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变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变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识变从宜谓认识事物的变化,灵活地处理问题。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
2、通时合变同“通权达变”。清·梅曾亮《复上汪尚书书》:“立者非他,通时合变,不随俗为陈言者是已。”
3、谭虎色变谭:同“谈”;色:脸色。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明·归有光《论三区赋役水利书》:“有光生长穷乡,谭虎色变,安能默然而已。”
4、相机观变等待时机,观察变化。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0回:“元帅屯兵于郝山矶,相机观变,可以万全。”
5、鱼龙百变像鱼龙那样变化多端。北周·庾信《谢滕王集序启》:“譬其毫翰,则风雨争飞;论其文采,则鱼龙百变。”
6、变化无常常:常规;准则。形容事物任意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则。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忽漠无形,变化无常。”
7、通时达变同“通权达变”。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01回:“客新有从山东来者,曰蔡泽,其人有王伯之才,通时达变,足以寄秦国之政。”
8、瞬息千变瞬息:极短的时间。指在瞬息之间就会发生快而复杂的变化。曾朴《孽海花》第24回:“大凡交涉的事是瞬息千变的,只看雯兄养疴一个月,国家已经蹙地八百里了。”
9、虎变龙蒸指乘时变化而飞黄腾达。明 汤显祖《紫钗记 节镇还朝》:“君侯膺归衮之期,贱子附迁莺着役。风期未远,存问非遥。虎变龙蒸,风云自爱。”
10、勃然变色勃然:突然地。变色:变了脸色。突然生气,变了脸色。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曰:‘君有大过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
11、识时通变见“识时达变”。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9回:“尔祖子文,为楚名臣,识时通变。”
12、诡谲多变谲:欺诈;诡谲:怪异。形容人的性情怪异多变。晋·张协《玄武馆赋》:“于是崇墉四匝,丰厦诡谲,烂若丹霞,皎如素雪。”
13、时易世变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晋 鲁褒《钱神论》:“当今之急,何用清谈?时易世变,古今异俗。”
14、变化不测测:测量,估计。变化无常,无法预料。唐 韩愈《殿中少监马君墓志》:“当是时,见王于北亭,犹高山深林巨谷,龙虎变化不测。”
15、岸谷之变岸:喻指高位。比喻政治上的重大变化。《诗经 小雅 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16、风云突变风云突然发生了变化。比喻局势突然发生了巨大变化。毛泽东《清平乐 蒋桂战争》词:“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17、革新变旧谓更造新的,改易旧的。《南齐书·文学传·祖冲之》:“今臣所立,易以取信。但踪核始终,大存缓密,革新变旧,有约有繁。”
18、变风改俗指改变旧的风气和习俗。汉 王符《潜力夫 论三式》:“故凡欲变风改俗者,其行赏罚者也,必使足惊心破胆,民乃易视。”
19、不讳之变不讳:死的委婉说法;变:变故。指人的死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申屠刚传》:“不讳之变,诚难其虑。”
20、卓诡变幻卓诡:卓异,卓越。指超绝特异,变幻莫测。明·黄淳耀《李龙眠画罗汉记》:“世之学佛者徒求卓变诡幻,可喜可愕之迹。”
21、大人虎变虎变:如虎身花纹的变化。比喻居上位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周易·革》:“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22、变化莫测变化很多,不能预料。明 焦竑《玉堂丛语 文学》:“其为文数百千言,援笔立就,雄浑高古,变化莫测。”
23、随机而变随着时机或情况而变化。形容灵活机敏。《敦煌变文集·韩擒虎活本》:“大凡男子,随机而变,不如降他。”
24、一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宋·胡宏《题上封寺》:“风云万变一瞬息,红尘奔走真徒劳。”
25、饱经世变指经历了许多人世变故。瞿秋白《饿乡纪程》三:“我这位表姊,本是家乡的名美人,现在他饱经世变,家庭生活的苦痛已经如狂风骤雨扫净了春意。”
26、机变如神机变:机智、权变。机智权变,神奇莫测。宋 陆游《南唐书 宋齐丘传论》:“世言江南精兵十万,而长江天堑,可当十万;国老宋齐丘,机变如神,可当十万。”
27、变幻不测指变化无常,无法预测。《二刻折案惊奇》卷三九:“因是终日会睡,变幻不测如龙,所以人叫他懒龙。”
28、朝迁市变朝:朝廷;市:集市。朝廷改换,集市变迁。形容改朝换代,社会动荡。唐·王绩《重答杜君书》:“虽国破家亡,朝迁市变,谱牒存录,宗次可推。”
29、龙化虎变《易·革》:“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后因以“龙化虎变”比喻变化莫测。《易·革》:“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30、变危为安变危急为平安。宋 司马光《论周琰事乞不坐冯浩状》:“陛下当此之时变危为安,变乱为治,易于返掌。”
31、官逼民变逼:逼迫。官府压迫人民,迫使人民起来反抗。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三章:“天地会和饥民纷纷起义,揭‘官逼民变’……‘劫富济贫’等旗号。”
32、随俗为变俗:风俗。到什么地方就随什么风俗。西汉·司马迁《史记·扁鹊列传》:“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
