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发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发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丝发之功丝发:一根丝,一根头发。指功劳极微小。汉·蔡伯喈《上汉书十志疏》:“父子一门,兼爱恩宠,不能输写心力,以效丝发之功。”
2、毛发倒竖倒竖:尾端朝上直立。汗毛、头发都竖起来。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紧张。亦作“毛发皆竖”、“毛发尽竖”、“毛发为竖”。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0回:“腾读毕,毛发倒竖,咬牙嚼舌,满口流血。”
3、握发吐餐握发:握着头发;吐:吐出。为了礼贤下士而停止洗头和吃饭。指为国而礼贤下士。南朝·宋·何承天《宋鼓吹饶歌·思悲公篇》:“万国康,犹弗已。握发吐餐,下群士。惟我君,继殷周。”
4、蹈厉发扬蹈厉:踏地猛厉;发扬:奋发。比喻奋勇直前。西汉·戴圣《礼记·乐记》:“发扬蹈厉,大公之志也。”
5、机不容发比喻时机紧迫。清·魏源《默觚·治篇》:“事变之来,机不容发,事后追悟,与不悟同。”
6、截发剉稾见“截发留宾”。
7、祝发空门谓削发出家为僧尼。清·景星杓《山斋客谭·孙旭》:“耿逆平,旭未授官,忽祝发空门,日修禅诵以老。”
8、头皮发麻形容极其恐惧的感觉。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18章:“当西边‘中央军’被歼以后,一些伪保长确实感到头皮发麻。”
9、白发婆娑婆娑:四下披散的样子。形容满头白发的老人。清·张岱《自为墓志铭》:“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
10、发踊冲冠同“发上冲冠”。宋·徐爰《旄头说》:“臣谓壮士之怒,发踊冲冠,义取於此。”
11、发凡起例发凡:提示全书的通例。指说明全书要旨,拟定编写体例。晋·杜预《春秋左传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
12、鹤发松姿白色的头发,松树的姿态。形容人虽老犹健。金·元好问《紫微刘丈山水为济川赋》诗:“千章古木散岩谷,鹤发松姿馀典刑。”
13、箭不虚发箭射得准;每发必中。也作“弓不虚发”。汉 司马相如《上林赋》:“弓不虚发,应声而倒。”
14、诗礼发冢冢:坟墓;发冢:盗墓。儒生们用诗礼之教来盗墓。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战国·宋·庄周《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
15、发踪指示猎人发现野兽的踪迹,指示猎狗追杀。比喻在幕后操纵指挥。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16、毛发之功形容极微小的功劳。三国 魏 曹植《求自试表》:“窃不自量,志在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
17、丝析发解丝、发:指极其细微;解:分剖。比喻细密而有条理地分析剖解。明·宋濂《汪先生墓志铭》:“参以伊洛大儒传注之说,丝析发解,日攻月较,不故求为异,而亦不苟为同。”
18、一发而不可收拾事情一经发生便不能收住。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2回:“他们在文七爷船上做的事,及文七爷醉后之言,又全被统领听在耳朵里,所以又是气,又是醋,并在一处,一发而不可收拾。”
19、言发祸随同“言出祸从”。唐·陆贽《谢密旨因论所宣事状》:“其如言发祸随,求之以情既无端,验之以迹又无兆,宜蒙昭恕,理在不疑。”
20、发综指示猎人发现野兽的踪迹,指示猎狗跟踪追捕。比喻在后面操纵指挥。《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21、噙齿戴发形容男子汉的豪迈气概。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三折:“奉先你是个男子汉,顶天立地,噙齿戴发,与老婆做不的主,要你何用。”
22、敛发谨饬敛:收集;发:散发;谨饬:认真仔细。指对粮食、物资的收集与发放认真仔细。唐·柳宗元《贞符》:“乡为义廪,敛发谨饬。”
23、振聋发聩使聋子都受到振动和醒悟(发:开启;聩:耳聋)。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一卷:“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24、发蒙解惑发蒙:启发蒙昧;解惑:解除疑惑。指启发开导,脱离蒙昧,解除疑惑。汉·枚乘《七发》:“故曰发蒙解惑,不足以言也。”
25、披发缨冠谓不及束发冠戴,只系缨于颈。比喻急于救援。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26、发愤图强发愤:决心努力;图:谋求。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何香凝《孙中山与廖仲恺》:“孙先生在那次聚会上谈得并不多,只泛泛地谈到了中国积弱太甚了,应该发愤图强,彻底革命。”
27、白发红颜颜:脸色。头发斑白而脸色红润。形容老年人容光焕发的样子。《宣和画谱 道释四》:“旧尝有痼疾,遇异人得修炼之术,却药谢医,以至引年,白发红颜,真有所得。”
28、戴发含齿谓人的形状。亦以指人。《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
29、披发文身古代吴越一带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风俗。头发披散,身刺花纹。《礼记 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30、起根发由比喻指出事物的根源。
31、解发佯狂解发:把头发散开。佯:假装。散开头发假装癫狂。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六卷:“比干谏而死。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为之,不祥莫大焉!’遂解发佯狂而去。”
