。”
11、立贤无方立:植,竖。指推举贤人不拘一格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汤执中立贤无方。”
12、方以类聚谓同类事物相聚一处。《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13、方巾阔服方巾:古代秀才戴的方形软帽。方形帽子,宽松的衣服。古代儒生的装束。指儒生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8回:“正说得热闹,街上又遇着两个方巾阔服的。”
14、想方设法尽量想办法。叶圣陶《得失》:“教的一篇若是白话,看来看去差不多没有几句需要讲明的;然而也得想方设法,把五十分钟敷衍过去。”
15、遐方绝域指边远偏僻的地区。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16、西方净土佛教语。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唐 李白有《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诗。
17、无方之民古谓不知礼法的人。西汉·戴圣《礼记·经解》:“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
18、规圜矩方规:画圆的工具;圜:同“圆”;矩:方的工具。指合乎法度。东汉·班固《汉书·律历志》:“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圜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
19、来日方长来日:未来的日子。方:正。将来的日子还长着呢。表示事有可为。宋 文天祥《与洪瑞明云岩书》:“某利郡后,颇与郡人相安,日来四处无虞,早收中熟,觉风雨如期,晚稻亦可望,惟是力绵求牧,来日方长。”
20、方便之门方便:本为佛教语;指用灵活的方式劝人信佛。后引申为给人以便利。便利的大门。唐 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维摩见柄,盖伸方便之门;道安谢归,思远朝廷之事。”
21、大梦方醒象做了一场大梦才醒。比喻从长期的错误、蒙蔽或迷茫中开始醒悟过来。同“大梦初醒”。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 俄侵外蒙、英侵西藏》:“跪读之下,伏查现在时势既至如此,而活佛指示详明,譬如大梦方醒,群疑尽释,欣感无已。”
22、斗方名士斗方:一二尺见方的诗幅或书画页;名士:知名而未出仕的人。好在斗方上写诗或作画以标榜的“名士”。旧指冒充风雅的人。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那一班斗方名士,结识了两个报馆主笔,天天弄些诗去登报,要借此博个诗翁的名色。”
23、食味方丈同“食前方丈”。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问》:“昔吾先君桓公善饮酒穷乐,食味方丈。”
24、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方:方术,治道的方法;物:事物。原指各种方术因种类相同聚在一起,各种事物因种类不同而区分开。后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质分门别类。《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25、省方观民省:察看。观察各地风俗民情。《周易·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26、如日方升方:刚刚。像太阳刚刚升起一样。比喻正处于兴盛阶段;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和坚强的生命力。《诗经 小雅 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27、省方观俗省:察看。观察各地风俗民情。《周书·窦炽传》:“得一睹诛剪鲸鲵,廓清寰宇,省方观俗,登岳告成,然后归魂泉壤。”
28、春蚕到死丝方尽丝:双关语,思的谐音。比喻情深谊长,至死不渝。唐 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9、上方宝剑见“上方剑”。刘心武《钟鼓楼》第一章:“乃至坐着小轿车来‘御驾亲征’、拿着‘上方宝剑’(某大人物开的条子)来当场‘宣谕’。”
30、血气方刚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血气:指精力;方:正;刚:旺盛。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1、方外之人方外:世外。原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庄周《庄子 大宗师》:“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32、凫鹤从方指野鸭和鹤各从其所属的品类。比喻顺其自然行事。《宋书·孔觊传》:“伏愿天明照其心请,乞改今局,授以闲曹,则凫鹤从方,所忧去矣。”
33、八方支援形容各方面都支持、援助。刘白羽《第二个太阳》第12章:“我又不会撒豆成兵,还不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34、教导有方教育引导很有办法。清 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九回:“凡此种种,虽然是他叔祖教导有方,也是他福至心灵,官星透露,才得一变而为闻一知十的聪明人。”
35、狩岳巡方谓帝王巡狩方岳。《梁书·武帝纪中》:“观风省俗,哲后弘规;狩岳巡方,明王盛轨。”
36、圆顶方趾同“圆首方足”。清·龚自珍《〈升平分类读史雅诗〉自序》:“彼非圆顶方趾、父母所生之民耶?”
