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变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变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变颜变色颜:脸色。因内心的惊惧激怒等而改变面色。管桦《不讲理的人》:“阔大爷注意到两个老头变颜变色的有点为难的样子,便惊讶地竖起眉毛。”
2、蝉蜕龙变蝉蜕:幼蝉化为成蝉时所脱下的皮。比喻解脱而进入更高境界。晋·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序》:“蝉蜕龙变,弃俗登仙。”
3、朝迁市变朝:朝廷;市:集市。朝廷改换,集市变迁。形容改朝换代,社会动荡。唐·王绩《重答杜君书》:“虽国破家亡,朝迁市变,谱牒存录,宗次可推。”
4、节变岁移节:节令;岁:年。节令变易,年岁转换。唐·牛肃《纪闻·牛应贞》:“今节变岁移,腊冬春首,照晴光于效甸,动暄气于梅柳,水解冻而绕轩,风扇和而入牖。”
5、应权通变谓顺应机宜,采取变通的措施。晋·习凿齿《汉晋春秋》:“昔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
6、变炫无穷变化多种多样,没有穷尽。极言变化之多。《宋书 后妃传论》:“自元嘉以降,内职稍繁,椒庭绮观,千门万户,而淫妆怪饰,变炫无穷。”
7、岸谷之变岸:喻指高位。比喻政治上的重大变化。《诗经 小雅 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8、陵谷变迁陵:大土山;谷:两山之间的夹道。丘陵变山谷,山谷变丘陵。比喻世事变迁,高下易位。《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9、临机制变临到时机制定应变计划。《周书·陆腾传》:“必望临机制变,未敢顶陈。”
10、变化无方方:方向,引申为准则。善于变化没有固定的方向或程式。形容行动不因循守旧,变化多端。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小,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
11、变俗易教改变原有的习俗和教化。《管子七法》:“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
12、机变如神机变:机智、权变。机智权变,神奇莫测。宋 陆游《南唐书 宋齐丘传论》:“世言江南精兵十万,而长江天堑,可当十万;国老宋齐丘,机变如神,可当十万。”
13、一成不变成:制定;形成。一经形成;永不改变。指守旧不变或固守陈法。西汉 戴圣《礼记 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14、偶变投隙隙:漏洞,机会;投隙:投机。随机应变,投机取巧。宋·秦观《谢王学士书》:“每观今时偶变投隙之士,操数寸之管,书方尺之纸,无不拾取青紫为宗族荣耀。”
15、通权达变通:懂得;权:权宜;达:通晓;懂得。通晓权宜;适应变化。指办事不死守常规;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只好通权达变,放在手下备用吧。”
16、万变不离其宗宗:宗旨、目的。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不变。徐特立《抗战给我的机会》:“对任何人,无论相识不相识的,总是一套话。言论有系统,万变不离其宗。”
17、达权知变指不死守常规,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一卷:“主四方之事的,顶寇束带,谓之丈夫;出将入相,无所不为;须要博古通今,达权知变。”
18、穷则思变行不通没办法时就设法改变现状。《周易 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19、七十二变变化多端的策略、手法和方法。毛泽东《矛盾论》:“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
20、风移俗变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周书·儒林传序》:“虽遗风盛业,不逮魏晋之辰,而风移俗变,抑亦近代之美也。”
21、识变从宜谓认识事物的变化,灵活地处理问题。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
22、鉴机识变察看时机,了解动向。《晋书 皇甫真载记》:“燕朝无纲纪,实可图之,鉴机识变,唯皇甫真耳。”
23、调风变俗犹言移风易俗。《南齐书·崔祖思传》:“详察朝士,有柴车蓬馆,高以殊等;雕墙华轮,卑其称谓。驰禽荒色,长违清编,嗜音酣酒,守官不徙,物识义方,且惧且劝,则调风变俗,不俟终日。”
24、变化无常常:常规;准则。形容事物任意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则。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忽漠无形,变化无常。”
25、风云变幻风云: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变幻:变化不定。形容天气变化无常 。现比喻局势复杂;变化急速;难以预料。宋 陆游《剑南诗稿》:“风云变化几席上,蛟鼋出波澜杆前。”
26、变化不测测:测量,估计。变化无常,无法预料。唐 韩愈《殿中少监马君墓志》:“当是时,见王于北亭,犹高山深林巨谷,龙虎变化不测。”
27、龙腾豹变喻议论风发,能言善辩。唐·卢照邻《五悲·悲才难》:“高谈则龙腾豹变,下笔则烟飞雾凝。”
28、鱼龙变化谓鱼变化为龙。比喻世事或人的根本性变化。宋·刘克庄《水龙吟》词:“任蛙蟆胜负,鱼龙变化,侬方在、华胥国。”
29、变风改俗指改变旧的风气和习俗。汉 王符《潜力夫 论三式》:“故凡欲变风改俗者,其行赏罚者也,必使足惊心破胆,民乃易视。”
