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笔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如椽大笔 | 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 | 宋 邵雍《大字吟》:“诗成半醉正陶然,更用如椽大笔抄。” |
2、下笔便就 | 一下笔就很快写成了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 | 《北史·魏收传》:“诏试收为封禅书,收下笔便就不立稿。” |
3、形诸笔墨 | 形:描写;诸:“之于”的合音。用笔墨把它写出来。 | 鲁迅《<出关>的“关”》:“但若形诸笔墨,昭示读者,自以为得了这作品的魂灵,却未免象后街阿狗的妈妈。” |
4、生花妙笔 | 传说唐朝诗人李白少年时梦见笔头生花;从此才华横溢。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 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
5、下笔如有神 | 指写文章下笔时如有神力相助。形容善于写文章或文章写得好。 |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6、荆笔杨板 | 荆:晋惠帝时权臣楚王司马玮;杨:晋惠帝时权臣杨骏;板:诏书。形容权臣专权用事。 | 《晋书·五行志中》:“二月末,三月初,荆笔杨板行诏书。” |
7、摇笔即来 | 不用多思索,一动笔就写出来了。形容写文章快。 |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然而中国的习惯,这些句子是摇笔即来,不假思索的。” |
8、笔墨横姿 | 指书画诗文美妙多姿。 | 清 伍崇曜《〈陶庵梦忆〉跋》:“虽间涉游戏三昧,而奇情壮采,议论风生,笔墨横姿,几令读者心目俱眩,亦异才也。” |
9、下笔成章 | 章:文章。形容富有才华;思路敏捷。一动笔就能写成文章。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
10、笔削褒贬 | 笔:记载。削:删改。古时在竹简或木简上写字,写错要修改时就用刀削。原指孔子作《春秋》,用文字来评文论物的好坏。也指用文字褒扬、贬斥人或事。 |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开辟时代》:“《春秋》自孔子加笔削褒贬,为后世立法,而后《春秋》不仅为记事之书。” |
11、下笔成文 | 一下笔就很快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一回:“舍甥女不但诗才高美,且无书不读,下笔成文,千言立就。” |
12、一笔抹摋 | 见“一笔抹煞”。 | |
13、笔酣墨饱 | 指文章表达流畅,内容充足。 | 秦牧《艺海拾贝 巨日》:“那些作品的作者在节骨眼上,没有真正做到笔酣墨饱,因此,便不能获得预期的作用了。” |
14、浪费笔墨 | 指人作品不好或文章过于繁琐。 | 老舍《多鼠斋杂谈》:“他便也只会忌妒,而一天到晚浪费笔墨,攻击别人,且自鸣得意。” |
15、振笔疾书 | 振:挥动;疾:迅速。挥动笔杆,急速地写起来。形容文思敏捷或写字的速度很快。 | 《清朝野史大观·学使以快短明衡文》:“题纸一下,不可构思,振笔疾书,奔往交卷。” |
16、信笔涂鸦 | 信:听凭,随意;信笔:随意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涂乱画。形容字写得很潦草。也常用作自谦之词。 | 唐 卢仝《示添丁》诗:“不知四体正困惫,泥人啼哭声呀呀。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
17、一笔抹倒 | 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何次人家为我父母立茔安葬,盖祠奉祀,是何等恩情,岂可一笔抹倒。” |
18、一笔勾销 | 勾销:取消;抹掉。用笔在书面材料上勾画一下;表示事情已经了结或取消。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一概不计较。 | 宋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第七卷:“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 |
19、笔饱墨酣 | 笔力饱满,用墨充足。形容诗文酣畅浑厚。 | 清 陈廷焯《白雨斋诗话》第六卷:“张孝祥《六州歌头》一阙,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 |
20、笔参造化 | 造化:创造化育。一支笔参与了创造化育。形容文笔高妙。 |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笔参造化,学究天人。” |
21、簪笔磬折 | 簪:插戴。古代插笔备礼,躬身作揖,表示恭敬。 | 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
22、鸿笔丽藻 | 形容诗文笔力雄健,词藻华丽。 | 唐·源直心《议释道不应拜俗状》:“枢纽经典,畴咨故实,理例锋颖,词韵膏腴,则司戎之称鸿笔丽藻矣。” |
23、笔头生花 | 形容诗文写得绚丽多采,非常漂亮。亦作“笔底生花”、“笔下生花”。 |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十:“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
24、口诛笔伐 | 口:指言语;诛:责罚;笔:指文字。伐:征讨。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 | 明 汪廷讷《三祝记 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
25、大笔如椽 | 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顶的木条。象椽子那样大的笔。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 《晋书 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
26、笔笔直直 | 非常直,没有曲折、弯弧或棱角。 | 朱自清《巴黎》:“夹道两行树,笔直笔直地向凯旋门奔凑上去。” |
27、大手笔 | 指伟大的著作或大行动。 | 《晋书·王珣传》:“此当有大手笔事。” |
28、援笔立就 | 一拿起笔瞬间就完成一篇文章。形容人文思敏捷。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6卷:“华安不假思索,援笔立就,手捧所作呈上。” |
29、春秋笔法 |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 宋 俞文豹《吹剑录》:“盖纯用《春秋》笔法也。” |