37、圆冠方领冠:古代的帽子。圆形帽方领袍衫。古代儒生的冠服。指读书人。唐·王勃《益州夫子庙碑》:“圆冠方领,再行邹鲁之风。”
38、戴圆履方履:踩着;圆、方:古人以为天圆地方。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指生活在人间。西汉 刘安《淮南子 本经训》:“戴圆履方,抱表怀绳,内能治身,外能得人。”
39、方趾圆颅趾:脚;颅:头。方趾圆头;原指人的脚和头;代指人类。《南史 陈纪上 高祖》:“茫茫宇宙,惵惵黎元,方趾圆颅,万不遗一。”
40、落落大方落落:坦率开朗;举止潇洒自然。形容言谈举止自然大方;不拘谨。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9回:“杜雍却不推辞,将通身换了,更觉落落大方。”
41、元方季方东汉陈实有子陈纪字符方、陈谌字季方,两人皆以才德见称于世。元方之子长文与季方之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问于陈寔,寔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谓两人难分高下。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后称兄弟皆贤为难兄难弟或元方季方。东汉陈寔有子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两人皆以才德见称于世。元方之子长文与季方之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问于陈寔,寔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42、贻诮多方贻:赠送;诮:责备,讥讽。在很多方面给人以责备的机会。宋·苏舜钦《杜公谢官表》:“尘污近辅,贻诮多方,绩效不扬,讥议上彻。”
43、如日方中好象太阳正在天顶。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44、殊方异类殊方:异域,他乡;异类:指不同品类的事物。泛指异域他乡各种各样不同品类的事物。汉·班固《西都赋》:“其中乃有九真之麟,大宛之马,黄支之犀,条支之鸟,逾昆仑,越巨海,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
45、食前方丈方丈:一丈见方。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摆满了食物。形容吃的阔气。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46、方正不阿方正:品行正直;阿:阿谀,诌媚。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明史·王徽传》:“有方正不阿者,即以为不肖,而朝夕谗谤之,日加浸润,来免改疑。”
47、一干一方明代官场黑话,行贿一千一万的隐语。明·陈洪谟《继世纪闻》第二卷:“逆瑾用事,贿赂公行,凡有干谒者云馈一干,即一千之谓,云一方,即一万之谓。”
48、方正贤良方正:正直;贤良:才能,德行好。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科。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当是之时,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公卿大夫。”
49、游必有方要是出游,必须要告辞去处。《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50、从规矩定方圆从:听从;规矩:圆规和曲尺。根据圆规和曲尺来确定方圆的大小形状。比喻凡事都得遵循一定的法则。元·无名氏《冤家债主》楔子:“天地神鬼人五仙,尽从规矩定方圆,逆则路路生颠倒,顺则头头身外玄。”
51、以古方今方:比拟。类比。拿古代的事情与当今的事情相比。《北史·长孙嵩传》:“昔叔孙辞沃壤之地,萧何就穷僻之乡,以古方今,无惭曩哲。”
52、辨物居方居:在,安置;方:方位,地方。辨别众物的性质、条件等因素,使之各得其所《周易 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53、四方之志志:志向。指远大的志向。亦作“志在四方”。
54、泥古拘方拘守成规、旧说而不知变通。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恐以一定陈言,误泥古拘方之作者。”
55、东方将白天将破晓。
56、方领圆冠方形的衣领和圆形的帽冠,为古代儒生的服饰。亦借指儒生。南朝·梁·何逊《七召·儒学》:“方领圆冠,金口木舌。谈章句之远旨,构纷纶之雅说。”
57、方来未艾谓(恩泽)方始来到尚未止歇。明·方孝孺《凝命神宝颂》:“霈如霖雨,润泽天下,而民被其惠者,方来而未艾也。”
58、登界游方登上天界,游历四方。指周游世界。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
59、方土异同方土:指各地形胜物产人情。指各地的风土人情及地形物产等共同点和不同点。《晋书·王浑传》:“令中书指宣明诏,问方土异同,贤才秀异,风俗好尚,农桑本务。”
60、枘圆凿方比喻不调协,扞格不入。参见“枘凿方圆”。《好逑传》第十五回:“不过冥冥中若无作合,则日东月西,何缘相会,枘圆凿方,入于参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