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尔反尔的成语故事
拼音 chū ěr fǎn ěr
基本解释 尔:你;反:同“返”;回。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出尔反尔的典故
战国时,有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吃败仗,死伤了不少将士。邹穆公很不高兴,问孟子道:“在这次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三十三个,可是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可恨得很。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却又十分可恨。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残害百姓。”
孟子在回顾了这辛酸的往事后,接着又说:“您记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话吗?他说,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 孟子最后告诉邹穆公说:“所以,大王不要去责怪他们、惩罚他们。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就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愿意为他们献出生命。”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 成语 | 历史出处 |
|---|---|
| 跌宕风流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续录二》:“诸君子跌宕风流,自是佳话。” |
| 鞍马劳顿 | 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兴儿,我一路上鞍马劳顿,我权且歇息。” |
| 见仁见智 | 《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
| 躲得和尚躲不得寺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4回:“你不愿慌,‘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我自然有个料理。” |
| 聊以解嘲 |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五柳先生上》:“子美困顿于山川,盖为不知者诟病,以为拙于生事,又往往讥议宗文、宗武失学,故聊解嘲耳。” |
| 岗头泽底 | 唐 元稹《去杭州》:“骏骨凤毛真可贵,岗头泽底何足论。” |
| 做张做致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1回:“沈琼枝看那两个妇人时,一个二十六七岁的光景,一个十七八岁,乔素打扮,做张做致的。” |
| 一吟一咏 | 《晋书·孙绰传》:“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然一吟一咏,许将北面矣。” |
| 挂印悬牌 |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那其间日转千阶,喜笑迎腮,挂印悬牌。” |
| 追根究底 | 洪深《飞将军》:“你们这些做新闻记者的,就是喜欢这样追根究底地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