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大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大快人心 | 快:痛快。指坏人或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或坏事得以取缔;人们心理非常痛快。也作“人心大快”。 | 《明史 余懋学传》:“如潘季驯之斥,大快人心,而犹累牍连章,为之申雪,是为欺罔。” |
2、大显神通 | 神通:原为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极其高超的本领。形容充分显示出高超的本领。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89回:“他三人辞了师父,在城外大显神通。” |
3、大杖则走 | 杖:木棍;走:逃跑。舜的父亲用大棍子打他时,他就逃走躲避,免陷父亲于不义。旧时宣扬的封建孝道。 | 汉·刘向《说苑·建本》:“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箠则待,大箠则走,以逃暴怒也。” |
4、大雨倾盆 | 雨大得象盆里的水直往下倒。形容雨大势急。 | 唐 杜甫《白帝》诗:“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
5、大敌当前 | 当:面对、正在。强大的敌人就在前面。表示面对危难;处于严重的关头。常用以形容局势严重;不容忽视。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汉传》:“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 |
6、各打五十大板 | 各:各自。给双方同样的待遇或不分清责任,让双方共同承担责任。 | 刘心武《钟鼓楼》第五章:“七姑‘各打五十大板’地尖声评论说:‘这是怎么回子事哟?瞧你们请来的这些个人!’” |
7、小异大同 | 小部分不同,大部分相同。 | 南朝·宋·刘义庆《文心雕龙·檄移》:“意用小异而体义大同,与檄参伍,故不重论也。” |
8、高堂大厦 | 见“高楼大厦”。 | 元·杨暹《刘行首》第四折:“师父,此处索是幽静,弟子不恋高堂大厦。” |
9、号咷大哭 | 号咷:也写作“嚎啕”,大声哭叫。形容放声大哭。 | 《周易·同人》:“同人先号咷而后笑。” |
10、盱衡大局 | 指纵观全局。 | |
11、漫天大谎 | 弥天大谎,没有边际的假话 | 鲁迅《南腔北调集 谚语》:“古之秀才,自以为无所不晓,于是有‘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这自负的漫天大谎,小百姓信以为真,也就渐渐的成了谚语,流行开来。” |
12、细大无遗 | 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舍弃。 | 宋·曾巩《祭亡妻晁氏文》:“我扶我翼,共处穷羁,锄荒补漏,细大无遗。” |
13、大鱼吃小鱼 | 比喻以强凌弱,以大吞小或层层剥削。 | 老舍《赵旺与荷珠》:“这样,既能显出剧情的有机发展,也增加了大鱼吃小鱼的一层阐明。” |
14、大事去矣 | 去:失去。形容事情无法挽回了。多指政权丧失,国家灭亡等大事。 | 汉·荀悦《汉纪·高祖纪》:“诚用此计,大事去矣。”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大事去矣,人之云亡。” |
15、胸无大志 | 心里没有远大志向。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6章:“至于回、革等人,实系凡庸之辈,胸无大志,三年来观望风色,动摇不前。” |
16、才疏志大 | 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 |
17、大有见地 | 很有见解。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43回:“这等人如何能够相与,怪不得帝君要召回令师兄,正是大有见地。” |
18、高门大屋 | 高门:指富贵之家;大屋:高大的房屋。指豪门之家。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 |
19、大红大绿 | 谓颜色浓艳。 | 老舍《新时代的旧悲剧》七:“各处都是新油饰的,大红大绿,象个乡下的新娘子,尽力打扮而怪难受的。” |
20、硕大无朋 | 硕:大;朋:比。原指相貌健美;为人公平不偏。后多用来形容非常大;无与伦比。 | 《诗经 唐风 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
21、晓以大义 | 晓:使人明白。把道理对人讲清楚。 | 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第十四篇:“林时爽误信其中颇有党人,合欲晓以大义。” |
22、高山大野 | 高峻的山峦,广阔的原野。 | 宋·苏辙《上枢密韩大尉书》:“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
23、大做文章 | 比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某些问题上横生枝节;或借题发挥;扩大事态。 | 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前回的一封信,我见过几次转载,有些人还因此大做文章,或毁或誉。” |
24、正大高明 | 形容为人正直,学识高超。 | 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集解:“言子路之学,已造乎正大高明之域,特未深入精微之实耳。” |
25、大马金刀 | ①形容豪爽,气派大。②形容说话直率锋利,不留情面。 | 《儿女英雄传》第八回:“那姑娘大马金刀的坐在上面,反眉一皱,说:‘你怎么这么俗啊?起来!’” |
26、大逆无道 | 封建时代称犯上作乱等重大罪行。 | 《史记·高祖本纪》:“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 |
27、朵颐大嚼 | 朵:动;颐:下巴。动嘴大吃。 | 盖如久处灾区之民,草根木皮,冻雀腐鼠,罔不甘之,朵颐大嚼。(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二十九章) |
28、胆大于身 | 犹言胆大如斗。谓无所忌惮。语出《旧唐书·李昭德传》载丘愔劾奏李昭德语:“臣观其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 | 语出《旧唐书·李昭德传》载丘愔劾奏李昭德语:“臣观其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 |
29、大块朵颐 | 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朵颐:鼓动腮颊;即大吃大嚼)。 | 《周易 颐》:“观我朵颐,凶。” |
30、欺大压小 | 欺骗强大的,压迫弱小的。 | 元 马致远《汉宫秋》楔子:“为人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压小,全凭谄佞奸贪。” |
