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变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临危制变 | 面临危难时紧急应变。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 |
2、沉几观变 | 沉:沉着;几:事物变化前的前兆。冷静观察事物,随机应变。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回:“沉几观变,前事可师。” |
3、风移俗变 | 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 | 《周书·儒林传序》:“虽遗风盛业,不逮魏晋之辰,而风移俗变,抑亦近代之美也。” |
4、知机识变 | 机:时机。指能了解、掌握时机,识别、适应时局的变化。 | 《旧唐书·尉迟敬德等传》:“史臣曰:‘皆谓猛将谋臣,知机识变,有唐之盛,斯实赖焉。’” |
5、变色易容 | 变、易:改变。色、容:脸色、表情。形容惊惶失措的神情。 | 《战国策·秦策·范睢说秦王》:“是日见范睢,见者无不变色易容。” |
6、龙腾豹变 | 喻议论风发,能言善辩。 | 唐·卢照邻《五悲·悲才难》:“高谈则龙腾豹变,下笔则烟飞雾凝。” |
7、变幻莫测 | 变幻:不规则地改变。莫测:无法推测。变化又多又快;使人不可捉摸。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4回:“王天君曰:吾‘红水阵’内夺壬癸之精,藏天工之妙,变幻莫测。” |
8、时移世变 | 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同“时易世变”。 | 唐 白居易《唐淮南节度使李公家庙碑铭序》:“朝当晏驾,时移世变,遂出掾高要,佐浔阳。” |
9、错综变化 | 错综:交错综合。形容头绪纷繁,变化多端。 |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施。” |
10、变躬迁席 | 移动身体,离开席位。表示谦恭。 | 《管子 霸形》:“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曰:‘敢问何谓其体?’” |
11、至死不变 | 至:到。到死都不变。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
12、朝迁市变 | 朝:朝廷;市:集市。朝廷改换,集市变迁。形容改朝换代,社会动荡。 | 唐·王绩《重答杜君书》:“虽国破家亡,朝迁市变,谱牒存录,宗次可推。” |
13、乘机应变 | 随着时机或情况而变化。形容灵活机敏。 | 明·许自昌《水浒记·谋成》:“乘机应变,料难逃漫天圈套,管教似探囊取寄,使人绝倒。” |
14、变幻不测 | 指变化无常,无法预测。 | 《二刻折案惊奇》卷三九:“因是终日会睡,变幻不测如龙,所以人叫他懒龙。” |
15、不讳之变 | 不讳:死的委婉说法;变:变故。指人的死亡。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申屠刚传》:“不讳之变,诚难其虑。” |
16、应机权变 | 权:权宜。顺应机宜,采取变通的措施。 | 唐·无名氏《仙传拾遗·张子房》:“子房读书,能应机权变,佐汉祖定天下。” |
17、变化无方 | 方:方向,引申为准则。善于变化没有固定的方向或程式。形容行动不因循守旧,变化多端。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小,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 |
18、随俗为变 | 俗:风俗。到什么地方就随什么风俗。 | 西汉·司马迁《史记·扁鹊列传》:“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 |
19、履机乘变 | 犹随机应变。 | 唐·韦应物《弹棋歌》:“履机乘变安可当,置之死地翻取强。” |
20、瞬息万变 |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极短时间;万变:变化之多。在极短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 宋 胡宏《题上封寺》:“风云万变一瞬息,红尘奔走真徒劳。” |
21、龙骧豹变 | 喻书法气势壮盛而善于变化。 | 唐·张怀瓘《书断·神品》:“尤善章草,书出诸杜度,故崔瑗云:龙骧豹变,青出于蓝。” |
22、一成不变 | 成:制定;形成。一经形成;永不改变。指守旧不变或固守陈法。 | 西汉 戴圣《礼记 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
23、十变五化 | 谓变化多端。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世有祝师及诸幻术,犹能履火蹈刃,种瓜移井,倏忽之间,十变五化。” |
24、变本加厉 | 本:本来;原先;加:更加;厉:厉害;猛烈。原指比原来的情况更加发展。现也形容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 | 南朝 梁 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
25、变颜变色 | 颜:脸色。因内心的惊惧激怒等而改变面色。 | 管桦《不讲理的人》:“阔大爷注意到两个老头变颜变色的有点为难的样子,便惊讶地竖起眉毛。” |
26、变贪厉薄 | 指改变、劝勉贪图财利、行为轻薄的人使之廉洁忠厚。 | 《孟子 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宋 孙奭疏:“此章言伯夷、柳下惠变贪厉薄,千载闻之,犹有感激。” |
27、通时合变 | 同“通权达变”。 | 清·梅曾亮《复上汪尚书书》:“立者非他,通时合变,不随俗为陈言者是已。” |
28、变态百出 | 形容事物形态变化之多。 | 《新唐书 艺文志一》:“历代盛衰,文章与时高下。然其变态百出,不可穷极,何其多也。” |
29、七十二变 | 变化多端的策略、手法和方法。 | 毛泽东《矛盾论》:“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 |
30、变生不测 | 变:有重大影响的突然变化;不测:意外。变故发生于突然之间。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4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 |
