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得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得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杳不可得杳:不见踪影,没有迹象。没有一点消息。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1卷:“求之市中数日,杳不可得。”
2、得财买放得:贪得;放:释放。收受贿赂,私放嫌犯。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40卷:“你做公差所干何事?若非用计谋死,必然得财买放,有何理说?”
3、相得益彰益:更加;彰:明显。指两个人或两件事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汉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4、自业自得业:造作;得:获得,取得。佛家语,指自作自受。《正法念经》:“自业自得果,众生皆如是。”
5、意气相得形容志趣极其相合。唐·李百药《北齐书·高乾传》:“魏领军元叉,权重当世,以意气相得,接乾甚厚。”
6、不入兽穴,不得兽子不进野兽窝,不能捉到小野兽。比喻不冒险进入险境就不能取得成果。《北史·韦佑传》:“古人称不入兽穴,不得兽子。安危之事未可预量。”
7、旗开得胜形容战斗顺利;一出兵就取得了胜利。元 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托赖主人洪福,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8、得陇望蜀陇:古代地名;相当于今甘肃东部;蜀:古代地名;相当于四川中西部。得到了陇地后;又希望取得蜀地。比喻得到了这个;还想要那个;贪心不足。《东观汉记 隗嚣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9、渔翁得利见“渔人得利”。清·庾岭劳人《蜃楼志》第15回:“趁着潮州兵将赴调,我乘空袭了城池,岂不是渔翁得利?”
10、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满将大门闭了,两个促膝细谈。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11、不得已而求其次次:差一点。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用差一些的或次品来凑合。曹靖华《叹往昔,独木桥头徘徊无终期!》:“凡事往往不得已而求其次。‘鸿沟’上没有‘桥梁’,只好‘绕道东京’了。”
12、马上得天下喻指武功建国。《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13、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周易 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14、说得轻巧说起来很简单容易。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一章:“你不要吃灯草灰,说得轻巧,你脚跟前还有几张嘴张着等着喂呢!”
15、得不偿失所得到的补偿不了所失去的。形容不上算。宋 陆游《<方德亨诗集>序》:“得不偿失,荣不盖愧。”
16、意得志满因愿望实现而心满意足。亦作“志得意满”。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今汉王大败亏输,项王意得志满。”
17、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探:探测;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险进入险境就不能取得成果。晋·陈寿《三国志·吕蒙传》:“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18、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得意。形容自我欣赏。鸣:表达;表示。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篇》:“挥策四顾;如辛幼安之歌千古江山;自鸣得意。”
19、春风得意春风:春天和煦的风;得意:愿望得到满足时的高兴心情;和暖的春风使人觉得洋洋自得。①原指考中进士后洋洋自得的心情。②后用以称进士及第;功成名就。③形容因所谋求的事情成功而心情欢畅。唐 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0、愚者千虑,亦有一得指愚钝人的许多思虑中总会有一些可取之处。常以谦指己见。《汉书 韩信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
21、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方:始;人上人:指才能出众的人。吃得千辛万苦,才能获取功名富贵,成为别人敬重的人。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这才合了俗语说的一句话,叫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22、亡戟得矛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当,或有失有得。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离俗》:“亡戟得矛,可以归乎?”
23、虎穴得子比喻诗文贴切中肯。明·郎瑛《七修类稿·佛顶菊》:“先生之作,诚可谓虎穴得子矣!”
