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而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而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数米而炊炊:烧火做饭。数着米粒做饭。比喻计较小利。也形容生活困难。先秦 庄周《庄子 庚桑楚》:“简发而栉,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
2、白头而新指相交虽久而并不知己,像新知一样。同“白头如新”。明 杨慎《白头而新》:“《汉书》:‘白头如新,倾盖如故。’《说苑》作‘白头而新,倾盖而故’。‘而’、‘如’,古字通用。白头而新,虽至老而交犹新。”
3、笃而论之笃:切实。确切地论述。晋·裴启《语林》:“林公云:‘文度著腻颜,挟《左传》,逐郑康成,自为高足弟子;笃而论之,不离尘垢囊也!’”
4、不可同年而语两者相差很大,不能相提并论。汉·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变长挈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5、望而却步看到困难或危险就往后退缩。形容遇到强敌或困难时就退缩不前。却步:向后退却。明 徐光启《复周无逸学宪》:“且以裕蛊所为,思之痛心,望之却步。”
6、企而望归企:踮起脚后跟。踮起脚后跟盼望归来。形容殷切地期望。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吏卒皆山东之人,日夜企而望归。”
7、乐而忘忧高兴得忘记了忧愁
8、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进攻和退却。汉 荀悦《汉纪 高帝纪》:“赵兵出国迎战,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怀内顾之心,无必死之计。”
9、脱口而出指话语未经思索;随口而言。脱口:不加思索地开口说。清 吴趼人《瞎骗奇闻》:“我晓得你这个人向来是有口无心的,但也不可不拘什么话便脱口而出。”
10、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这样,如此。知道是这样,但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不知事物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无论为哀为乐,为怨为怒,为恋为骇,为忧为惭,常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11、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2、一挥而成挥:挥笔;成: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宋·蔡□《铁围山丛谈》:“公乃徐徐调笔而操之,顾谓客子:‘欲何字耶?’恶客即拱而答:‘某愿作龟山字尔。’公乃大笑,因一挥而成。”
13、无德而称①无何恩德可以称道。②谓德高不可言状。春秋·鲁·孔丘《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14、探口而出犹言脱口而出。
15、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先秦 李耳《老子》第73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6、旦旦而伐多比喻天天损害或斫丧。《孟子·告子上》:“亦犹斧斤之于森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17、知二五而未识于十形容只知道某一方面,而不知道综合全面地看。南朝·梁·刘峻《辩命论》:“同知三者,定乎造化,荣辱之境,独曰由人。是知二五而未识于十。”
18、不得已而求其次次:差一点。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用差一些的或次品来凑合。曹靖华《叹往昔,独木桥头徘徊无终期!》:“凡事往往不得已而求其次。‘鸿沟’上没有‘桥梁’,只好‘绕道东京’了。”
19、涸泽而渔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文子 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20、联袂而至比喻一同来到。
21、降服而囚脱去上衣,象囚犯那样,表示谢罪。
22、系而不食系:结。光挂着却不吃。指中看不中吃的东西。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吾岂綔瓜也哉!鄢能系而不食。”
23、戴星而出戴:头顶着。天没亮就出门了。形容人非常勤劳。宋·苏轼《东坡应诏集·策别》:“夫今为京兆者,戴星而出,见烛而入,早出晚归。”
24、焚林而田烧毁树林以猎取野兽。比喻取之不留馀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
25、直道而行比喻办事公正。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26、泛泛而谈泛泛:平常,不深入。一般地浮泛地谈谈。茅盾《怎样评价〈青春之歌〉》:“也由于时间关系,不能把《青春之歌》重读一遍然后执笔,故而只能泛泛而谈,不能引证原文作具体的分析。”
27、同日而道同“同日而论”。西汉·司马迁《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夫臣与主岂可同日而道哉!”
