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一生的成语故事


拼音 jiǔ sǐ yī shēng

基本解释 九:表示次数或多数。形容多次经历生死危险而幸存。比喻情况极其危险。

出处 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唐 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九死一生的典故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得到楚怀王的重用,主张联齐抗秦,在同贵族子兰、靳尚的斗争中被免职。楚顷襄王时,他被流放到边杜,但他的心还惦记着祖国和人民,他写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充分体现他的决心。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成语 历史出处
精神涣散 汉·焦延寿《易林》第14卷:“精神涣散,离其躬身。”
沿门讬钵
水波不兴 宋·苏轼《前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魂消魄散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7回:“李明见先折了一个,却待也要拨马回走时,被杨志大喝一声,惊得魂消魄散,胆颤心寒,手中那条枪,不知颠倒。”
嘿然不语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6回:“夷吾嘿然不语。”
缀文之士 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自孔子后,缀文之士众矣。”
尊古蔑今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比十八妖魔辈,尊古蔑今,咬文嚼字,称霸文坛。”
炫玉求售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求教于愚人是问道于盲;枉道以干主是炫玉求售。”
隽言妙语
阒无一人 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曾梦至一处,见禅床几杖萧然,而阒无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