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安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相安无事 | 安:平安。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 | 宋 邓牧《伯牙琴 吏道》:“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者,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
2、安分守己 | 分:本分;守:保持;己:指自己活动的范围或指自身所具有的品节。指谨慎老实;遵守合乎自己身分的规矩;不越轨外求;亦指安于现状。 | 宋 袁文《瓮牖闲评》第八卷:“自以为一己之能,万一人主见喜,则超臘奋迅何事不可为,彼安分守己恬于进取者,方且以道义自居,其肯如此侥幸乎?” |
3、安家落户 | 安:安置;落户:指定居。①在一个新的地方安家定居。有时指干部到基层长期居住。②也比喻某种动物、植物被移至某地后能生长繁殖。 | 丁玲《杜晚香》:“我们决心在这里安家落户。” |
4、乐天安命 | 见“乐天知命” | 巴金《春》:“连她这个乐天安命的年轻姑娘现在也说出这样的话来,这倒是觉新料想不到的。” |
5、因循苟安 | 因循:照旧不改;苟安:苟且偷安。沿袭旧的一套,苟且偷安过日子。 | 老舍《四世同堂》:“他觉得北平人并不尽像他自己那么因循苟安。” |
6、寝食不安 | 睡觉、吃饭都不得安宁。 | 《敦煌变文集 叶净能诗》:“皇帝自此之后,日夜思慕,寝食不安。” |
7、高枕安寝 | 见“高枕而卧”。 | 《汉书·匈奴传下》:“故北狄不服,中国未得高枕安寝也。” |
8、众心不安 | 指民心不安。 | 东汉·班固《汉书·五行志》:“京房《易传》曰:‘众心不安,君政厥妖,豕入居室。’” |
9、人不自安 | 人心惶惶,动摇不定。 | 《魏书 慕容盛传》:“于是上下震局,人不自安,虽忠诚亲戚,亦佥怀离贰。” |
10、安安静静 | 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 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45回:“只见匡胤睡在床上,安安静静,那顶门内透出一条赤色真龙。” |
11、安常处顺 | 安:习惯于;处:居住,居于;顺:适合,如意。习惯于平稳的日子,处于顺利的境遇中。 | 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
12、安堵乐业 | 安堵:相安,安定。犹言安居乐业。 | 三国 魏 钟会《檄蜀文》:“百姓士民,安堵乐业。农不易亩,市不回肆。” |
13、安良除暴 | 安抚善良的人,铲除强暴的人。 |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三侠五义》间在叙勇侠之士,游行村市,安良除暴,为国立功。” |
14、怖鸽获安 | 怖;惶惧。比喻走投无路的人又获得了安身之地。 | 南朝·梁·萧纲《谢赐钱启》:“方使怖鸽获安,穷鱼永乐。” |
15、安土乐业 | 安居本土,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 | 汉扬雄《连珠》:“吏不苟暴,役赋不重,财力不伤,安土乐业,民之乐也。” |
16、宴安酖毒 | 见“宴安鸩毒”。 | |
17、反侧自安 | 反侧:翻来覆去不能入睡,心神不安。形容心神不安的人自然而然地安下心去。指安抚人心的措施很奏效。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 |
18、安分知足 |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宋·洪迈《容斋随笔·三笔·人当知足》:“其安分知足之意终身不渝。” |
19、惶惶不安 | 惶惶:恐惧不安。指心中惊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 |
20、安于盘石 | 象盘石一样安然不动。形容安定稳固。 | 《荀子 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盘石,寿于旗翼。”杨倞注:“磐石,盘薄,大石也。” |
21、安心乐意 | 指心情安定,满意,很愿意如此。 | 清 李渔《奈何天 逼嫁》:“嫁到我家,须要安心乐意,不许憎嫌丈夫。” |
22、定国安邦 | 邦:国家。治理和保卫国家,使国家安定稳固。 |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三折:“枉了你扬威耀武,尽忠歆节,定国安邦,偏容他鸱鸮弄舌,乌鸦展翅,强配鸾凤。” |
23、治乱安危 | 使纷乱的社会得到整治,危急的局势得以安定。 | 宋·苏轼《东坡集·司马温公行状》:“其余非天下所以治乱安危者,皆不载。” |
24、动荡不安 | 荡:摇动。动荡摇摆,不安定。形容局势不稳定,不平静。 | 欧阳山《三家巷》第十八章:“他和陈文婷谈起,两人都觉得纵然社会上动荡不安,革命的前途还是光明的,乐观的。” |
25、富贵安乐 | 指富裕而有显贵的地位,过着安宁快乐的生活。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0回:“今日富贵安乐,从何而来?早晚将些金银,可使人亲到郓城县走一遭,此是第一件要紧的事务。” |
26、愚民安知 | 无知的老百姓哪里会知道。 | |
27、安乐窝 | 泛指安静舒适的住处。 | 宋 邵雍《无名公传》:“所寝之室谓之安乐窝,不求过美,惟求冬暖夏凉。” |
28、去危就安 | 离开危险,达到平安。 | 《北齐书·文襄帝纪》:“去危就安,今归正朔;转祸为福,已脱罗网。” |
29、高枕安卧 | 垫高枕头安心地睡觉。形容无忧无虑。平安无事。 | 汉 王充《论衡 顺鼓》:“止久至于太旱,试使人君高枕安卧,旱犹自雨。” |
30、安国宁家 | 指治理国家。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大丈夫将终,不问安国宁家之术,乃作儿女子相问。” |
31、安心定志 | 指安下心来。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又差五斗星君送悟空去到任,外赐御酒二瓶,金花十朵,着他安心定志,再勿胡为。” |
32、各安生业 | 各自安于赖以生活的职业。生业:谋生之业。 | 《北史 隋炀帝纪》:“轻徭薄赋,比屋各安其业。” |
33、容膝之安,一肉之味 | 形容生活条件并不好。 | 《列女传·贤明》:“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怀楚国之忧,其可乎?” |
