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报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1、施恩望报 | 施:给予;报:报答。给予人恩惠,期望得到报答。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可都是那个甚么施恩望报,不望报的这个脾气闹的!” |
| 2、忠君报国 | 忠于国君,报效国家。 | 元·郑光祖《伊尹耕萃》第二折:“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济世安民,忠君报国,乃是男儿所为。” |
| 3、雪耻报仇 | 雪:洗掉。洗掉耻辱,打击仇敌。亦作“报仇雪耻”。 |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 |
| 4、上蒸下报 | 泛指乱伦的性行为。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5卷:“至如上蒸下报,同人道于禽兽;钻穴逾墙,役心机于鬼蜮。” |
| 5、公报私仇 | 借公事来报私仇;是一种很卑劣的行径。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今日又将我家人收留谋死了他,正好公报私仇,却饶不得!” |
| 6、现世报 | 现世:今世;报:报应。做了坏事,当世就得到报应。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8回:“单留得我一个现世报,还在这里;却又无男无女,靠唱道情度日。” |
| 7、斯须之报 | 斯须:短暂;报:报答。指微小的报答。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3回:“行者道:‘不敢,向蒙莫大之恩,未展斯须之报。’” |
| 8、以直报怨 | 以公道对待有怨恨的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 9、尽心图报 | 尽心:竭尽心力;图:谋划。比喻竭尽所有的心思谋划报答别人。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因向蒙教诲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心图报之理?” |
| 10、善有善报 | 善:好的。报:报应。做好事必有好的报答。常与“恶有恶报”连用。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一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
| 11、投桃报李 | 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 《诗经 大雅 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
| 12、报仇雪恨 | 雪;洗刷;除去;恨:怨恨。报冤仇;解怨恨。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58回:“滥官害民贼徒,把我全家诛戮,今日正好报仇雪恨!” |
| 13、恩恩相报 | 用恩惠报答恩惠;把有利于人的行为回报给有恩于己的人。 | 明·罗贯中《平妖传》第十一回:“曾有病,他割下腿上的一片精肉煎汤我吃,我就好了……我会去救他,正是恩恩相报。” |
| 14、恶有恶报 | 做坏事的人会得到不好的报应。指因办坏事而自食其果。 | 南朝·梁·萧衍《新酒肉文》:“行十恶者,受于恶报;行十善者,受于善报。” |
| 15、讬公报私 | 借公事报私怨。 | |
| 16、好心不得好报 | 报:报答。指一番好心被人误解,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好意叫他洗脚,颠倒嫌冷嫌热,却不是好心不得好报!” |
| 17、杀身报国 | 不惜牺牲生命来报答国家。亦作“杀身救国”。 | 唐·杨炯《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臣又多幸天皇任之以股肱,誓期杀身报国,致一人于尧舜。” |
| 18、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 君子:泛指品德高尚的人。指有志之士报仇雪恨不必性急,等待时机再动手。 | 《儿女风尘记》:“孩子,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你把这笔账牢牢地记在心里!” |
| 19、投木报琼 | 《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原谓男女相爱互赠礼品。后用以指报答他人对待自己的深情厚谊。 | 《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
| 20、知恩报恩 | 知道了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就回报别人以恩惠。亦作“知恩报德”,。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掩家里有信行,知恩报恩。” |
| 21、以德报怨 | 拿恩惠报答仇恨。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以好处。 | 《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 22、蛇雀之报 | 报:报答。指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 | 宋·欧阳修《<归田录>序》:“曾不闻吐珠衔环,效蛇雀之报。” |
| 23、赤心报国 | 赤:火红色,比喻真纯;赤心:忠心;报国:为国家效劳。旧指为帝王尽忠效劳。现亦形容赤胆忠心,为国效力。 | 《资治通鉴·陈纪文帝天嘉元年》:“堷大言曰:‘诸王反逆,欲杀忠良邪!尊天子,削诸侯,赤心报国,何罪之有!’” |
| 24、恩将仇报 | 将:拿;把;报:报答。受了别人的恩惠却用仇恨来报答。形容忘恩负义。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0卷:“亏这官人救了性命,今反恩将仇报,天理何在!” |
| 25、断烂朝报 | 断烂:形容陈腐杂乱;朝报:古代传抄皇帝诏令和官员奏章之类的文件。指陈旧、残缺,没有参考价值的历史记载。 | 《宋史 王安石传》:“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 |
| 26、实报实销 | 支出多少报销多少。 | 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13章:“将来花多花少,实报实销,我也不多要你一个。” |
| 27、报喜不报忧 | 只说好的,不说坏的,实际上是说假话 | 邓小平《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过去报喜不报忧,现在也报忧了,这就可以医治自满和麻痹。” |
| 28、感恩图报 | 感激别人的恩惠而设法报答。 | 宋 曾巩《上欧阳舍人书》:“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
