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珠弹雀的成语故事


拼音 suí zhū tán què

基本解释 比喻处理事情轻重失当,得不偿失。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随珠弹雀的典故

鲁侯(或谓即鲁哀公)听说颜阖是个贤明的人,想请他出来为国家出点力,便派人先送一份礼物去。颜阖家里很穷,住在一个破烂的村子里,这一天正披着件粗麻布旧衣,在那儿喂牛。鲁侯派的人来了,向颜阖问道:“喂,这儿是颜阖的家吗?”颜阖说:“是的,这是我的家。”那人这才知道他就是颜阖,便说明来意,把带去的礼物当面交给他。颜阖不受,说:“恐怕你听错了?要是送错,你会获罪的,还是回去问问清楚吧!”那人就这样被打发走了。可是不一会,又来了,说:“没有错,就是送给您的,无论如何,求您一定收下!”那人放下礼物就走,颜阖还有什么办法推辞呢。

《庄子》说完了这个故事,接着发表了一段议论,大意是说:颜阖无意于富贵,富贵送上门来,也并不欢迎,这样的人是难得的。一般的世俗君子,都宁愿冒着危险、不惜牺牲生命,去追求富贵,岂不悲哉!其实道理很明白: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以“随侯之珠”,去弹“千仞之雀”,人们一定要笑他是个大傻瓜。为什么呢?因为他所用的珍珠太贵重,而所打的雀子太轻微,得不偿失啊!那么,生命难道不该比宝珠更要贵重得多吗,为什么轻易以生命去求富贵呢?

所谓“随侯之珠”,是传说中的宝珠,有这样一段神话:随侯(春秋时随国国君)曾救治过一条受了伤的大蛇,后来大蛇衔了一颗直径约一寸的夜明珠来报答他。这颗宝珠因此叫做“随侯之珠”。人们把它作为天下最贵重的珍珠。人们还把它和“卞和之璧并称为“和璧随珠”,或“随珠和璧”、“随和之宝”、“随珠赵璧”以形容稀世的珍宝。

用“随侯之珠”作弹丸,去打飞翔于高空的雀子,这是极不上算的。所以《庄子》说:“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比喻所用代价太大而收获太微、得不偿失,后来就叫“随珠弹雀。”(“随”也可以写作“隋”。春秋时随国在今湖北随县,为楚国所灭。南北朝时,杨坚受封于随,他把“随”改名为“隋”。后来杨坚做了皇帝,又以“隋”为国号,即隋朝,他就是隋文帝。从此,“随侯之珠”,也写作“隋侯之珠”。)。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成语 历史出处
锻炼周内 东汉《班固·路温舒传》:“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
乘龙佳婿 唐·徐坚《初学记·鳞介部》:“黄尚为司徒,与李元礼俱娶太尉桓温女,时人谓桓叔元两女俱乘龙,言得婿如龙也。”
重逆无道 《汉书·吴王刘濞传》:“而卬(楚王刘卬)等又重逆无道,烧宗庙,卤御物,朕甚痛之。”
超绝非凡
望洋惊叹 清·杭世骏《<李太白全集>序》:“书来质余,方望洋惊叹,五体投地,而敢以一言半句相益乎!”
十清九浊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随你有万分不是处,也只得依顺了他。所以那家庭间每每被这等人,吵得十清九浊。”
轻裘大带 《灵应传》:“轻裘大带,白玉横腰,而森罗于阶下者,其数尤多。”
飞燕游龙 清·洪昇《长生殿·舞盘》:“宛若翾风回雪,恍如飞燕游龙。”
珠槃玉敦 《周礼 天官 王府》:“合诸侯则供珠槃玉敦。”郑玄注:“敦,槃类,珠玉以为饰。古者以槃盛血,以敦盛食。合诸侯者必割牛耳,取其血歃之以盟。珠槃以盛牛耳,尸盟者执之。”
信不由衷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衷,质无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