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败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败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鱼馁肉败馁:鱼臭烂;败:肉腐烂。鱼烂肉腐。泛指变质的食物。《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2、丧伦败行丧:丧失;伦:人伦;行:品行。丧失了人伦,败坏了品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9回:“此亦系理数应然;只因你前生淫奔不才,使人家丧伦败行,故有此报。”
3、败鼓之皮败:破旧。破鼓皮可作药材。比喻虽微贱,却是有用的东西。唐 韩愈《进学解》:“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4、辱门败户指败坏门风,使家族受到差异辱。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哥哥,俺是甚等样人家,着他辱门败户。”
5、成败论人论:衡量;评定。以成功或失败为评价人物的标准。宋 苏轼《孔北海赞序》:“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操得英雄之列。”
6、成也萧何败萧何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警世通言 王娇鸾百年长恨》:“始终一幅香罗帕,成也萧何败萧何。”
7、收成弃败谓趋附得势的人,轻视遭贬黜的人。汉·王充《论衡·自纪》:“俗性贪进忽退,收成弃败。”
8、败将残兵指战败后剩余的兵将。同“残兵败将”。明 无名氏《开诏救忠》楔子:“你虽然杀了我一阵,你的军兵可也尽皆折损了,则剩下这一枝败将残兵。”
9、亡国败家指国家覆灭、家人离散。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安其危而利其葘,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
10、败国丧家败:衰败,沦亡;丧:丧失。使国家沦亡,家庭败落。《晋书 列女传 刘聪妻刘氏》:“自古败国丧家,未始不由妇人者也。”
11、兵多者败指兵卒过多的军队,常常会吃败仗,因为兵将各有所恃,号令不齐。清 赵翼《陔馀丛考》:“古来用兵,往往兵多者败,差兵过多则号令不齐,气势不贯,必不能有臂指相使之用。”
12、残兵败卒残:残余的,不完整的;败:输。战败后剩余的兵卒。指被击溃的军队或势力。明·郭勋《英烈传》第73回:“杨铁刀恃着凶勇,保了元太子及些残兵败卒,约有二千余众,向北而驰,被朱亮祖同廖永忠赶上。”
13、原形败露本来面目暴露出来。唐浩明《曾国藩》第一部第九章四:“高疤脸先想以一个老实胆小的小商贩的面目混过厘卡,现在见原形败露,知道哀求无用,只有狠心出一笔大钱来买通。”
14、佯轮诈败谓故意败阵。
15、乘兴而来,败兴而返兴:兴致,兴趣。趁着兴致来到,结果很扫兴地回去。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9回:“霁云乘兴而来,败兴而返,怏怏的带马出城。”
16、败兵折将折:损失。军士和将领都遭到损失。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6回:“袁本初败兵折将。”
17、成则为王,败则为虏旧指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俘虏。含有成功者权势在手,无人敢责难,失败者却有口难辩的意思。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五折:“我成则为王,败则为虏,事已至此,惟求早死而已。”
18、颓垣败壁犹颓垣废井。形容荒凉破败的景象。《恨海》第六回:“走了半里多路,只见一处烧不尽的颓垣败壁。”
19、讳败推过讳:隐瞒。隐瞒失败,推托过失。晋·习凿齿《司马景王引过》:“若乃讳败推过,归咎万物,常执其功,而隐其表,上下离心。”
20、诈败佯输诈、佯:假装。假装败阵,引人上当。元·高文秀《谇范叔》楔子:“被他诈败佯输,添兵减灶,在马陵山下,削木为号。”
21、败国亡家使国家沦亡,家庭败落。参见“败国丧家”。
22、成败荣枯荣枯:茂盛和枯萎。成功和失败,茂盛和枯萎。指世事的变迁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他他他天也有昼夜阴晴,是是是人也有吉凶祸福,来来来我也有成败荣枯。”
23、死败涂地指惨败而死伤严重的景象。
24、出豕败御出:突然出来;御:马车。突然冲出一头野猪使马车翻车。比喻受到意外事故发生使事情失败。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王子于期齐辔而进之,彘突出于沟中,马惊驾败。”
25、身败名裂地位丧失;名声败坏。现在也形容干了坏事;遭到彻底失败。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23回:“看来许多举人、进士做了官,往往因为几十两银子的贿弄,身败名裂。”
26、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金玉:珍宝;败絮:破烂棉絮。比喻外表很华美,而里面一团糟明 刘基《诚意伯集 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饮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27、兴亡成败兴盛、衰亡、成功、失败。泛指世事变迁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二折:“隋江山扭做唐世界,也则是兴亡成败。”
28、隳节败名隳:毁坏。节:气节。指毁掉、败坏自己的气节和名誉。
29、失败为成功之母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后取得胜利。
30、身败名隳见“身败名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纵使才大如海,也会令名不终,否则浪得虚名,毕竟才无足取,甚而至于弄得身败名隳的都有。”
