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真面目的成语故事


拼音 lú shāng zhēn miàn mù

基本解释 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指庐山的真实面目。用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出处 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真面目的典故

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它三面临江,山势十分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水,山上烟雾缥缈,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成语 历史出处
悲愁垂涕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开花结实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56卷:“腹中无滓秽,但有精元气,淘汰修炼不辍,自然开花结实矣。”
三首六臂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三回:“子牙见对营门一人,三首六臂,青面獠牙。”
钩深索隐 《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哑巴亏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4回:“且说苗家父子丢了银子,因是暗昧之事,也不敢声张,竟吃了哑巴亏了。”
怕死鬼 魏巍《东方》第三部第14章:“这个怕死鬼,还真是煞费心机哪!”
无补于事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因言今世人多道东汉名节无补于事。”
歌台舞榭 唐·吕令问《云中古城赋》:“歌台舞榭,月殿云堂。”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蛮争触斗 战国·宋·庄周《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乘间伺隙 宋·王谠《唐语林·言语》:“或恐诸王公主,谒见频频,乘间伺隙;复恐女谒用事,臣下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