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词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词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大放厥词厥:其;他的。原指极力铺陈辞藻。现含贬义;指人夸夸其谈大发议论;而且言不中肯。有时也指胡说八道。清 赵翼《殴北诗话 苏东坡诗》:“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2、遣词措意见“遣辞措意”。宋·吴开《优古堂诗话》:“前辈读诗与作诗既多,则遣词措意,皆相缘以起,有不自知其然者。”
3、玩弄词藻以经常虚伪地使用华丽词语为标志的言语行为。
4、调词架讼调唆他人诉讼。孙梨《白洋淀纪事·钟》:“尼姑在社会上并没有特殊地位,可是因为她是林德贵的知己,她竟能调词架讼,成了村里政治舞台上的要人。”
5、不赞一词一句话也不说。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6、理屈词穷理:道理;理由;屈:短;尽;穷:穷尽。理由站不住脚;无话可说。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 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7、念念有词念念:嘴里连续不断地叨念着;有词:有像歌诀似的词语。旧指有法术的人掐诀念咒;或指和尚念经以及说祈祷的话等。现指低声自语;或含糊不清地说个不停。明 吴承恩《西游记》:“手里捻珠,口内念念有词,往那巽地上吹了一口气,忽的吹降去,便是一狂风。”
8、淫词亵语亦作“淫词秽语”。淫荡猥亵的言词。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一卷:“改之(刘改之)全学稼轩皮毛,不则即为《沁园春》等调,淫词亵语,污秽词坛。”
9、隐约其词指语意隐晦不明或说话躲躲闪闪。亦作“隐约其辞”。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1回:“刁迈彭隐约其词,似乎嫌张太太一个钱不肯放松,这事总不会了。”
10、义正词严义:道理。词:言辞。道理正当公允,严肃的措词。亦作“义正辞严”、“辞严义正”、“辞严意正”、“词严理正”、“正义严辞”。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子玄之论,义正词严,圣人复起,弗能易矣。”
11、砌词捏控捏造事实来控告。
12、严词厉色色:脸色。说话很严厉,脸色很严肃。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6回:“要送木兰到营中去,反是木兰严词厉色催逼转来。”
13、饰词矫情饰:修饰。修饰言辞掩盖真相。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3回:“都是汝等谗佞之徒,误国之辈,妒贤嫉能,闭塞贤路,饰词矫情,坏尽朝廷大事!”
14、枝词蔓语指繁冗芜杂的言辞。亦作“枝辞蔓语”。清黄六鸿《福惠全书 刑名 词讼》:“或代书虽据事以书,不限定字格,枝词蔓语,反滋缠绕。”
15、词人才子词人:同“辞人”,工于文辞的人;才子:富有文才的人。泛指有才华的文人。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
16、词严义正措词严肃,道理正当。元·黄溍《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文国公谥武宣刘公神道碑》:“为之开陈祸福,词严义正,累数千言。”
17、虚废词说空费精神白说话。指说话不起作用。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刘使君与孙将军自来无旧,恐虚废词说。”
18、懦词怪说荒诞无稽之谈。清·俞正燮《癸巳存稿·<洪范>洛书义》:“《易经大全》、《书经大全》言九圈十圈之河图洛书,懦词怪说布满篇章。”
19、词无枝叶词:言词,词句。形容文字简炼,无枝蔓之辞。唐·白居易《有唐善人墓碑》:“前后著文凡一百五十二首,皆理义撮要,词无枝叶。”
20、词约指明言词简洁,旨意明确。汉·桓宽《盐铁论·水旱》:“议者贵其辞约而指明。”
21、官样词章指堂皇典雅的应试文字。袭用固定格式而内容空虚的文章。宋·李昂英《示几用许广文韵》:“官样词章惟典雅,心腔理义要深几。”
22、命词遣意见“命辞遣意”。王闿运《郭新楷传》:“军檄笺启,日有百数,新楷命词遣意,轻重悉宜。”
23、理不胜词指文章说理不能胜过言辞。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
24、夸大其词词:言论。语言夸张;超过事实。《宋史 王祖道传》:“蔡京开边,祖道欲乘时徼富贵,诱王江酋、杨晟免等使纳士,夸大其辞。”
25、词不达意达:表达。语言或文辞不能确切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也作“文不逮意”、“辞不达意”。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0回:“还要中西文字兼通的才行;不然,必有个词不达意的毛病。”
26、词正理直言词严正,理由充足。《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按院见说得词正理直,更不再问。”
27、清词丽句指清新美丽的词句。唐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五:“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28、陈言肤词陈旧而肤浅的言词。马南邨《燕山夜话·文章长短不拘》:“短文章要能耐读,必须有精彩新鲜的内容,最好要比长文章更多地解决问题,不为陈言肤词,不为疏慢之语。”
29、词严义密措词严谨,道理周密。《剪灯馀话·幔亭遇仙录》:“宋朝诸儒所述,皆明白正大,词严义密,无馀蕴。”