31、勃然变色 | 勃然:突然地。变色:变了脸色。突然生气,变了脸色。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曰:‘君有大过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 |
32、变起萧墙 |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指祸变发生在内部。 | 《晋书·文帝纪》:“乃者王室之难,变起萧墙,赖公之灵,弘济艰险。” |
33、以权达变 | 用灵活的态度去适应变化发展的时势。 | 清·王韬《变法自强》下:“不知时之所尚,势之所趋,终贵因事制宜,以权达变。” |
34、变古乱常 | 更改或打乱祖宗常法。 | 《史记 袁盎晁错列传论》:“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
35、发迹变泰 | 发迹:由隐微而得志显达;泰:通畅,得意。指由卑微而得志显达,命运变坏为好。 | 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乃发迹变泰之事。” |
36、通时达变 | 同“通权达变”。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01回:“客新有从山东来者,曰蔡泽,其人有王伯之才,通时达变,足以寄秦国之政。” |
37、诪张变眩 | 犹言诪张为幻。 | 章炳麟《訄书·尊史》:“自《世本》取中以齐量,则诪张变眩皆辐凑于一极,视其书不逾旁行邪上。” |
38、风云万变 | 风云:比喻变化动荡的局势。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局势复杂,变化迅速,难以预料。 | 宋·胡宏《题上封寺》:“风云万变一瞬息,红尘奔走真徒劳。” |
39、变生肘腋 | 肘腋:胳肢窝。比喻事变就发生在身边。 |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法正传》:“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 |
40、逐机应变 | 随机应变。 | 《新唐书·郭孝恪传》:“若固守武牢,以军汜水,逐机应变,禽殄必矣!” |
41、变生意外 | 变:变化。指意外发生变故。 | 元·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枢密赵文正公》:“时甫罹大变,众心未一,事机少忽,变生意外。” |
42、变幻无穷 | 变幻多种多样,没有穷尽。 | 鲁迅《书信集 致杨霁云》:“但是‘作家’之变幻无穷,一面固觉是文坛之不幸,一面也使真相更分明。” |
43、变服诡行 | 变:更换;服:服装;诡:诡秘。更换服装,秘密赶路。 | 唐·韩愈《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变服诡行,日倍百里。” |
44、用夏变夷 | 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 《孟子 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 |
45、岸谷之变 | 岸:喻指高位。比喻政治上的重大变化。 | 《诗经 小雅 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
46、节哀顺变 | 抑制哀伤,顺应变故。用来慰唁死者家属的话。 | 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也。” |
47、变幻无常 | 变幻:不规则的变化;常:常规。事物经常变化;没有一定规律。又作“变化无常”。 | 明 蔡羽《辽阳海神传》:“气候悉如江南二三月,琪花宝树,仙音法曲,变幻无常,耳目应接不暇。” |
48、迁兰变鲍 | 语本《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后以“迁兰变鲍”比喻潜移默化。 | 语出《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
49、萧墙之变 |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产生于家中的祸乱,比喻由内部原因所致的灾祸、变乱。 | 《金史·后妃传·熙宗悼平皇后》:“海陵本怀觊觎,因之疑畏愈甚,萧墙之变,从此萌生矣。” |
50、随机应变 | 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机:时机;情况;应:应付;变:变化。 | 《旧唐书 郭孝恪传》:“建德远来助虐,粮运阻绝,此是天丧之时。请固武牢,屯军氾水,随机应变,则易为克殄。” |
51、蜕化变质 | 蜕化:虫类脱皮变化。比喻人堕落变坏。 | 魏巍《东方》第六部第13章:“最后还说我是什么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把我一脚踢出门外。” |
52、天灾地变 | 自然界发生的灾害变异。 | 《魏书·崔诰传》:“比年以来,天灾地变,都在秦凉。” |
53、风尘之变 | 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 | 《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
54、情随境变 | 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变化。 | 明·袁宏道《叙小修诗》:“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遂情生。” |
55、变故易常 | 改变传统的法制和准则。 | 《逸周书 史记》:“好变故易常者亡,昔阳氏之君,自伐而好变,事无故业,官无定位,民运于下,阳氏以亡。” |
56、偶变投隙 | 隙:漏洞,机会;投隙:投机。随机应变,投机取巧。 | 宋·秦观《谢王学士书》:“每观今时偶变投隙之士,操数寸之管,书方尺之纸,无不拾取青紫为宗族荣耀。” |
57、万古不变 | 万古:千年万代。万世不改变。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他们一心向往的,就是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据说是万古不变的教条。” |
58、鉴机识变 | 察看时机,了解动向。 | 《晋书 皇甫真载记》:“燕朝无纲纪,实可图之,鉴机识变,唯皇甫真耳。” |
59、革新变旧 | 谓更造新的,改易旧的。 | 《南齐书·文学传·祖冲之》:“今臣所立,易以取信。但踪核始终,大存缓密,革新变旧,有约有繁。” |
60、变危为安 | 变危急为平安。 | 宋 司马光《论周琰事乞不坐冯浩状》:“陛下当此之时变危为安,变乱为治,易于返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