| 29、因果报应 | 因果:原因和结果。佛教迷信,认为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唐 慧立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七卷:“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 |
| 30、春风报罢 | 报罢:考试不中。指考试落第。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回:“恰好春风报罢,即拟整顿行装,起身回去。” |
| 31、拔来报往 | 报:通“赴”,迅速。很快地来,很快地去。形容频繁地奔来奔去。 | 西汉 戴圣《礼记 少仪》:“毋拔来,毋报往。”郑玄注:“报,读为‘赴疾’之‘赴’。拔、赴皆疾也。” |
| 32、轻事重报 | 报:报告。小事情用严重语气报告。 | 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一折:“过来,我看去,这厮轻事重报。” |
| 33、有冤报冤,有仇报仇 | 报:报复,抵偿。指对造成冤枉、仇恨的人进行报复,使其作出抵偿。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6回:“武松虽是粗卤汉子,便死也不怕,还省得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并不伤犯众位,只烦高邻做个证见。” |
| 34、官报私仇 | 官:公事。借助公事以泄私愤。 | 元 施惠《幽闺记 图形追捕》:“这狗骨头,我倒替你官报私仇!叫左右拿下去打!” |
| 35、犬马之报 | 愿象犬马那样供人驱使,以报恩情。 |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吕布至死也不忘大德,当效犬马之报。” |
| 36、现时报 | 现时:今生今世。指今世作恶就在今世遭报应。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4卷:“前日这老道前来求亲时,我们只怪他不伦,岂只是个妖魔,今日也现时报了。” |
| 37、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谓行善和作恶到头来都有报应。 | 《缨络经 有行无行品》:“又问目连:‘何者是行报耶?’目连白佛言:‘随其缘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 38、报本反始 | 报:报答;本:根源;反:回到;始:开始。指受恩思报,不忘所自。 | 西汉 戴圣《礼记 郊特牲》:“唯社,丘乘共粢盛,所以报本反始也。” |
| 39、打击报复 | 打击:攻击。用敌对的态度回击对方。 | 《人民日报》1988.12.31:“披露了我们向上级反映我店截留利润六十五万元的问题后,遭受打击报复的一些真相。” |
| 40、报仇心切 | 急于要报仇雪恨。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6卷:“踌躇千百万遍,终是报仇心切,只得宁耐,看个居止下落,再作区处。” |
| 41、报冰公事 | 旧时官场指清苦的差使。 | |
| 42、酬功报德 | 酬:报谢;报:报答。酬谢功劳,报答恩德。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80回:“呜呼!酬功报德,率由旧章。” |
| 43、一叶报秋 | 同“一叶知秋”。 | 唐·鲍溶《始见二毛》诗:“百川赴海返潮易,一叶报秋归树难。”唐·柳氏《杨柳枝》词:“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
| 44、现世现报 | 现报。 | 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妄语部》卷九十三:“是人现得,恶口恶色,所言虽实,人不信受,众皆憎恶,不喜见之,是名现世,恶业之报。” |
| 45、摅忠报国 | 摅:抒发。抒发忠诚,报效国家。 | 《杨家将演义》第39回:“汝等赴任之后,各宜摅忠报国,施展奇抱。” |
| 46、好心没好报 | 一片好心肠却得不到好的报答。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7回:“出了好心没有好报,看来为人也很有限。” |
| 47、借身报仇 | 见“借交报仇”。 | 明·高启《结交少年场行》:“结交须结游侠儿,借身报仇心不疑。” |
| 48、以怨报德 | 怨:仇恨;报:报答;回报;德:恩惠。指忘恩负义;反而加害于人。 | 《国语 周语中》:“以怨报德,不仁。” |
| 49、睚眦必报 | 睚眦:瞪眼怒视;引申为小怨小忿;报:报复。连瞪了他一眼的小怨小忿都要报复。形容气量极其狭小。也作“睚眦之恨”。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
| 50、崇德报功 | 崇:尊重,推重。尊崇有德之人,酬报有功之人。 | 《尚书·武成》:“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
| 51、报李投桃 | 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 《诗经 大雅 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
| 52、耳报神 | 指暗中通风报信的人。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一回:“这又是谁的耳报神这幺快。” |
| 53、精忠报国 | 精心忠诚;报效祖国。 | 《北史 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 |
| 54、投瓜报玉 | 投:投赠。指互赠礼品或对别人的深情厚谊予以酬报。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五卷:“此乃投瓜报玉,施恩报恩,也不在话下。” |
| 55、急来报佛脚 | 比喻事到临头才慌忙准备。 | |
| 56、施不望报 | 施:给予;报:报答。施惠于人而不望报答,轻财仗义。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朱治传》:“迁偏将军。”裴松之注引《吴书》:“留意于宾客,轻财尚义,施不望报。” |
| 57、报应不爽 | 报应:佛家语,指因果报应;爽:差失。做恶者必得恶报,从来没有差错的。 | 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十四回:“男男女女,人千人万,那一个不说是天理昭彰,报应不爽。 |
| 58、春祈秋报 | 祈:向神求祷;报:为报恩而祭祀。指春秋两季举行的祭祀 | 《诗经·周颂·载芟序》:“《载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孔颖达疏:“既谋事求助,致敬民神,春祈秋报,故次《载芟》、《良耜》也。” |
| 59、跋来报往 | 匆匆地跑来跑去。跋,通“拔”。 | 语出《礼记 少仪》:“毋拔来,毋报往。”郑玄注:“报读为赴疾之赴,拨、赴皆疾也。” |
| 60、舍身图报 | 舍:放弃;报:报答。接受了别人的大恩惠,牺牲生命也要报答。 | 明·无名氏《鸣凤记·物公劾奸》:“剩此微躯,皆赖天恩庇;舍身图报,如何敢埈巡回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