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才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才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才多识寡才:才识。识:见识。寡:少。天资高,但见识少。三国·魏·刘邵《人物志》:“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2、才气超然超然:超出别人。才能气质超群出众。宋·陆游《汉宫春》:“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3、才艺卓绝才:才能;艺:技艺;卓绝:无可比拟。才能技艺高超无比。汉·桓谭《新论·思慎》:“人虽才艺卓绝,不能悖理成行,逆人道也。”
4、秀才人情半张纸秀才:指儒生;人情:情面,情谊。秀才多以诗文、书画赠人,所费只是半张纸而已。比喻菲薄的礼物。明·玩花主人《妆楼记·考试》:“自古道:‘秀才人情半张纸’,聊备一杯水酒,和你作别。”
5、百里才百里:方圆百里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
6、学优才赡赡:充裕。学问好,又富有才气。《元史·李冶传》:“素闻仁卿学优才赡,潜德不耀,久欲一见,其勿他辞。”
7、负地矜才谓以其才能、出身而自负骄矜。《南史·蔡凝传》:“他日,后主谓吏部尚书蔡徵曰:‘蔡凝负地矜才,无所用也。’”
8、量才器使谓量才使用。邹鲁《中国同盟会》:“军到即降者,保护其身家,愿留营者,量才器使;愿还乡者,厚给资斧,护送归乡。”
9、才疏计拙指才识疏浅,不善谋算。元 魏初《满江红 寄何侍御》词:“今老去,才疏计拙,百居人后。”
10、沿才受职根据人的才能授以相称的职务。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必待天爵具修,人纪咸事,然后沿才受职,揆务分司。”。受,一本作“授”。
11、通人达才通人:学识渊博的人;达才:通达事理的人。知识渊博通达古今的人才。西汉·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易》之为术,幽明远矣,非通人达才熟能注意焉!”
12、七步奇才有七步成诗的才能。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清·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文事》:“七步奇才,羡天才之敏捷。”
13、埒才角妙比才艺,争最妙。汉 傅毅《舞赋》:“合场递进,按次而俟,埒才角妙,夸容乃理。”
14、行短才高才能虽高而德行欠缺。明·胡文焕《群音类选·<红拂记·英雄投合>》:“这是负心人行短才高,转眼处把人嘲诮。”
15、怀才抱器见“怀材抱器”。唐·唐彦谦《楼上偶题》诗:“可能前岭空乔木,应有怀才抱器人。”
16、矜才使气矜:自夸;自负;使气:意气用事。以才华自负;意气用事;盛气凌人。清 昭槤《啸亭杂录 黄雅林》:“先生学问渊博,矜才使气,医卜艺术之书,无不周览。”
17、柳絮才高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多指女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拟?’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18、盖世之才盖世:压倒当世,超出世上所有的;才:才能。形容超出当代、无与伦比的才能。宋·苏轼《留侯论》:“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19、众建贤才建:建树;贤才:优秀的人才。选用众多优秀的人才。宋·王安石《上时政疏》:“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
20、才蔽识浅蔽:塞而不通。才能蔽塞见识浅陋。南朝梁·江淹《萧重让扬州表》:“臣才蔽识浅,非集誉于乡曲;荣降宠臻,乃假翼于皇极。”南朝·梁·江淹《萧重让扬州表》:“臣才蔽识浅,非集誉于乡曲;荣降宠臻,乃假翼于皇极。”
21、才华超众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才能远远超出一般人。
22、才高气清才:才能;气:气质。指才调高雅,气质清新。唐 韩愈《与孟东野书》:“足下才高气清,行古道,处今世,无田而衣食。”
23、风流才子风度潇洒,才学出众的人。唐 元稹《莺莺传》:“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消初。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24、爱才好士好:喜爱。爱护、重视人才。《晋书 殷仲文传》:“刘毅爱才好士,深相礼接,临当之郡。”
25、爱才如渴才:贤才,人才。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于喝水一样。清·叶燮《原诗·外篇上》:“嫉恶甚严,爱才若渴,此韩愈之面目也。”
26、江淹才尽南朝梁江淹,少有文名,世称江郎。晚年诗文无佳句,时人谓之才尽。后来常用“江淹才尽”比喻才思衰退。南朝·梁·钟嵘《诗品》:“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27、惊才绝艳见“惊才绝艳”。清·王晫《今世说·企羡》:“彭羡门惊才绝艳,词家推为独步。”清·梁章钜《浪迹丛谈·刘英初编修》:“英初本惊才绝艳,而近作大不如前,同人比之江郎才尽。”
28、矜能负才矜:自夸。自以为才华横溢,能力超群。《晋书·唐彬传》:“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
29、量才而为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30、才竭智疲竭:尽;疲:疲倦。才能用尽,智力衰退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八卷:“弟子事夫子有年矣,才竭而智罢,振于学问不能复进,请一休焉。”
31、任重才轻责任重大,才能薄弱。表示力不胜任。常作谦词。三国蜀 诸葛亮《与参军掾属教》:“任重才轻,故多阙漏。”
32、才占八斗才:文才,才华。形容人学问高,文才好。南朝宋代的谢灵运给曹植下的评语:“天下文才共一石,而子建独得八斗!” 注:一石等于十斗。石,念 dàn 。
33、才轻德薄才识疏浅,德行不高。常用作自谦之词。同“才疏德薄”。元 无名氏《衣锦还乡》第一折:“想小官生居寒门,长在白屋,才轻德薄,智穷量浅,有劳先生不弃相探也。”
34、郎才女貌郎:男子;貌:容貌。旧时形容男女青年才貌相配。元 乔梦符《扬州梦》:“这一双郎才女貌天生下,笋余儿游治子花朵儿俊娇娃,堪写入风流仕女丹青画。”
35、真才实学真正的才华和学识。实:真。宋 王十朋《梅溪王忠公文集》第23卷:“知其所得必真才实学。”
36、才气无双英勇的气慨,天下没有第二个人。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列传》:“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37、王佐之才佐:辅佐,帮助。指有辅助帝王创业治国的才能。《汉书·董仲舒传赞》:“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回。”
38、高才硕学学:学问。才能高超,学问广博。唐·李纲《谏高祖不伶人为近侍疏》:“方今新定天下,开太平之业,起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犹滞草莱。”
39、女子无才便是福旧道德规范认为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顺从丈夫就行。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第三卷:“昔人云:‘女子无才便是福。’然今之闺秀,比比是矣!”
