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笔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笔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浮笔浪墨谓多余累赘的文字。清·恽敬《答来卿》:“禹之功德从何处赞扬?故止此数言唱叹之。知此,虽著述汗牛充栋,岂有浮笔浪墨耶?”
2、下笔成章章:文章。形容富有才华;思路敏捷。一动笔就能写成文章。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3、心慕笔追心中仰慕而追随仿效。《宣和书谱·行书·释行敦》:“后有集王羲之书一十八家者,行敦乃其一也,是则心慕笔追,亦自可佳耳。”
4、振笔疾书振:挥动;疾:迅速。挥动笔杆,急速地写起来。形容文思敏捷或写字的速度很快。《清朝野史大观·学使以快短明衡文》:“题纸一下,不可构思,振笔疾书,奔往交卷。”
5、润笔之绢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二回:“荷生自旧腊入都,迄今已九阅月,润笔之绢,谀墓之金,到手随尽。”
6、笔墨之林斯文萃集的地方。汉 王充《论衡 对作》:“汉家极笔墨之林,书论之造,汉家尤多。”
7、刀笔之吏刀笔: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指代办文书的小吏。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8、大笔一挥挥:挥写。形容善于写作者运笔神速或任意签字、涂改。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43回:“老贼看了,连说:‘妥当结实,就劳贤契大笔一挥。”
9、弃笔从戎犹投笔从戎。谓文人弃文就武。唐·张鷟《游仙窟》:“兄及夫主,弃笔从戎,身死寇场,茕魂莫返。”
10、如椽大笔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宋 邵雍《大字吟》:“诗成半醉正陶然,更用如椽大笔抄。”
11、笔笔直直非常直,没有曲折、弯弧或棱角。朱自清《巴黎》:“夹道两行树,笔直笔直地向凯旋门奔凑上去。”
12、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宋 俞文豹《吹剑录》:“盖纯用《春秋》笔法也。”
13、笔底生花比喻文章写得生动、出色。谢冕《远方的星》:“有的同学则富于想象,笔底生花,具有当诗人的气质。”
14、笔老墨秀指笔姿老到而墨韵清秀。明 宋濂《跋东坡书〈乳泉赋〉后》:“李侍郎微之,谓笔老墨秀,挟海上风涛之气,当为海内苏书第一,诚知言也。”
15、生花之笔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16、口诛笔伐口:指言语;诛:责罚;笔:指文字。伐:征讨。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明 汪廷讷《三祝记 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17、奋笔疾书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宋 张克庄《题方汝一班师赞后》:“或隐匿未彰,而奋笔疾书;或一语之乖谬,或一行之谄曲,虽其人之骨已朽,必绳以《春秋》之法,读之使人汗出。”
18、神来之笔由神灵帮助而写出的作品。形容作品、文句精彩。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7回:“这三张东西,我自己画的也觉得意,真是神来之笔。”
19、大笔如椽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顶的木条。象椽子那样大的笔。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晋书 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20、神到之笔犹言神来之笔。清·龚炜《巢林笔谈续编·梅花主人传》:“沈启南先生为作《梅花主人图》,世称神到之笔,惜未及见。”
21、笔诛墨伐笔、墨:指文字。诛:谴责。伐:声讨。通过文字加以谴责,进行声讨。
22、刀笔老手刀笔: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指代办文书的小吏。《动摇》:“你老兄是刀笔老手,所以非请你帮助不可了。”
23、笔墨纸砚指书写工具。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16回:“就叫家人将带来的笔墨纸砚分在各人面前,大家做诗。”
24、意在笔先指构思成熟;然后下笔。晋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意在笔前,然后作序。”
25、意前笔后谓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使意境得到充分表现。晋·卫铄《笔阵图》:“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26、荆笔杨板荆:晋惠帝时权臣楚王司马玮;杨:晋惠帝时权臣杨骏;板:诏书。形容权臣专权用事。《晋书·五行志中》:“二月末,三月初,荆笔杨板行诏书。”
27、笔下生花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花城》1980年第7期:“你们这些笔下生花的文人墨客,调查只不过是为现成观点抓例子罢了。”
28、援笔而就就:完成。拿起笔来很快就写完了。清·李渔《意中缘·名逋》:“我想求诗求字的,还容易打发。唯有索画一事,最难应酬。须要逐笔画写出来,不是可以倚马而成,援笔而就的。”
29、持橐簪笔谓侍从之臣携带书和笔,以备顾问。《汉书·赵充国传》:“持橐簪笔,事孝武皇帝数十年。”