30、情见乎词见“情见乎辞”。清·钱谦益《读杜小笺下》:“故国旧臣,俯仰上下,情见乎词矣。”
31、众口一词很多人都说同样的话。唐 令狐楚《谢赐冬衣状》:“自臣而下,万口一声。”
32、支吾其词言辞躲躲闪闪;搪塞应付(支吾:言词不清)。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8回:“这句话不便向时筱仁说明,只得支吾其词道。”
33、遣词造意同“遣辞措意”。吴晗《学习集·葬花诗和<白头吟>》:“虽然文字不同,但遣词造意,却是有一脉相通之处的。”
34、骚人词客同“骚人墨客”。清·戴名世《<巢青阁集>序》:“永嘉山水,秀绝鬟区,曩者亦骚人词客之所萃也。”
35、强词夺正同“强词夺理”。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但酒醒,硬打挣,强词夺正,则除是醉时节酒淘真性。”
36、百喙一词犹言众口一辞。同“百喙如一”。清 龚自珍《大誓答问第一》:“儒者百喙一词,言伏生《尚书》二十八篇。”
37、才尽词穷词:文词;穷:尽。才学用尽,言词枯竭。形容学识浅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7回:“众人不知其意,只当他受了半日折磨,精神耗散,才尽词穷了。”
38、谄词令色说奉承人家的话,扮作讨好人家的表情。《东周列国志》八○回:“勾践为人机险,今为釜中之鱼,命制庖人故谄词令色,以求免刑诛。”《东周列国志》八○回:“勾践为人机险,今为釜中之鱼,命制庖人故谄词令色,以求免刑诛。”
39、包揽词讼包揽:把别人的事情全部兜揽办理;词讼:诉讼。指招揽承办别人的诉讼,从中谋利。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5回:“那参的京官就是大老爷,说的是包揽词讼,所以火上浇油。”
40、一面虚词单方面所说的假话《三国志通俗演义·姜维避祸屯田计》:“明公休听外人一面虚词,欲杀某也。”
41、过甚其词话说得太过分;与实际不相符。茅盾《子夜》:“市面上的消息也许过甚其词。”
42、以词害意见“以辞害意”。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太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
43、泛泛其词泛泛:浮浅,寻常。形容说话或行文只是表面文章,并不打算真正解决问题。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66章:“查办一下,并且下了一道泛泛其词的禁烟命令。”
44、枝词蔓说指繁冗芜杂的言论。宋孔平仲《续世说 言语》:“元宗问昊筠以道法,对曰:‘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余枝词蔓说,徒费纸札耳。’”
45、片词只句同“片言只字”。唐·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序》:“噫,后之学者褊浅,片词只句,未能自辨,已侧目相诋訾矣。”
46、词穷理屈指理由亏屈,无话可说。宋 苏轼《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切详按问,自言皆是;词穷理屈,势必不免。”
47、词穷理绝同“词穷理尽”。《五灯会元·罗汉琛禅师法嗣·清凉文益禅师》:“师窘无以对,即放包依席下求决择。近一月馀,日呈见解,说道理。藏语之曰:‘佛法不恁么。’师曰:‘某甲词穷理绝也。’”
48、虚费词说虚:空。空费唇舌白说话。指说话不起作用。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2回:“刘使君与孙将军自来无旧,恐虚费词说。”
49、冗词赘句冗:繁杂;赘:多余无用的。指诗文中多余无用的话。
50、严词拒绝用严厉的话加以拒绝冯玉祥《我的生活》第23章:“同时老段又借题发挥,要求黎元洪总统解散国会,黎严词拒绝之。”
51、万口一词比喻意见一致。同“万口一辞”。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现在万口一词,愿立永康王,不可更改。”
52、浮词曲说浮:空虚不实;曲说:指言语偏激。虚浮不实的词句,偏颇不正的言论。《清史稿·张煌言传》:“凭陵风涛,纵横锋镝,今逾一纪矣,岂复以浮词曲说动其心哉!”
53、析辨诡词见“析辩诡辞”。宋·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仲尼既没,析辨诡词,骊驾塞路。”
54、怨词詈语抱怨与骂人的话语。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四卷:“这老妪独居,谁人到此,亦有诗句?足见怨词詈语遍于人间矣!”
55、甘言媚词甘:甜,甜言蜜语。指甜美动听的阿谀奉承话明·宗臣《报刘一丈书》:“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56、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清 梁启超《关税权问题》:“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诬者,既振振有词,其乌可更为无谋之举,以授之口实也。”
57、词言义正词: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宋 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58、空费词说说的话别人不听,等于白说。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三:“仆有一计,于兄甚便。只恐兄溺 枕席之爱,未必能行,使仆空费词说耳!”
59、丽句清词华丽清新的辞句。
60、造言捏词捏造虚假的言词。明·李贽《穷途说》:“今既乱以皮鞭打常闻矣,犹然不得快活,复怨怒上山,造言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