32、结发夫妻结发:束发;指初成年。初成年结成的夫妻。后特指原配夫妻。汉 苏武《诗四首》之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33、引而不发引:拉引;发:射箭。拉长了弓弦;但不把箭射出去。比喻作好一切准备;等待时机;也可比喻善于启发引导。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34、赌神发咒犹言对天发誓。《金瓶梅词话》第八二回:“于是急的经济赌神发咒,继之以哭。”
35、怒发冲冠冠:帽子。愤怒得头发竖起;顶着帽子。形容愤怒到极点。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36、剪发被褐见“剪发披缁”。唐·李公佐《谢小娥传》:“里中豪族争求聘,娥誓心不嫁。遂剪发被褐,访道于牛头山。”
37、鸡皮鹤发皮肤发皱,头发苍白。指老人。唐玄宗《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
38、愤发有为愤发:振作,兴起。精神振作,有所作为。艾芜《云南在我的心地上播下了美好的种子》:“它教人关心国家和世界的大事;鼓舞年青人愤发有为,产生远大的志向。”
39、散发抽簪簪:绾头发的首饰。抽掉簪子,散开头发。指弃官隐居,过逍遥自在的生活。三国·魏·钟会《遗荣赋》:“散发抽簪,永纵一壑。”
40、发蒙振聩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4回:“先生,你这一番议论,真可谓之发蒙振聩。”
41、发号布令发:发布;号:号令;布:发布;令:命令。发布命令,下指示进行指挥。战国·卫·吴起《吴子·励士》:“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
42、头发胡子一把抓比喻做事不细致,对于不同的问题不能区别对待而是笼统处理。艾芜《南行记》:“头发胡子一把抓,全不分青红皂白。”
43、容光焕发容光:脸上的光彩;焕发:光彩四射的样子。身体健康。面容有神采。形容精神饱满。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阿绣》:“母亦喜,为女盥濯,竟妆,容光焕发。”
44、截发留宾晋陶侃少家贫。一日大雪,同郡孝廉范逵往访,陶母湛氏剪发卖以治馔款客,并剉碎草荐以供其马。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后以“截发留宾”为贤母好客的典故。晋陶侃少家贫。一日大雪,同郡孝廉范逵往访,陶母湛氏剪发卖以治馔款客,并剉碎草荐以供其马。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45、祸发齿牙说话不谨慎会招来灾祸。唐·元稹《戒励风俗德音》:“祸发齿牙,言生枝叶,率是道也。”
46、白发青衫青衫:无功名者的服饰。谓年老而功名未就。宋 赵令畤《侯鲭录》第七卷:“琼林宴罢作诗曰:‘白发青衫晚得官,琼林顿觉酒肠宽。’”
47、一沐三握发沐:洗头。洗一次头要停顿三次。形容渴求贤才,谦恭下士。汉·王充《论衡·书解》:“周公一沐三握发,为周攻法制而周道不弊。”
48、握发吐哺比喻为国家礼贤下士,殷切求才。《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史记·鲁周公世家》亦记此事。
49、发引千钧一根头发系着千钧重的东西。比喻极危急。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50、恭喜发财恭喜:恭贺他人的喜事。恭祝你发财。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我说道:‘恭喜发财呢!’”
51、发号吐令发:发布;号:号令;令:命令。发布命令,下指示进行指挥。晋·葛洪《抱朴子·君道》:“发号吐令,则訇若雷霆之激响,而不为邪辨改其正。”
52、剪发披褐剪发:剪掉头发,指削发为僧;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比喻剪发为僧。唐·李公佐《谢小娥传》:“里中豪族争求聘,娥誓心不嫁。遂剪发被褐,访道于牛头山。”
53、发隐摘伏发:揭发。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宋·秦观《越州请立程给事祠堂状》:“发隐摘伏,敏捷如神。”
54、握发吐飧见“握发吐哺”。
55、削发披缁剃去头发,身着黑衣。表示出家。明·周楫《西湖二集·党阇黎一念错投胎》:“戴了儒衣儒冠,便是孔子;削发披缁,便是释牟尼佛。”
56、晰毛辨发连毛发也能清楚地分辨。形容析理入微。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格局》:“圣叹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辩发,穷幽极微,无复有遗议于其间矣。”
57、发宪布令犹发号施令。《墨子 尚同下》:“试用家君发宪布令其家。”
58、披缁削发缁:黑色僧衣。剃去头发披上僧衣。指出家为僧尼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7卷:“何不舍离爱欲,披缁削发,就此出家。”
59、黄发鲐背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后常指老年人。鲐背;鲐鱼背上有黑斑,老人背上也有,因常借指老人。指长寿老人,也泛指老年人。亦作“黄发台背”、“黄耈台背”、“鲐背苍耈”。南朝·宋·宗炳《明佛论》:“虽复黄发鲐背,犹自觉所经俄顷,况其短者乎?”
60、发扬踔厉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手足发扬,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辅助武王伐纣时勇往直前的意志。后比喻精神奋发,意气昂扬。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发扬蹈厉,大(太)公之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