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成语故事


拼音 shí bù yàn jīng,kuài bù yàn xì

基本解释 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典故

春秋时期,被人们称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孔子,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讲究,他的原则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陈旧或变味,鱼肉不新鲜了,他都不吃。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过米面的数量,酒可以随便喝但不能喝醉。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成语 历史出处
若出一辙 宋·岳珂《桯史·汤岐公罢相》:“盖其相两朝,再罢相,乃累洪氏二兄弟,先后若出一辙,可笑如此。”
迷途知反 《南史 陈伯之传》:“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
魂牵梦萦 宋 刘过《醉太平》词:“思君忆君,魂牵梦萦。”
经世之才 唐 杜甫《舟中上水遗怀》:“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
雄鸡夜鸣
入木三分 唐 张怀瓘《书断 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马革裹尸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饭囊衣架 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空一带江山,江山如画;止不过饭囊,饭囊衣架,塞满长安乱似麻。”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新唐书 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 鲁迅《现代史》:“俗话说,‘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其实是许多年间,总是这一套,也总有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