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必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必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物极必反极:尽头;反:转向反面。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必定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宋 朱熹《近思录》引宋 程颐曰:“如《复卦》言七日来复,其间无不断续,阳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
2、二者必居其一居:占。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前日之不受是,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居一于此矣。”
3、虎生三子,必有一彪比喻众多子女之中,一定有一个超群出众的人。《癸辛杂识》:“谚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4、车到山前必有路比喻到时候总有办法可想。高玉宝《高玉宝》第四章:“高大哥,‘车到山前必有路’,‘老天爷不会饿死睡家鸟’的。”
5、盈则必亏盈:圆。亏:缺。月圆的时候就是月缺的时候。形容物极必反。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
6、见善必迁迁:去恶从善。遇到好事,一定去做。唐·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以陛下天姿英圣,傥加之见善必迁,是将化蓄怨衔恩,反过差为至当。”
7、二者必取其一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两种方针:放还是收呢?二者必取其一。”
8、势在必行行:做。从事情发展的趋势看,必须采取行动。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80回:“又知此事势在必行,次日一早,便往城外访友去了。”
9、先悉必具纤悉:细微详尽。细微详尽,全都载明。明 归有光《上宋明府书》:“律于发冢之条,如知情买卖器物砖石、薰猩平园之类,纤悉必具。”
10、知恩必报知道受到了恩惠就必定要报答。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小生我怀旧意无私志,小姐白玉带知恩必报恩。”
11、十室之邑,必有忠士邑:指小城市。即使是十户人家的小城镇,也有忠信的人。指处处都有贤人。汉·刘向《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12、赏立诛必谓该赏的立即赏,该罚的一定罚。清·侯方域《豫省试策》:“赏立诛必,虽失十左氏无伤也;赏不立,诛不必,虽得十左氏无益也。”
13、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一》:“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14、登高必赋登高:登上高处,指身临其境。赋:盛行于汉魏六朝时期的一种文体,此借指创造。登上高处,看到无限美好的景色,触景生情,一定能创作出好的诗赋,以言其志。后多用来表示人有担任国家要职的才能。亦作“登高能赋”。《韩诗外传》卷七:“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
15、极则必反谓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污。”
16、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明·徐元《八义记·张维评话》:“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为何,近日只要与上大夫赵正卿争朝,我想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17、寸利必得寸利:微小的利益。微小的利益也必须得到,不能放弃。形容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权必夺,寸利必得。”
18、睚眦必报睚眦:瞪眼怒视;引申为小怨小忿;报:报复。连瞪了他一眼的小怨小忿都要报复。形容气量极其狭小。也作“睚眦之恨”。西汉 司马迁《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19、日中必移同“日中则昃”。西汉·司马迁《史记·日者列传》:“日中必移,月满必亏;先王之道,乍存乍亡。”
2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智者:聪明人;虑:思考,谋划;失:差错。指聪明人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出现差错。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广武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21、有求必应只要有人请求;就一定答应。形容容易答应人的请求;好说话。唐 李煙《妒神颂》:“所求必应,高山仰止。”
22、见义必为谓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去做。春秋·鲁·孔丘《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23、有其父必有其子有什么样的父亲一定会有什么样的儿子。《孔丛子·居卫》:“有此父斯有此子,人道之常也。”
24、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既然现在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巴金《秋》尾声:“谈话中也常提到四妹,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25、上之所好,下必从之好:喜爱。在上的人喜欢什么,在下的人就一定会跟着做。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26、寸土必争寸土:极小的一片土地。一点土地也不让敌方侵占;要进行争夺。形容斗争激烈尖锐和针锋相对。也作“尺寸必争”、“寸土不让”。《新唐书 李光弼传》:“两军相敌,尺寸必争。”
27、理所必然指按道理必定如此。《弘明集 神不灭论》:“若有始也,则不能为终,唯无始也然后始终无穷,此自是理所必然。”
28、知过必改知道了过错;必定改正。南朝 梁 周兴嗣《千字文》:“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29、日中必昃同“日中则昃”。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9卷:“日中必昃,月满必亏。明公功名到此,已无可加,急流勇退,此其时矣。”
30、大可不必可:可以;必:肯定,必要。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3回:“如今要再去学那下马冯妇,也就似乎大可不必了。”
31、日中必彗彗:晒干。太阳到中午正好晒东西。比喻做事应该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六韬 守土》:“日中必彗,操刀必割。”
32、剥极必复剥卦阴盛阳衰,复卦阴极而阳复。比喻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陈其美《致黄克强书》:“剥极必复,否极必泰,循环之理,不减毫发。”