30、刀笔老手 | 刀笔: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指代办文书的小吏。 | 《动摇》:“你老兄是刀笔老手,所以非请你帮助不可了。” |
31、援笔成章 | 援笔:拿起笔来。拿起笔来就写文章。形容文思敏捷。 | 唐 蒋防《霍小玉传》:“生素多才思,援笔成章。” |
32、援笔而就 | 就:完成。拿起笔来很快就写完了。 | 清·李渔《意中缘·名逋》:“我想求诗求字的,还容易打发。唯有索画一事,最难应酬。须要逐笔画写出来,不是可以倚马而成,援笔而就的。” |
33、笔墨纸砚 | 指书写工具。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16回:“就叫家人将带来的笔墨纸砚分在各人面前,大家做诗。” |
34、奋笔直书 | 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同“奋笔疾书”。 | 清 墨憨斋《醒名花》第十四回:“贤侄今日,奋笔直书,如行云流水,珠玑错落,俊爽之才,有同健鹰之摩秋汉,真命世杰也,与古人何多让焉,将来正未可量。” |
35、走笔题诗 | 走笔:笔划得很快,指快速地写;题:写。形容才思敏捷。 | 元·马致远《青山泪》第四折:“……爱他那走笔题诗,出口成章。” |
36、下笔如神 | 指写起文章来,文思奔涌,如有神力。形容文思敏捷,善于写文章或文章写得很好。 | 《旧唐书 陆贽传》:“其于议论应对,明练理体,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 |
37、持橐簪笔 | 谓侍从之臣携带书和笔,以备顾问。 | 《汉书·赵充国传》:“持橐簪笔,事孝武皇帝数十年。” |
38、笔歌墨舞 | 指文笔奇妙精采。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只见当朝圣人出的是三个富丽堂皇的题目,想着自然要取几篇笔歌墨舞的文章。” |
39、援笔立成 | 援笔:拿笔。拿起笔立刻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亦作“援笔成章”、“援笔而就”。 | 《南史·蔡景历传》:“召令草檄,景历援笔立成,辞义感激,事皆称旨。” |
40、笔底春风 | 形容绘画、诗文生动,如春风来到笔下。 | 元 黄溍《瑶池春宴图》诗:“西飞青雀几时还,贝阙琳宫缥缈间,笔底春风殊未老,蟠桃积核已如山。” |
41、罄笔难书 | 罄:尽,完。砍完所有的竹子做成书简也难以写完。形容事情多得写不完。 | 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他们分发到战区以后,所经历的各种艰难困苦,那真是罄笔难书。” |
42、江淹梦笔 | 传说南朝梁江淹夜梦郭璞索还五色笔,尔后为诗遂无佳句。后因以“江淹梦笔”喻才思减退。 | 元·白朴《恼煞人》:“宋玉悲秋愁闷,江淹梦笔寂寞,人间岂无成与破。” |
43、屠毒笔墨 | 用笔墨毒害人。比喻内容不好的书。 | |
44、浮白载笔 | 浮:罚人饮酒;白:指专用来罚酒的大杯;浮白:指喝酒和干杯;载笔:拿着笔。一面喝酒,一面写作。旧时比喻文人的雅量和才气。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自志》:“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
45、笔老墨秀 | 指笔姿老到而墨韵清秀。 | 明 宋濂《跋东坡书〈乳泉赋〉后》:“李侍郎微之,谓笔老墨秀,挟海上风涛之气,当为海内苏书第一,诚知言也。” |
46、走笔疾书 | 走笔:笔行得很快;疾书:快速地写。形容写字熟练、快速。也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起来很快。 | |
47、一笔勾断 | 同“一笔勾消”。 | 宋·陈亮《与吴益恭书》:“此事今已一笔勾断云云。” |
48、笔墨之林 | 斯文萃集的地方。 | 汉 王充《论衡 对作》:“汉家极笔墨之林,书论之造,汉家尤多。” |
49、神到之笔 | 犹言神来之笔。 | 清·龚炜《巢林笔谈续编·梅花主人传》:“沈启南先生为作《梅花主人图》,世称神到之笔,惜未及见。” |
50、下笔有神 | 写起文章来,文思泉涌,如有神力。形容才思敏捷,文章写得又快又好。亦作“下笔如神”、“下笔如有神”。 | 唐·王勃《绵州北亭公宴序》:“五际飞文,想群众之不让;一言留赠,知下笔之有神。” |
51、走笔成文 | 一下笔就很快写成了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 | 明·无名氏《登瀛洲》第二折:“都要可便吟诗和韵,题着这新建瀛洲,则要个字意相关,走笔成文。” |
52、笔冢研穿 | 秃笔成坟,砚磨穿孔。指写作著述功力极深。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小引》:“支言俚说不足供酱瓿,而翼飞胫走,较拈髭呕血笔冢研穿者,售不售反霄壤隔也。” |
53、点睛之笔 | 笔:文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 | 《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
54、笔走龙蛇 | 笔一挥动就能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 | 唐 李白《草书歌行》:“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
55、刀笔吏 | 刀笔: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指代办文书的小吏。 | 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 |
56、笔下超生 | 超生:佛家语,指人死后灵魂投生为人。为了免使他人受难,书写时,在用意和措词方面都给予宽容或开脱。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实是不忍他含冤负屈,故此来到台前控诉,乞老爷笔下超生。” |
57、一笔抹杀 | 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 | 明 沈德符《野获编》:“遂将前后爱书,一笔抹杀。” |
58、耍笔杆子 | 用笔写作,玩弄文字。 | 孙力《都市风流》第七章:“我们是干活的,哪有时间耍笔杆子。” |
59、笔墨官司 | 笔墨:文字;官司:诉讼。写状子起诉。指书面上的辩论。 | 清 许叶芬《红楼梦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非仅为懵懂辈饶舌,打无谓笔墨官司也。” |
60、神来之笔 | 由神灵帮助而写出的作品。形容作品、文句精彩。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7回:“这三张东西,我自己画的也觉得意,真是神来之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