30、通时合变同“通权达变”。清·梅曾亮《复上汪尚书书》:“立者非他,通时合变,不随俗为陈言者是已。”
31、摇身一变摇晃一下身子;就改变了身份。形容变化得快。旧小说中指有神通的人用法术使自己变成别的形体。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一科(棵)松树。”
32、变危为安变危急为平安。宋 司马光《论周琰事乞不坐冯浩状》:“陛下当此之时变危为安,变乱为治,易于返掌。”
33、老羞变怒老:很。因羞愧恼恨而发怒。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想因却奁一事,太激烈了,故此老羞变怒耳。”
34、穷极思变指在穷困艰难的时候,就要想办法改变现状。宋·程颐:“热极生风,穷极思变。”
35、不讳之变不讳:死的委婉说法;变:变故。指人的死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申屠刚传》:“不讳之变,诚难其虑。”
36、应变无方随机应变,不墨守成规。《史万岁传》:“临阵对敌,应变无方,号为良将。”
37、变化万端端:头绪。形容变化多种多样。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85卷:“于天柱山得石室内《九丹金液经》,能变化万端,不可胜纪。”
38、变容改俗指改变风貌习俗。《吕氏春秋 上德》:“教变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谓顺情。”
39、临机应变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6卷:“不过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盖未论临机应变,方略不同。”
40、变名易姓改换了原来的姓名。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
41、强凫变鹤语本《庄子·骈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后以“强凫变鹤”谓硬把野鸭变作仙鹤。喻滥竽充数,徒多无益。语出《庄子·骈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42、革新变旧谓更造新的,改易旧的。《南齐书·文学传·祖冲之》:“今臣所立,易以取信。但踪核始终,大存缓密,革新变旧,有约有繁。”
43、知机识变机:时机。指能了解、掌握时机,识别、适应时局的变化。《旧唐书·尉迟敬德等传》:“史臣曰:‘皆谓猛将谋臣,知机识变,有唐之盛,斯实赖焉。’”
44、穷工极变穷:极。形容十分精巧而变化多端。明·无名氏《袁宗道传》:“时复拈笔为制举义,穷工极变。”
45、节哀顺变抑制哀伤,顺应变故。用来慰唁死者家属的话。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也。”
46、识时达变认清时势,通达权变。明·陶宗仪《辍耕录·汉儿字圣旨》:“若蒙圣慈,特发使命,宣示德音,开其生路,彼亦识时达变之士也,宁不以数万生灵为念乎!”
47、变起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指祸变发生在内部。《晋书·文帝纪》:“乃者王室之难,变起萧墙,赖公之灵,弘济艰险。”
48、风云突变风云突然发生了变化。比喻局势突然发生了巨大变化。毛泽东《清平乐 蒋桂战争》词:“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49、通时达变同“通权达变”。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01回:“客新有从山东来者,曰蔡泽,其人有王伯之才,通时达变,足以寄秦国之政。”
50、临机设变临到时机制定应变计划。《北史·侯深传》:“深临机设变,是其所长,若总大众,未必能用。”
51、千变万化形容变化非常多;没有穷尽。先秦 庄周《庄子 田子方》:“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变万化而不穷。”
52、虎变龙蒸指乘时变化而飞黄腾达。明 汤显祖《紫钗记 节镇还朝》:“君侯膺归衮之期,贱子附迁莺着役。风期未远,存问非遥。虎变龙蒸,风云自爱。”
53、瞬息千变瞬息:极短的时间。指在瞬息之间就会发生快而复杂的变化。曾朴《孽海花》第24回:“大凡交涉的事是瞬息千变的,只看雯兄养疴一个月,国家已经蹙地八百里了。”
54、诡谲多变谲:欺诈;诡谲:怪异。形容人的性情怪异多变。晋·张协《玄武馆赋》:“于是崇墉四匝,丰厦诡谲,烂若丹霞,皎如素雪。”
55、瞬息万变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极短时间;万变:变化之多。在极短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宋 胡宏《题上封寺》:“风云万变一瞬息,红尘奔走真徒劳。”
56、变古易常改变过去的法制和习俗。先秦 韩非《韩非子 南面》:“不知治者,必曰:‘无变古,毋易常。’”
57、变色之言使脸色改变的话。多指为争论是非曲直而冲动发怒时说的话。《汉书 匡衡传》:“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
58、地狱变相旧时比喻社会的黑暗残酷。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吴道子画地狱变相,都人咸观,惧罪修善。”
59、衔橛之变指车马倾覆的危险。亦喻意外发生的事故。东汉·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且夫道清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
60、履机乘变犹随机应变。唐·韦应物《弹棋歌》:“履机乘变安可当,置之死地翻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