31、过屠门而大嚼 | 屠门:肉店。比喻心里想而得不到手,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来安慰自己。 | 汉 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而西向笑;知肉美味,则对屠门而大嚼。” |
32、高门大户 | 高门:旧时指富贵之家;大户:声势显赫的家族。有钱有势的人家。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满少卿饥附饱扬》:“因他是个市户出身,一时没有高门大族来求他的。” |
33、心小志大 | 办事小心,抱负远大。 | 《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 |
34、大发谬论 | 指空泛不切合实际的言论。 | |
35、大缪不然 | 见“大谬不然”。 | 明·张敬修《文忠公行实》:“太师心知其事大缪不然,为解说于上,请以百口保其无他。” |
36、艺高人胆大 | 技艺高超的人胆量也大。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6回:“这正是艺高人胆大。蒋爷竟不慌不忙的答道:‘实是半路出家,何必施主追问呢?’” |
37、来日大难 | 表示前途困难重重。 | 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 |
38、涣汗大号 | ①谓帝王号令,如人之汗,一出不复收。②谓帝王发布号令。 | 《易·涣》:“九五,涣汗其大号。”孔颖达疏:“人遇险厄惊怖而劳,则汗从体出,故以汗喻险厄也。九五处尊履正,在号令之中,能行号令以散险厄者也。” |
39、大捞一把 | 乘机放手攫取利益。 |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八章:“而科股长呢,还不是每人乘机大捞一把。” |
40、贪小失大 | 因为贪图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谋求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的利益。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权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于美唐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
41、石沉大海 | 石头沉到海底。比喻从此没有消息。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他若是不来,似石沉大海。” |
42、大酺三日 | 酺:聚饮。大聚饮三天。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文帝纪》:“饶安县言白雉见。”裴松之注引《魏书》:“赐饶安县田租,勃海郡百户牛酒,大酺三日。” |
43、老大无成 | 老大:年老。年纪已老,无所成就。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寡母又怜他是个独根孤种,未免溺爱纵容些,遂致老大无成。” |
44、百年大计 | 百年:泛指长久;计:策略。关系到长远利益的计划或措施。 | 清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数月之间,而其权力已深入巩固,而百年大计于以定矣。” |
45、恢宏大度 | 恢:宽广;大。心胸开阔;气量宏大。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放着这等一位恢宏大度的何箫史,一位细腻风光的张桐卿,还怕帮助不了一个安龙媒。” |
46、深仇大恨 | 极深极大的仇恨。 | 元 杨显之《酷寒亭》:“从今后深仇积恨都消解。” |
47、迷天大罪 | 形容极大的罪恶。 | 元 无名氏《谢金吾》第四折:“纵有那弥天罪,也难赎。” |
48、经始大业 | 经始:开始营造,指开创事业。指开基立国的大事业。 | 《晋书·乐志》:“经始大业,创造帝基。” |
49、高车大马 | 高车:车盖很高的车。四匹马驾驶的、车盖很高的车。形容高官显贵的阔绰。 | 唐·李商隐《偶成赠四同舍》:“诘旦天门传奏章,高车大马来煌煌。” |
50、末大不掉 | 犹尾大不掉。比喻部属势力强大,难以驾驭。 | 唐·柳宗元《封建论》:“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 |
51、力大无比 | 形容力量巨大。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7回:“这兄弟两个各使一根铁棍,力大无比。” |
52、大大小小 | 指大小人物或事物等。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小人只认的大郎一个养家经纪人,且是在街上做些买卖,大大小小,不曾恶了一个人。” |
53、大人君子 | 大人:古代尊称;君子:指品行好的人。指才德兼备的人。 |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唐中宗》:“庸人视之,如推车于太行之险,大人君子视之,一苇可杭之浅者也。” |
54、大雅之堂 | 高雅的厅堂。比喻高的要求;完美的境界。 | 清 袁枚《与陈刺史虚斋》:“未登大雅之堂,还望刺史陶冶而成全之。” |
55、遗艰投大 | 见“遗大投艰”。 | 明·海瑞《赠廖锦台膺首荐序》:“人不深责之官,变之于遗艰投大、人所属心之日乎?” |
56、遗笑大方 | 谓让内行见笑。语本《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语出《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明·荻岸散人《玉娇梨》第八回:“晚生小子,怎敢在老先生面前放肆。况才非七步,未免一时遗笑大方。” |
57、大头小尾 | 犹“虎头蛇尾”。比喻做事前紧后松,有始无终。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3回:“这是中国官场办事一向大头小尾惯的,并不是做书的人先详后略,有始无终也。” |
58、大斗小秤 | 秤:称重的器皿。使用超出标准的斗收进,小于标准的秤出,进行盘剥克扣。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1回:“大斗小秤、奸盗诈伪、淫邪欺罔之徒,受那些磨烧舂锉之苦。” |
59、大锅饭 | 用大锅烧的供很多人吃的饭菜。比喻分配上的极端平均主义。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四章:“像黄原这样的贫困山区,如果不砸烂大锅饭,实行生产责任制,就不可能寻找另外的出路。” |
60、烘堂大笑 | 唐代御史有台院、殿院、察院之分,由台院一名年资最高者主杂事,谓之“杂端”;凡公堂会食,都不谈笑,如杂端先笑,则三院之人随之大笑,谓之“烘堂”。见唐赵璘《因话录·征》。后因以“烘堂大笑”形容满屋的人同时大笑。 | 唐代御史有台院、殿院、察院之分,由台院一名年资最高者主杂事,谓之“杂端”;凡公堂会食,都不谈笑,如杂端先笑,则三院之人随之大笑,谓之“烘堂”。见唐赵璘《因话录·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