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旗易帜的成语故事
拼音 bá qí yì zhì
基本解释 旗:旗帜;易:换。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拔旗易帜的典故
西汉初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养军千日,用在一时 | 清 孔尚任《桃花扇 誓师》:“尝言‘养军千日,用军一时’。俺们不替朝廷出力,竟是一伙禽兽了。” |
豁口截舌 | 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我根前使不着你之乎者也、诗云子曰,早该豁口截舌!” |
走乡随乡 | 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五章:“是呀!应该走乡随乡才是。” |
兵临城下 | 元 无名氏《马陵道》:“有一日兵临城下,将至濠边。” |
江东父老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笑曰:‘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
不分高下 | |
运之掌上 | 《齐桓晋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公孙丑上》:“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
人自为政 |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格局》:“传奇格局,有一定而不可移者,有可仍、可改,听人自为政者。” |
目别汇分 | 明 宋濂《丽水黄府君墓铭》:“习五经约知其说,尤深于《易》,旁通诸家言,目别汇分,咸得其统绪。” |
如锥画沙 |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用笔……如锥画沙……欲其匀面藏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