30、浮白载笔浮:罚人饮酒;白:指专用来罚酒的大杯;浮白:指喝酒和干杯;载笔:拿着笔。一面喝酒,一面写作。旧时比喻文人的雅量和才气。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自志》:“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31、走笔题诗走笔:笔划得很快,指快速地写;题:写。形容才思敏捷。元·马致远《青山泪》第四折:“……爱他那走笔题诗,出口成章。”
32、一笔抹摋见“一笔抹煞”。
33、名公大笔名家的大手笔。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8回:“名公大笔,却是本家风味。”
34、鸿笔丽藻形容诗文笔力雄健,词藻华丽。唐·源直心《议释道不应拜俗状》:“枢纽经典,畴咨故实,理例锋颖,词韵膏腴,则司戎之称鸿笔丽藻矣。”
35、罄笔难书罄:尽,完。砍完所有的竹子做成书简也难以写完。形容事情多得写不完。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他们分发到战区以后,所经历的各种艰难困苦,那真是罄笔难书。”
36、笔走龙蛇笔一挥动就能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唐 李白《草书歌行》:“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37、摇笔即来不用多思索,一动笔就写出来了。形容写文章快。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然而中国的习惯,这些句子是摇笔即来,不假思索的。”
38、耍笔杆子用笔写作,玩弄文字。孙力《都市风流》第七章:“我们是干活的,哪有时间耍笔杆子。”
39、孟诗韩笔孟郊的诗,韩愈的文笔。指诗文佳作。唐·赵璘《因话录》第三卷:“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韩公文至高,孟子长五言,时号孟诗韩笔。”
40、笔翰如流指文笔快捷无滞。《晋书 陶侃传》:“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
41、笔饱墨酣笔力饱满,用墨充足。形容诗文酣畅浑厚。清 陈廷焯《白雨斋诗话》第六卷:“张孝祥《六州歌头》一阙,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
42、如椽之笔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唐·房玄龄《晋书·王徇传》:“徇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
43、纸笔喉舌指社会舆论。鲁迅《<热风>题记》:“真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又何待于纸笔喉舌的批评。”
44、笔耕砚田比喻从事脑力劳动,以读写为业。南朝 梁 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既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
45、一笔不苟不苟:不苟且。一笔一画都很认真;毫不马虎。清 沈初《西清笔记 纪名迹》:“前后一笔不苟,功力如此,洵神技也。”
46、捉刀代笔指代人出力或代写文章。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客止》:“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47、董狐之笔后人对那些公正不偏,不因为各人的好恶或利害关系,而捏造不实言论的人的称呼。《左传 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48、走笔成文一下笔就很快写成了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明·无名氏《登瀛洲》第二折:“都要可便吟诗和韵,题着这新建瀛洲,则要个字意相关,走笔成文。”
49、意在笔前亦作“意在笔先”。①谓写字构思在落笔以前。②作诗文先作思想上的酝酿,然后着笔。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50、一笔勾消亦作“一笔勾销”。全部取消之意。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我们不少的是银子,匡得将来买上买下。再央一个乡官在太守处说了人情,婚约一纸,只须一笔勾消。”
51、神至之笔形容艺术作品的技法非常奇妙。清·侯方域《倪云林十万图记》:“其皱擦勾斫、分披纠合,无一不备神至之笔,岂可以一律论耶!”
52、援笔立就一拿起笔瞬间就完成一篇文章。形容人文思敏捷。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6卷:“华安不假思索,援笔立就,手捧所作呈上。”
53、笔参造化造化:创造化育。一支笔参与了创造化育。形容文笔高妙。唐·李白《与韩荆州书》:“笔参造化,学究天人。”
54、梦笔生花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55、簪笔磬折簪:插戴。古代插笔备礼,躬身作揖,表示恭敬。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56、笔扫千军扫:清除,消灭。形容笔力雄健,雄奇奔放,无所匹敌。唐 杜甫《醉歌行》诗:“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57、润笔之资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以物求文,谓之润笔之资;因文得钱,乃曰稽古之力。”
58、游戏笔墨指以游戏态度所写的诗文。清·赵翼《瓯北诗话·各体诗》:“盖文人无所用心,游戏笔墨……固不必议其纤巧,近于儿戏也。”
59、大手笔指伟大的著作或大行动。《晋书·王珣传》:“此当有大手笔事。”
60、搠笔巡街谓沿街卖诗文。元·郑廷玉《看钱奴》第二折:“我则道留下青山怕没柴,拼的个搠笔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