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夺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夺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销魂夺魄神魂颠倒,失去常态。形容因羡慕或爱好某种事物而着迷。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1回:“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
2、渔夺侵牟渔夺:掠夺;侵牟:侵夺。指掠夺、榨取百姓财物。《汉书·景帝纪》:“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
3、君子不夺人之好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好:喜爱。道德高尚的人不夺取人家喜爱的东西。元·马致远《马丹阳三度任风子》:“我这里劝着道着他不采分毫,别人的首级他强要,他小心儿不肯自量度,可不道君子不夺人之好。”
4、生杀与夺生:叫人活;杀:叫人死;与:赏赐;夺:剥夺。形容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大权。《通典·职官》:“《周官》内史掌王之八柄,爵禄废置,生杀与夺,执国法及国令之贰以考政事。”
5、攻城夺地攻:攻打,进攻。攻打城市,掠夺土地。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7回:“那二十四员番将,又必各有跟随的番汉军士,共计当有万余人,行动与攻城夺地者何异!”
6、夺门而出夺门:破门,奋力冲开门。猛然奋力冲开门出去。形容迫不及待。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1回:“轻轻拨去门闩,拏在手中,预备当作兵器,可以夺门而出。”
7、鸠夺鹊巢斑鸠占了喜鹊的窝。比喻强占别人的地方或位置。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今袁熙,袁尚兵败将亡,无处依栖,来此相投,是鸠夺鹊巢之意也。”
8、求名夺利追求名誉,争夺财利。明·沈受先《三元记·空归》:“求名夺利夸得意,胜似状元及第。”
9、光采夺目形容鲜艳耀眼。同“光彩夺目”。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玉台翠树,光采夺目。”
10、龙口夺食指庄稼收获期内于连雨天抢收粮食胡正《汾水长流》第18章:“眼看到了这‘龙口夺食’的麦收季节,他的麦地又多,错一天,就怕把他们到口的麦子耽误了。”
11、惊魂夺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老舍《四世同堂》:“当一个文化熟到了稀烂的时候,人们会麻木不仁的把惊魂夺魄的事情与刺激放在一旁,而专意到吃喝拉撒中的小节目上去。”
12、红紫夺朱夺:强取;朱:朱红,正红色。用间色的紫色取代正色的朱红。比喻以邪夺正。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13、喧宾夺主客人的声音压倒了主人的声音。比喻外来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据了原有的或主要的事物的位置。喧:声音大;宾:客人;夺:压倒;超过。清 阮葵生《茶余客话》:“余仿为之,香则喷鼻而酒味变矣。不论酒而论香,是为喧宾夺主。”
14、迷魂夺魄见“迷魂淫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8回:“既升绝顶,乐声嘹亮,俱在天际,觥筹交错,迷魂夺魄,不自知其在人间矣。”
15、神摇目夺形容心神荡漾,目光被吸引。冰心《往事》:“我神摇目夺的凝望着:近如方院,远如天文台,以及周围的高高下下的树,都逼射得看出了红、蓝、黄的颜色。”
16、大节不夺大节:临难不苟的节操;夺:丧失。指面临生死关头,仍不改变其原来志向。《论语·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7、神迷意夺谓精神迷乱,情思恍惚。唐·裴铏《传奇·昆仑奴》:“生归达一品意,返学院,神迷意夺,语减容沮,恍然凝思,日不暇食。”
18、标情夺趣指传情逗趣。明 汤显祖《邯郸记 极欲》;“只有教坊之女,搅筝琶,舞《霓裳》,乔合生,大迓鼓,醉罗歌,调笑令,但是标情夺趣,他所事皆知。”
19、予取予夺见“予取予携”。秦牧《拳头海岸》:“许多被目为可以予取予夺地得到财富的海岸,一处处都伸出了拳头来,变成了‘拳头海岸’。”
20、灿烂夺目五光十色令人眩目。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1卷:“梦见天上五色云霞,灿烂夺目。”
21、夺其谈经比喻在辩论中压倒众人。
22、强取豪夺凭强力或权势夺取。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卷:“‘这叫强取豪夺。’谢庆元嘶声地说。”
23、一予一夺予:给予。一次给予,一次夺回。指反复无常,不讲信用。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七年之中,一予一夺,二三孰甚焉?”