34、守分安常 | 信守本分,安于故常。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你可好生用心习学,再如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 |
35、一枕槐安 | 泛指梦境。也比喻一场空欢喜。 | 元 范康《竹叶舟》第二折:“分明是一枕槐安,怎么的倒做了两下离愁。” |
36、安内攘外 | 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 汉 张仲景《伤寒论 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 |
37、六畜不安 | 六畜:牛、马、羊、豕、鸡、犬。所有牲畜都不得安宁。 | 清 刘鹗《老残游记》:“要我去扰得人家六畜不安,末后连我也把个小命儿送掉了,图着什么呢?” |
38、安如泰山 | 安:安稳;泰山:我国著名的高山;在山东省。像泰山一样稳固;形容事物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 西汉 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如反掌,安于泰山。” |
39、攘外安内 | 攘:排除。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 汉 张仲景《伤寒论 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 |
40、下寨安营 | 寨:防守用的栅栏;安:安置;营:营房。指军队驻扎下来。比喻建立临时的住宿或基地。 | |
4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 《史记·陈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42、心安神定 | 心神都很安定。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紫鹃自那日也着实后悔,如今日夜辛苦,并没有怨意。袭人等皆心安神定。” |
43、乐退安贫 | 谓乐于逊退,安于贫穷。 | 唐·司空图《漫书》诗:“乐退安贫知是分,成家报国亦何惭。” |
44、不安其室 | 指已婚妇女又乱搞男女关系。 | 《诗经·邺风·凯风·序》:“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 |
45、燕安鸩毒 | 见“燕安酖毒”。 | 宋·朱熹《少师保信军节度使魏国公张公行状》下:“今不幸建康则宿弊不可革,人心不可回,王业不可成,且秦桧二十年在临安为燕安鸩毒之计,岂可不舍去之而新是图。” |
46、少安毋躁 | 毋:不要。暂且安心等一会儿;不要急躁。 | 唐 韩愈《答吕毉山人书》:“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听仆所为,少安无躁。” |
47、保境安民 | 安民:安定人民生活。保卫国境,使人民安居乐业。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1回:“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
48、物阜民安 | 阜:丰富。物产丰富,人民安乐。 | 《后汉书·刘陶传》:“夫欲民殷财阜,要在止役禁夺。” |
49、安富尊荣 | 安:安逸;富:富有;尊:尊贵;荣:荣耀。安定富足,尊贵荣华。也指安于富裕安乐的生活。 |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 |
50、袁安高卧 | 汉时袁安未达时,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独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除阴平长、任城令。见《后汉书·袁安传》唐李贤注引《汝南先贤传》。后因以“袁安高卧”为典,指身处困穷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 | 《后汉书·袁安传》唐·李贤注引《汝南先贤传》载:汉时袁安未达时,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独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除阴平长、任城令。 |
51、济世安民 | 使国家得到治理,百姓安居乐业。 | 《旧唐书 太宗本纪上》:“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 |
52、安常履顺 | 习惯于正常生活,处于顺利境遇。 | 清 方苞《方任二贞妇传》:“凡士之安常履顺而自检其身,与所以施于家者,其事未若二妇人之艰难也,而乃苟于自恕,非所谓失其本心者与?” |
53、安常守故 | 习惯于日常的平稳生活,保守旧的一套。指守旧不知变革。 | 明·海瑞《申军门吴尧便宜五事文》:“本院非安常守故人也。至任以来,千万人以鼓舞作兴,翻然改革望之矣。” |
54、心安理得 | 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很坦然。安:安静;安然;理:情理;得:适合。 | 清 吴趼人《瞎骗奇闻》:“你别瞧我摆了店面,天天卖钱,那是自己本事换来的,我用着心安理得。” |
55、乐道安命 | 乐守正道而安于天命。 | 南朝·宋·鲍照《园葵赋》:“荡然任心,乐道安命。” |
56、处安思危 | 处:居于;思:想,考虑。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要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 | 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皇复》:“居高念下,处安思危,照临有度,纪律无亏。” |
57、安心落意 | 放心,无忧虑。 | |
58、既来之,则安之 | 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 | 先秦 孟轲《论语 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
59、安室利处 | 指安全便利的处所。 | 先秦 庄周《庄子 徐无鬼》:“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 |
60、居无求安 | 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