28、掩鼻而过掩:遮盖。捂着鼻子走开。形容对事物丑恶的嫌恶。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29、无功而返指没有任何成效而回来。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攸县、安仁均须越过茶陵,派人去过,无功而返。”
30、善贾而沽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31、半涂而罢半路上终止。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同“半涂而废”。唐 韩愈《论淮西事宜状》:“陛下持之不坚,半涂而罢,伤威损费,为弊必深。”
32、无胫而至犹无胫而行。常以喻良才不招而自至爱贤者之门。汉·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卒乎!”
33、见机而作看到适当时机立即行动。三国 蜀 诸葛亮《将苑 应机》:“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非智者孰能见机而作乎?”
34、威而不猛有威仪而不凶猛。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35、待价而沽等到好价钱再出售(沽:卖)。比喻做事等待某种条件;或怀才等待赏识者重用。宋 胡继宗《书言故事 金宝》:“待时而动曰待价而沽。”
36、备而不用备:准备。准备好而暂时不用;以应急需。清 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九卷:“虽说备而不用,到得那时候,听凭兵丁造一句谣言,开上几排枪,那人可就死了不少。”
37、周而复始绕完一圈;又从头开始。指循环往复。周:环绕一圈;复:又、再。《文子 自然》:“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
38、望屋而食谓军行不带粮草,随处就食。汉·贾谊《新书·过秦》:“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39、击壤而歌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打击土堆而唱歌。比喻太平盛世,人人丰衣足食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一回:“衣冠辐辏,车马喧阗,人人击壤而歌,处处笙箫而乐。”
40、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41、拱手而降拱手:两手在胸前合抱表示恭敬。恭恭敬敬地俯首投降。元·无名氏《聚兽牌》第一折:“斩汉将汤浇瑞雪,放心杀敌兵拱手而降。”
42、失而复得失:遗失,丧失。失去而又得到。宋·王安石《原过》:“是失而复得,废而复举也。”
43、富而好礼礼: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富有而又彬彬有礼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44、顾而言他见“顾左右而言他”。《扫迷帚》第二一回:“那三人见话不投机,便顾而言他。”
45、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考虑问题要变通灵活,行为则须端方不苟;胆量要大,心思要缜密。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
46、应刃而解犹言迎刃而解。比喻问题得到顺利解决。梁斌《播火记》:“虽然有好多问题事先没有商量,有朱老忠在,也就应刃而解了。”
47、并日而食并日:两天合并成一天。不能天天得食,两天三天才能得一天的粮食。形容生活穷困。西汉 戴圣《礼记 儒行》:“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郑玄注:“二日用一日食也。”
48、虚一而静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会获得正确的认识。战国·赵·荀况《荀子·解薮》:“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
49、倾耳而听倾:歪,侧着。侧着耳朵仔细听。《礼记·孔子闲居》:“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50、过而能改有了错误就能改正。《左传·宣公二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51、妄尘而拜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52、死而无憾即使死了也而无遗憾。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66回:“小妹真能为我守节,我便死而无憾。”
53、不教而诛诛:杀或惩罚。事先不加教育;出错或犯法就惩罚或杀戮。先秦 荀况《荀子 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54、不药而愈愈:病好了。生病不用吃药而自行痊愈。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37回:“老伯不必多虑,世妹之病,大约可以不药而愈。”
55、周而复生周:环绕一周;复:又。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西汉·司马迁《史记·律书》:“故曰音始于宫,穷于角;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
56、凿坯而遁见“凿坏以遁”。
57、促膝而谈促:靠近。靠近坐着谈心里话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40卷:“你看他剖橙而食,促膝而谈,欲去欲留,相调相谑。”
58、终而复始不断地循环往复。《淮南子 说山训》:“通于学者若车轴,转毂之中,不运于己,与之致千里,终而复始,转无穷之源。”
59、油然而生油然:自然地;不由地;生:发生;产生。多指某种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
60、知而故犯故:故意。知道不对,却故意违犯。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19卷:“问:‘一切含灵具佛性,既有佛性,为什么却撞入驴胎马腹?’师曰:‘知而故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