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哄而散的成语故事
拼音 yī hòng ér sàn
基本解释 经过一阵喧闹后马上就散开了。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看的人见没得买了,一哄而散。”
一哄而散的典故
清朝时杭州府仁和县财主袁凤宾的儿子袁绍芬是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公子哥儿,他生性好赌,与赌家沈七欠下272银圆,沈七去袁家讨债未果反挨痛打,于是在袁府门口服毒自尽,围观的人群纷纷冲进去哄抢贵重物品,等袁凤宾回家时早已一哄而散了。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 成语 | 历史出处 |
|---|---|
| 严霜烈日 | |
| 刬旧谋新 | 宋 田况《儒林公议》卷上:“范仲淹入参宰政,富弼继秉枢轴。二人以天下之务为己任,谓朝政因循日久,庶事隳敝,志欲刬旧谋新,振兴时治,其气锐不可折。” |
| 条三窝四 | |
| 素不相能 | 《左传 襄公二十一年》:“栾桓子娶于范宣子,生怀子,范鞅以其亡也,怨栾氏,故与栾盈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后汉书 吴汉传》:“子与刘公积不相能,而信其虚谈,不为之备,终受制矣。” |
| 唯利是求 | 南朝·梁·沈约《奏弹王源》:“源频叨诸府戎禁,豫班通彻,而托姻结,唯利是求,玷辱流辈,莫斯为甚。” |
| 案牍劳形 | 唐 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 水天一色 | 唐 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 虎视耽耽 | 《易 颐》:“虎视耽耽,其欲逐逐。” |
| 沁人心脾 | 清 王士禛《带经诗话》:“予谓五六句最沁人心脾。” |
| 蹈常袭故 | 宋 苏轼《伊尹论》:“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一为希阔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