24、不探虎穴,不得虎子探:探测。不进老虎窝,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险进入险境就不能取得成果。《东观汉记·班超传》:“超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酒酣激怒曰:‘不探虎穴,不得虎子。’”
25、拼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剐:古代酷刑,割肉。比喻再难的事,拼着一死也敢干下去。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拼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26、情趣相得情趣:性情志趣。彼此间的性情志趣投合。《南齐书·孔稚珪传》:“稚珪风韵清疏,好文咏,饮酒七八斗,与外兄张融,情趣相得。”
27、宽严得体得体:合乎分寸。宽厚和严格掌握得恰如其分。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9回:“众将见绤彀宽严得体,无不悦服。”
28、盲者得镜形容事物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也比喻埋没人才。《淮南子·人间训》:“盲者得镜,则以盖卮。”
29、得尺得寸得:取得,获得。指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多少就是多少。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 得尺亦王之尺也。”
30、泰然自得指身体感到不寻常的舒适的满足。
31、各得其宜谓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荀子·正论》:“圣王在上,图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载其事而各得其宜。”
32、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捐:舍弃,抛弃。从我手里得到的东西,又从我手里失去。比喻兴败无常或得失相抵。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侯曰:‘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
33、罪有应得犯了这样的罪;就应得到这样的处罚。指罚当其罪。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今日卑职故违大人禁令,自知罪有应得。”
34、失而复得失:遗失,丧失。失去而又得到。宋·王安石《原过》:“是失而复得,废而复举也。”
35、得马折足见“得马生灾”。典出《淮南子·人间训》。见“得马生灾”。
36、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37、渔人得利趁着双方争持不下而从中得到好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38、疾足先得比喻行动迅速的人首先达到目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39、得不酬失见“得不偿失”。《后汉书·西羌传论》:“军书未奏其利害,而离叛之关已言矣。故得不酬失,功不半劳。”
40、看得见,摸得着指能看见的实实在在的事物。
41、巧妇做不得无面馎饦馎饦:汤饼。如果没有米面,最灵巧的媳妇也做不出饭食来。比喻缺乏必要的条件,事情不可能做到。宋·陈亮《又壬寅夏书》:“富家之积蓄皆尽矣,若今更不雨,恐巧妇做不得无面馎饦。”
42、万不得已无可奈何;不得不这样做。万:绝对;万万。明 焦竑《玉堂丛语》:“汝父欲保全身家,万不得已,姑借我以免祸耳。”
43、拼得工夫深,铁杵磨成针铁杵:铁棒槌。只要肯花大功夫,即使铁棒槌也能磨成绣花针。比喻只要肯花力气,事情一定能成功元·虞韶《日记故事》:“道逢一老妪,磨铁杵。白问:‘将欲何用?’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还卒业。”
44、唾手而得唾手:往手上吐唾沫。比喻极容易得到的东西。清·石玉昆《小五义》第54回:“这房可唾手而得。”
45、心满意得心中满足,洋洋得意。茅盾《子夜》六:“在这些心满意得的人们面前,他真感得无地自容。”
46、打得火热形容十分亲密。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4回:“原来安道全新和建康府一个烟花娼妓,唤做李巧奴,时常往来,正是打得火热。”
47、得寸进尺得到了一寸又进一步得到一尺。比喻欲望越来越大;贪心不足。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48、鹬蚌相持,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战国策 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49、佐饔得尝比喻助人为善者得善报。《国语 周语下》:“佐饔者得尝焉,佐斗者伤焉。”
50、班师得胜班:还。军队出征,得胜而归。明·无名氏《破天阵》三折:“将颜洞宾活捉拿,把韩延寿首级剽,班师得胜人欢乐,三军踊跃。”明·无名氏《破天阵》三折:“将颜洞宾活捉拿,把韩延寿首级剽,班师得胜人欢乐,三军踊跃。”
51、好心不得好报报:报答。指一番好心被人误解,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好意叫他洗脚,颠倒嫌冷嫌热,却不是好心不得好报!”
52、淘沙得金用水选的方法从沙子里取得真金。比喻除去杂质,提取精华。也比喻费力大而成效少。《关尹子》六七:“我之为我,如灰中金,而不若矿沙之金。破矿得金,淘沙得金,扬灰终身,无得金也。”
53、种麦得麦指有什么样的原因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用民》:“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
54、除狼得虎比喻除去一害又来一害。《金史·陈规传》:“近虽遗官谦察,治其奸滥,易其疲软,然代者亦非选择,所谓除狼得虎也。”
55、鸟得弓藏见“鸟尽弓藏”。三国·魏·曹丕《煌煌京洺行》:“淮阴五刑,鸟得弓藏;保身全名,独有子房。”
56、人人得而诛之得:可以,能够;诛:杀死。所有的人都可以杀死他。极言某人罪大恶极。《庄子·庚桑楚》:“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
57、得意忘筌捕得鱼后;忘了捕鱼的竹器。比喻达到目的之后;就忘记了原来的凭借。《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58、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上等的为准则,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语出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59、好心得不到好报一片好心肠却得不到好的报答。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13回:“原来如此,真是好心不得好报。”
60、志满意得志向实现,心满意足。宋 陆九渊《与刘伯协书》:“当无道时,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志得意满,君子阨穷祸患,甚者在囹圄,伏刀锯、投荒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