33、穷工极变穷:极。形容十分精巧而变化多端。明·无名氏《袁宗道传》:“时复拈笔为制举义,穷工极变。”
34、变生肘腋肘腋:胳肢窝。比喻事变就发生在身边。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法正传》:“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
35、风云变态变态:改变常态。风云改变常态。形容诗文变化多姿。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形容》:“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
36、龙行虎变《易·干》:“飞龙在天……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又《革》:“大人虎变。”孔颖达疏:“损益前王,创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焕然可观,有似虎变,其文彪炳。”后遂以“龙行虎变”喻帝王革故鼎新,创制建业。《易·干》:“飞龙在天……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又《革》:“大人虎变。”孔颖达疏:“损益前王,创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焕然可观,有似虎变,其文彪炳。”
37、穷则思变行不通没办法时就设法改变现状。《周易 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38、以权达变用灵活的态度去适应变化发展的时势。清·王韬《变法自强》下:“不知时之所尚,势之所趋,终贵因事制宜,以权达变。”
39、乘机应变随着时机或情况而变化。形容灵活机敏。明·许自昌《水浒记·谋成》:“乘机应变,料难逃漫天圈套,管教似探囊取寄,使人绝倒。”
40、变容改俗指改变风貌习俗。《吕氏春秋 上德》:“教变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谓顺情。”
41、诪张变眩犹言诪张为幻。章炳麟《訄书·尊史》:“自《世本》取中以齐量,则诪张变眩皆辐凑于一极,视其书不逾旁行邪上。”
42、蜕化变质蜕化:虫类脱皮变化。比喻人堕落变坏。魏巍《东方》第六部第13章:“最后还说我是什么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把我一脚踢出门外。”
43、用夏变夷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孟子 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
44、强凫变鹤语本《庄子·骈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后以“强凫变鹤”谓硬把野鸭变作仙鹤。喻滥竽充数,徒多无益。语出《庄子·骈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45、变化无穷穷:尽;完;结束。变化多种多样;没有止境。战国 楚 宋玉《高唐赋》:“须臾之间,变化无穷。”
46、蛇化为龙,不变其文比喻无论形式上怎样变化,实质还是一样。《史记·外戚世家》:“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
47、应机权变权:权宜。顺应机宜,采取变通的措施。唐·无名氏《仙传拾遗·张子房》:“子房读书,能应机权变,佐汉祖定天下。”
48、鉴机识变察看时机,了解动向。《晋书 皇甫真载记》:“燕朝无纲纪,实可图之,鉴机识变,唯皇甫真耳。”
49、风云变色风云:比喻变幻的局势。比喻局势变化大。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檄》:“喑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
50、变贪厉薄指改变、劝勉贪图财利、行为轻薄的人使之廉洁忠厚。《孟子 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宋 孙奭疏:“此章言伯夷、柳下惠变贪厉薄,千载闻之,犹有感激。”
51、明教不变教令明确,让老百姓有所适从,便不会发生变乱。《商君书·赏刑》:“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
52、龙骧豹变喻书法气势壮盛而善于变化。唐·张怀瓘《书断·神品》:“尤善章草,书出诸杜度,故崔瑗云:龙骧豹变,青出于蓝。”
53、变起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指祸变发生在内部。《晋书·文帝纪》:“乃者王室之难,变起萧墙,赖公之灵,弘济艰险。”
54、乍毛变色形容因惊恐而毛发竖立,面色失常。
55、老羞变怒老:很。因羞愧恼恨而发怒。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想因却奁一事,太激烈了,故此老羞变怒耳。”
56、摇身一变摇晃一下身子;就改变了身份。形容变化得快。旧小说中指有神通的人用法术使自己变成别的形体。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一科(棵)松树。”
57、应变无方随机应变,不墨守成规。《史万岁传》:“临阵对敌,应变无方,号为良将。”
58、变服诡行变:更换;服:服装;诡:诡秘。更换服装,秘密赶路。唐·韩愈《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变服诡行,日倍百里。”
59、变徵之声徵:古代五音之一;变徵:指古代七声音阶中的第四音级。指悲凉的音乐。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60、通权达变通:懂得;权:权宜;达:通晓;懂得。通晓权宜;适应变化。指办事不死守常规;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只好通权达变,放在手下备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