31、百战百败指每战必败。《汉书 萧何传》:“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
32、败寇成王失败者沦为草寇,成功的人称王称帝柳亚子《题莽男儿‘说部’为陈巢男作》:“败寇成王谁定论?恩牛怨李此旁观。”
33、败军之将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34、节节败退形容接连失败退缩。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南北两战场节节败退,长江要塞节节失守。”
35、大败亏输打了败仗,损失很大。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今汉王大败亏输,项王意得志满。”
36、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后取得胜利。
37、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怪:奇异的。发现怪事怪物不要惊慌,它就不会危害了。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无如愚夫愚妇始终不悟耳。”
38、伤化败俗败坏教化和风俗。《汉书·货殖传》:“又况掘冢搏掩,犯奸成富,曲叔、稽发、雍乐成之徒,犹夏齿列,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39、伤风败化见“伤风败俗”。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一回:“世人都把那淫欲之事当作‘情’字,所以作出伤风败化的事来,还自谓风月多情,无关紧要。”
40、败井颓垣犹言房毁墙坍。形容村舍荒凉。鲁迅《集外集 <题三义塔>诗》:“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41、东野败驾春秋时善御者东野稷见重于鲁庄公。其御左右旋转,合规之圆;进退抑扬,中绳之直。自矜其能,驱马转百圈而不止,结果马力竭尽,以失败而告终。后以此比喻自恃才高,弄巧成拙。春秋时善御者东野稷见重于鲁庄公。其御左右旋转,合规之圆;进退抑扬,中绳之直。自矜其能,驱马转百圈而不止,结果马力竭尽,以失败而告终。
42、家败人亡家庭败落,家人死亡。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十回:“你既来投托蒋太太,你在蒋府里静坐罢了,你却遥地里去串人家,致得人家败人亡。”
43、败事有余,成事不足指非但办不好事情,反而常常把事情搞坏。茅盾《子夜》九:“此等聚众骚扰的行径,分明是没有教育的人民一时间的冲动罢了!败事有余,成事不足。”
44、残花败柳败:衰败。残:凋残。凋残的柳树,残败了的花。旧时用以比喻生活放荡或被蹂躏遗弃的女子。元 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休把似残花败柳冤仇结,我与你生男长女填还彻,指望生则同衾,死则共穴。”
45、败家子指任意挥霍家产的不成器的子弟或任意浪费国家财物的人。老舍《诗人》:“这些行动都是有失正统的,故每每呼诗人为怪人、为狂士、为败家子。”
46、败化伤风指败坏社会道德风气。参见“败俗伤化”。
47、残军败将战败后残余的兵将。同“残兵败将”。明 无名氏《开昭救忠》第二折:“看了我这些残军败将,你都杀了,倒也是个干净。”
48、反败为功反:翻转,回转。扭转败局转为胜利。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21回:“臣有一计,可以反败为功。”
49、成败利钝利:锋利;顺利;钝:不锋利;不顺利。指事业的成功或失败;顺利或挫折。泛指处事的各种情况和结果。也作“成败得失”。三国 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50、坑家败业产业散尽,家道没落。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
51、百败不折折:屈服。即使失败100次也绝不屈服。形容意志坚强。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百败而不折者,诚有以合于天人之心也。”
52、成则为王,败则为寇指在争夺政权的斗争中,成功的人称王称帝,失败的人被称寇贼。成功者权势在手,无人敢责难,失败者却有口难辩。孙中山《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之演讲》:“中国历史上有一习惯,所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但近代文明国家,不是如此。”
53、身名俱败犹言身名俱灭。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6回:“今日为公孙枝所诱,死于王城,身名俱败,岂不哀哉!”
54、败俗伤化指败坏社会道德风气。《汉书 叙传下》:“侯服玉食,败俗伤化。”
55、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指办不好事情,反而把事情弄糟。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三:“梅厂长这个人的能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56、伤教败俗见“伤化败俗”。明·马中锡《罪言》:“今诸小道家浅陋无理,葬得善地,虽杀人巨盗,亦可获福;课得美占,虽弑父与君,亦无大害。伤教败俗,莫过于此。”
57、气急败丧同“气急败坏”。茅盾《子夜》十五:“桂长林脸上挂了彩,气急败丧地跑来。”
58、枯枝败叶败:衰败。干枯的树枝,衰败的花叶。形容荒凉、破坏的样子。清·孔尚任《桃花扇·余韵》:“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
59、毁风败俗败坏良好的风俗。同“伤风败俗”。《晋书 刘毅传》:“毁风败俗,无益于化;古今之失,莫大于此。”
60、背盟败约背:违背。盟、约:誓约。败:败坏。指撕毁。背叛誓言,撕毁盟约。宋·苏辙《六国论》:“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