40、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秀才:指儒生。指有知识的人待在家里,也能知晓天下的事情。清·吴趼人《俏皮话·驴辩》:“然则秀才们,看得两卷书,何以便要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41、高才大德高才:有杰出的才能。大德:有极高尚的品德。才能和品德都很好。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贤弟,论你高才大德,博学广文,为何不进取功名。”
42、秀才人情纸半张秀才:指儒生;人情:情面,情意。秀才多以诗文、书画赠人,所费只是半张纸而已。比喻菲薄的礼物。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量着穷秀才人情只是纸半张。”
43、高才卓识见“高才远识”。《隋唐演义》第七六回:“[上官昭容]果是高才卓识,即沈宋二人,尚且服其公明,何况臣等。”
44、聪明才智聪明:耳聪目明。泛指人有高超的智慧和才能。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治家》:“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
45、宏才远志宏:广博。杰出的才能和远大的志向。鲁迅《韦素园墓记》:“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
46、意广才疏意:意愿,志向。志向远大,但才能浅薄。指志大才疏。宋·杨万里《陈公墓志铭》:“臣素不识浚,亦闻其人意广才疏,虽有勤王之节,安蜀之功,然其败事亦不少。”
47、志大才短志:抱负。指人志向大而才能不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
48、公才公望才:才识;望:名望。才识名望可称公辅的地位。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品藻》:“孔愉有公才而无公望;丁潭有公望而无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
49、词人才子词人:同“辞人”,工于文辞的人;才子:富有文才的人。泛指有才华的文人。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
50、扬己露才露:显露;扬:表现。显露自己的才能。也比喻炫耀才能,表现自己。汉 班固《离骚序》:“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51、学疏才浅同“学浅才疏”。元·高明《琵琶记·南浦嘱别》:“你读书思量做状元,我只怕你学疏才浅。”
52、雄才大略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才:才能;略:计谋。东汉 班固《汉书 武帝纪赞》:“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53、尺二秀才旧时用以讥讽写俗字的书生。“尺二”即指当时“尽”字的俗体“尽”字。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文说·声画押韵贵乎审》:“诚斋先生杨公考校湖南漕试,……先生见卷子上书‘盡’字作‘尽’,必欲摈斥。考官乃上庠人,力争不可。先生云:‘明日揭榜,有喧传以为场屋取得个尺二秀才,则吾辈将胡颜?’竟黜之。”
54、才疏志大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
55、经国之才指治理国家的才干。晋 葛洪《抱朴子外篇 自叙》:“一时莫伦,有经国之才。”
56、才貌兼全既有才学,容貌又美。同“才貌双全”。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高赞见女儿人物整齐,且又聪明,不肯将他配个平等之,定要拣个读书君子、才貌兼全的配他,聘礼厚薄到也不论。”
57、恃才矜己恃:依靠,凭借;矜:自以为贤能。自恃才能,骄矜自负《隋书·炀帝纪下》:“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内怀险躁,外掩其过。”
58、人才辈出人才:指德才兼备的人或有某种特长的人;辈出:成批地连续出现。有才能的人一批接一批涌来。形容人才一批接一批不断涌现。清 李渔《闲情偶寄 词曲 格局第六》:“犹之诗、赋、古文以及时艺,其中人才辈出,一人胜似一人。”
59、高才博学学:学问。才能高超,学问广博。《周书·宣帝纪》:“八日,州举高才博学者为秀才,郡举明经行修者为孝廉,上卅、上郡岁一人,下卅、下郡三岁一人。”
60、倜傥之才倜傥:卓异;才:学问和才能。卓越特出的才能。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其负倜傥之才,变通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