铤而走险的成语故事
拼音 tǐng ér zǒu xiǎn
基本解释 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为。铤:快跑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地。
出处 《左传 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铤而走险的典故
春秋时期,晋灵公为扩大实力争当霸主,在扈地会合诸侯,他不愿与小国郑穆公见面,怀疑他对付自己。为缓和矛盾,郑国执政大夫子家给晋国执政大夫赵盾写信,信中表示愿意友好,国与国之间得以礼相待,而没必要造成双方铤而走险去打仗。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 成语 | 历史出处 | 
|---|---|
| 相克相济 | 明·瞿佑《归田诗话·陆浑山火》:“其下则水火相克相济之说也。” | 
| 献计献策 | 古华《芙蓉镇》第一章:“据说早在1958年,她就献计献策,由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放出一颗‘工商卫星’。” | 
| 一喷一醒 | 唐 韩愈《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 
| 狱货非宝 | 《书·吕刑》:“狱货非宝,惟府事功,报以庶尤。” | 
| 言之不渝 | 晋·陆机《遂志赋》:“任穷达以逝止,亦进仕而退耕;庶斯言之不渝,抱耿介以成名。” | 
|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 《晋书 解系传》:“[司马伦]怒曰:‘我于水中见蟹且恶之,况此人(解系)兄弟轻我邪!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 
| 同出一辙 | |
| 罪不胜诛 | 明 沈德符《野获编 词林 鼎甲常为庶常》:“以上见各家记述中者,什仅得一二。修史之卤莽,罪不胜诛矣。” | 
| 德以抱怨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刘繇传》:“知敦以厉薄,德以抱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捐既忘之猜,保六尺之托,诚深恩重分,美名厚实也。” | 
| 秤斤注两 | 《朱子语类》:“只看如今秤斤注两,作两句破头,如此是多少衰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