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而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而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可想而知想:推想。可以通过推想而了解真相。宋 王楙《野客丛书 汉唐俸禄》:“而郊以吟诗废务,上官差官以摄其职,分其半禄,酸寒之状,可想而知。”
2、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恭敬勤谨,尽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为止。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3、应刃而解犹言迎刃而解。比喻问题得到顺利解决。梁斌《播火记》:“虽然有好多问题事先没有商量,有朱老忠在,也就应刃而解了。”
4、一鼓而下一次击鼓发动进攻就把敌人打跨了。指趁有利形势一举打垮敌人。明·沈采《千金记·定谋》:“昨日令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迳截赵魏,掩其不备,一鼓而下。”
5、取而代之夺取别人的地位、权利而代替他。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6、而立之年三十岁的代称。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7、脱颖而出如果毛遂早得到任用;就会像锥子放在布袋里那样;锥针都能全部穿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脱:脱露。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8、总而言之总括起来说(总:总括;归纳)。《周易 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唐 孔颖达疏:“总而言之,皆虚无之谓也。”
9、豕而负涂豕:猪;涂:泥。猪背上有泥。比喻极为污秽。《周易·睽》:“睽孤,见豕负涂。”王弼注:“豕而负涂,秽莫过焉。”
10、不谋而合谋:计议;商议;合:相合一致。事先没有商量过而彼此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晋 干宝《搜神记》第二卷:“二人之言,不谋而合。”
11、温润而泽比喻人的态度、言语温和柔顺。《礼记·聘义》:“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
12、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3、比屋而封指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都有德行,堪受旌表。后泛称风俗淳美。《尚书大传》卷五:“周人可比屋而封。”汉 陆贾《新语 无为》:“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者,教化使然也。”
14、择善而从选择好的而遵循;依从。择:选择。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15、铩羽而归铩羽:羽毛摧落,比喻失败或不得志。指失败或不得志而归。南朝宋·鲍照《拜侍郎上疏》:“铩羽暴鳞,复见翻跃。”
16、富而无骄骄:骄傲。虽已富有但不骄傲。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子贡曰:‘贪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17、叩马而谏勒住马头进行规劝。形容竭力进行劝谏。《史记·伯夷列传》:“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之。太公曰:‘此义人者。’扶而去之。”
18、轻而易举轻:轻松;举:向上托。很轻松很容易地举起来。形容做事情毫不费力。《诗经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宋 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
19、不得已而用之用:使用。没有办法,只好采用这个办法。《六韬 文韬 兵道》:“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20、抵足而卧抵:碰撞,相触;抵足:脚挨着脚。脚与脚相触地同睡一张床上。形容双方情谊深厚。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9回:“一日,众官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
21、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为:做,干。有些事情不做,把它放弃掉,然后才能在另外的事情上有所作为。指要获得成功,必须有所舍弃,有所选择。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22、视而弗见,听而弗闻视:看。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听到了当作没听见西汉·戴圣《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咸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
23、富而好礼礼: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富有而又彬彬有礼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24、从风而服从:顺从;服:服从。象顺风倒下一样就迅速服从了。《战国策 秦策一》:“山东之国,从风而服。
25、失而复得失:遗失,丧失。失去而又得到。宋·王安石《原过》:“是失而复得,废而复举也。”
26、惠而不费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先秦 孔子《论语 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之亦惠而不费乎!”
27、引而伸之伸:展开。把某种原则引申开来。《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28、席卷而逃指偷了全部贵重衣物逃跑。清·吴趼人《恨海》第九回:“过了没有几个月,这金如玉就罄其所有,席卷而逃,便把他闹穷了。”
29、不勤而获指不劳而获。宋 王谠《唐语林 补遗三》:“吾闻不勤而获犹谓之灾,士君子所慎者非常之得之。”
30、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可以成功。形容轻易地取得成功。也作“一蹴而成”。宋 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31、一哄而起喧闹;起哄。经过一阵喧闹便马上行动起来。形容无组织无计划地行动。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地方上百姓动了公愤,一哄而起。”
32、相时而动相时:看准时机。观察对自己有利的时机而行动。《左传·隐公十一年》:“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33、过而能改有了错误就能改正。《左传·宣公二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34、兼程而进兼:两倍的。加快步伐,一天走两天的路程。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六卷:“我今兼程而进,先到那里取回,却不是我之功?”
35、广而言之一般说来。
36、乐而不厌喜爱而不厌倦。宋·欧阳修《六一笔记·夏日学书说》:“使其遂至于工,可以乐而不厌。”
37、擦肩而过擦:挨。挨着肩而溜走。指没有抓住机会。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2回:“后来彼此又擦肩而过。”
38、触类而通见“触类旁通”。《说郛》卷七七引宋·李之彦《东谷所见·寿福德》:“人之念虑一正,则万善可触类而通;行一善,则万善皆萌蘖于此。”
39、铤而走险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为。铤:快跑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地。《左传 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40、望而却步看到困难或危险就往后退缩。形容遇到强敌或困难时就退缩不前。却步:向后退却。明 徐光启《复周无逸学宪》:“且以裕蛊所为,思之痛心,望之却步。”
41、一往而深见“一往情深”。明·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42、见机而行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易·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43、杂沓而至杂沓:众多而且杂乱。形容从四面八方纷纷而来的样子。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朋疑众难,杂沓而至。”
44、面墙而立比喻不学之人,如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尚书·周官》:“不学墙面。”孔安国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45、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妨害;悲痛过分。①感情适度;悲哀而不过度伤心。后用来形容诗歌;音乐等含优雅哀调;却又感情适度而不过分;具有中和美。②比喻言行适度或无伤大雅。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6、大而无当当:底、边际。原指说话夸大没有边际。后用来表示虽然大;但不适用。庄周《庄子 逍遥游》:“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
47、不期而会期:约会。未经约定而意外地遇见或自动聚集。《穀梁传 隐公八年》:“不期而会曰遇,遇者志相得也。”
48、一蹴而成见“一蹴而就”。邹韬奋《什么事不可能》:“赖奥维一九○三年的飞机也还不是一蹴而成的。”
49、华而失实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唐·刘知畿《史通·言语》:“华而失实,过莫大焉。”
50、放之四海而皆准放:放置;之:代词;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原指孝道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人们奉行的准则。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51、相视而笑,莫逆于心莫逆: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形容彼此间友谊深厚,无所违逆于心。《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52、一閧而散见“一哄而散”。
53、等而下之比这一等更差的。指事物递减;后面的比前面的差一级;低一等。宋 楼钥《攻愧集》:“乡之贫者,或不及于此,则以此法等而下之。”
54、知而不言明明知道而不说。战国·宋·庄周《庄子·列御寇》:“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
55、兼而有之指同时占有或具备有关的各方面。墨翟《墨子 法仪》:“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利之?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56、死而无憾即使死了也而无遗憾。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66回:“小妹真能为我守节,我便死而无憾。”
57、爱博而情不专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唐·韩愈《与陈给事书》:“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
58、跷足而待踮起脚跟等待。形容短时间内便能见到事情的结果。语出《汉书·高帝纪》:“大臣内畔,诸将外反,亡可蹻足待也。”语出《汉书·高帝纪》:“大臣内畔,诸将外反,亡可蹻足待也。”
59、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进攻和退却。汉 荀悦《汉纪 高帝纪》:“赵兵出国迎战,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怀内顾之心,无必死之计。”
60、大败而逃指吃了败仗慌张逃跑。清·李汝珍《镜花缘》第99回:“斗了多时,李孝逸被余承志一枪刺在腿上,大败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