33、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斗:争斗。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34、必里迟离阴历九月九日。《辽史 嘉仪志》:“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为负,罚重九宴。……国语谓是日为‘必里迟离’,九月九日也。”
35、何必当初表示后悔过去的作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8回:“宝玉在身后面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36、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卑:低;迩:近。登高山须从低处开始,走远路要从近处开始。比喻做事要扎扎实实,循序渐进。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37、哀兵必胜哀兵:由受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说“哀;悯也”。怜惜和慈爱士卒。①指因受欺侮而怀着激愤情绪为正义而战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反引申为由横遭侵凌残害而悲愤满腔的国家和民族;能奋起抗战;必获胜利。②慈爱士卒而得人心者胜。先秦 李耳《老子 德经》第69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三国 魏 王弼注:“抗,举也;加,当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胜。”
38、事在必行事情非做不可。宋·苏轼《东坡志林·养生说》:“如孙武令,事在必行,何卜之有?”
39、男大须婚,女大必嫁指男女长大成年当须婚嫁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回:“男大须婚,女大必嫁,这是人伦大事,五常之礼,何故烦恼?”
40、多行不义必自毙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41、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指人或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42、大难不死,必有后禄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将来必定有幸福。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1卷:“所以说:‘贵人无死法。’又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禄。’”
4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4、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几户人家;亡:灭;秦:秦国。虽只几户人家,也能灭掉秦国。比喻虽小,决心大也能成功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45、操刀必割操:持。手里拿着刀,一定要割物。比喻办事必须及时。《六韬 守土》:“日中必彗,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
46、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既然现在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惠林宗本禅师》:“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曰:‘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
47、食必方丈同“食前方丈”。《宋书·刘穆之传》:“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
48、国家将兴,必有祯祥祯祥:吉兆。国家兴盛必定有某种征兆。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49、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0、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伐:讨伐。一个国家必定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然后别人才来攻伐。比喻事情变化要从内部找原因。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51、知必言,言必尽言:说。凡有知道的,就毫无保留地讲出来。
52、言必有中中:关键的地方。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到点子上。指说话很中肯。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53、举措必当举措:举动,措置;当:适合,合宜。指行动措施完全得当。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举措必当,莫不如画。”
54、骄兵必败骄兵:恃强轻敌的军队。恃强轻敌的军队必定失败。东汉 班固《汉书 魏相传》:“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55、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秀:出众;摧:毁坏。林中最高的树必定先遭到大风的摧毁。比喻最出色的事物容易招致非议。三国·魏·李康《运命论》:“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56、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邑:指小城市。即使是十户人家的小城镇,也有忠信的人。指处处都有贤人。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57、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自;从;迩:近;卑:低下。走远路必须要从近处开始,登高必须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58、言多必失言:话;失:失误;错误。话说得多了;一定有失误的地方。《鬼谷子 本经符》:“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59、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芳草:香草,比喻美德。比喻处处都有人才。汉·刘向《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60、日中必昃,月满必亏昃:太阳偏西。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满圆就要亏缺。比喻事物盛极必衰,或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9卷:“日中必昃,月满必亏。明公功名到此,已无可加,急流勇退,此其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