24、艳丽夺目夺目:耀眼。形容花朵或女子姿色鲜艳美丽耀眼巴金《春》:“红白色的花朵掩映在一簇簇的绿叶丛中,愈显得艳丽夺目。”
25、斩将夺旗砍杀敌将,拔取敌旗。形容勇猛善战。同“斩将搴旗”。《群音类选 官腔类 八义记 拷问如姬》:“只消受得瘗粉埋香,索强似斩将夺旗。”
26、象形夺名夺:决定。依照事物的形态特征来决定它的名称。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7回:“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
27、天夺之魄魄:魂魄。天夺去了他的魂魄。比喻人离死不远。《左传·宣公十五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晋书·温峤传》:“天夺其魄,死期将至。”
28、一人立志,万夫莫夺形容志向坚定,别人很难改变。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五卷:“正是‘一人立志,万夫莫夺。’”
29、夺席谈经本指讲经辩难时,辩胜者夺取他人的坐席。后指见解高明,议论超过当代名流,压倒众人。亦作“夺戴凭席”。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戴凭传》:“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
30、褒贬与夺与夺:给予或夺取。指对人或事物给予赞扬或批评。晋·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每见世人有好论人物者,比方伦匹,未必当允,而褒贬与夺,或失准格。”
31、横抢硬夺谓用强力夺取。《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你瞧他们爷儿们、娘儿们,这阵横抢硬夺的,还了得了。”
32、扯鼓夺旗形容作战勇敢。元 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三折:“统雄兵劈面相持,驱貔虎扯鼓夺旗。”
33、光华夺目犹光彩夺目。形容鲜艳耀眼。《醒世恒言 灌园叟晚逢仙女》:“其花大如丹盘,五色灿烂,光华夺目。”
34、蹊田夺牛蹊:践踏;夺:强取。因牛践踏了田,抢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轻罚重。《左传·宣公十一年》:“‘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
35、光耀夺目夺目:耀眼。形容光采极为鲜明,令人眼花缭乱。《辽史·太祖纪》:“黄龙缭绕……光耀夺目。”
36、诈取豪夺用欺骗的手段或武力夺取。茅盾《路》:“暑假以后他自己的吃饭问题还不知道着落在何处,胁肩谄笑是不屑,诈取豪夺又不能。”
37、天夺其魄见“天夺之魄”。宋·沈作喆《寓简》卷七:“[古人]谓事大谬而谋拙,曰天夺其魄。”
38、像形夺名比拟其形状,而讹易本名。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又有叫作甚麽绿荑的,还有甚么丹椒、蘼芜、风连,见于《蜀都赋》。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
39、不夺农时夺:侵占,耽误。不耽误农作物的播种时节《旧唐书·李密传》:“是以轻徭薄赋,不夺农时,宁积于人无藏于府。”
40、心志难夺心志:抱负;夺:强取。形容意志坚定,难以改变。春秋·鲁·孔丘《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41、恶紫夺朱紫:古人认为紫是杂色;夺:乱;朱:大红色,古人认为红是正色。原指厌恶以邪代正。后以喻以邪胜正,以异端充正理。《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42、气消胆夺形容畏惧到极点。《南史·贼臣传·侯景》:“初,景之围台城,援军三十万,兵士望青袍则气消胆夺。”
43、豪夺巧取豪夺:强抢;巧取:软骗。旧时形容达官富豪谋取他人财物的手段。现指用各种方法谋取财物。宋 苏轼《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44、争权夺利追求名誉、地位和私利。邹韬奋《消弭内战的唯一途径》:“任何为私人私党争权夺利的内战都必然地要为全国民众所唾弃。”
45、你争我夺指相互争夺。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这些富贵公子,你争我夺,依了张家,违了李家。”
46、鳌里夺尊犹言出类拔萃。老舍《骆驼祥子》十四:“大家给他祝寿,他大模大样的承受,仿佛觉出自己是鳌里夺尊的一位老英雄。”
47、驰魂夺魄形容震撼心灵。徐迟《地质之光》:“各种印象,新鲜而又庄严,使他目不暇给,驰魂夺魄。”
48、天夺之年上天褫夺其年寿。谓不能享其天年。清·顾贞观《栩园词弃稿》序:“渐有应者,而天夺之年,未口,辄风流云散。”
49、夺眶而出眶:眼的四周。指眼泪无法控制地从眼里流出。形容心情非常激动或悲痛。茅盾《子夜》六:“两粒大泪珠终于夺眶而出,掉在他的手上。”
50、生吞活夺生:原封不动。形容粗暴地抢夺。郭沫若《洪波曲》第16章:“原先本打算田三厅直接办理的,梁寒操生吞活夺的抢夫,乃超和鹿地便只以顾问的名义留下。”
51、生杀予夺生:让人活;杀:把人处死;予:给予;赏赐;夺:剥夺;处罚。形容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大权。《周礼 春官 内史》:“五曰杀,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夺。”
52、璀璨夺目璀璨:美玉发光。光辉灿烂耀人眼睛。宋·周密《武林旧事》第三卷:“玉山宝带,尽壁寸珠,璀璨夺目。”
53、神分志夺神:精神;夺:丧失。精神分散,志气丧失。《元史·张桢传》:“守京师者能聚不能散,御外侮者能进不能退,纷纷籍籍,神分志夺,国家之事,能不为阁下忧乎?”
54、追魂夺命夺取魂魄性命。形容魅力极大。《绿野仙踪》第四十三回:“我活了四十多岁,才只见了这样个伶俐俊俏、追魂夺命、爱杀人的一位小堂客。”又第七十九回:“再看香裙下面,偏又配着周周正正、瘦瘦小小、追魂夺命一对小金莲,正是洛神临凡,西施出世。”
55、魂丧神夺同“魂飞魄散”。清·无名氏《燕京杂记》:“妖态艳妆,逾于秦楼楚馆,初入都者,莫不魂丧神夺。”
56、斩关夺隘砍断门闩,攻破城门,夺取关隘。形容军队作战勇敢,势不可挡。刘伯承《回顾长征》:“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
57、将夺固与要想得到,必先给予。固,同“姑”。先秦 李耳《老子》:“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58、石赤不夺石质坚硬,丹砂色鲜红,均不可改变。比喻意志坚定不移。汉·杨雄《太玄·度》:“石赤不夺,节士之必。测曰:石赤不夺,可与有要也。”
59、强词夺理指无理强辩;想说成有理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60、你夺我争指相互争夺。亦作“你争我斗”、“你争我夺”。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东扯西拽,你夺我争,纷纷乱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