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面目的成语故事


拼音 běn lái miàn mù

基本解释 本来:原来的;面目:面貌。原是佛教用语;指人的本性;后比喻人或事物原来的样子。

出处 宋 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常如故。”


本来面目的典故

佛教禅宗六代世祖慧能从小听人念诵佛经,心中有所觉悟,就到黄梅县东禅寺投奔禅宗五世弘忍大师学习佛法,被秘密授与祖师衣钵,连夜逃到南方,遇到僧人慧明,要求讲佛法。慧能说:“不思善,不思恶,这是一念不生的境界,就是你的本来面目。”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成语 历史出处
得马生灾 《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视下如伤 《北史·魏纪·孝文帝纪论》:“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制物,亦无得而称之。”
揭人之短
不管一二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六回:“你这猴子,不管一二,到处里闯祸。”
寻行逐队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五卷:“众人寻行逐队,各据坐头,讨浆索酒。”
浮声切响 《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生,则后须切响。”
揽权纳贿 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六回:“到了湖北,方才晓得李统领因为京里有人参他揽权纳贿等事。”
置之弗论 鲁迅《无常》:“鬼神之事,难言之矣,这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论了。”
天真烂熳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李八缸》:“月生又天真烂熳,不较锱铢。”
食不遑味 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为二方未克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