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不复还的成语故事
拼音 yī qù bù fù huán
基本解释 复:再;还:回来。一去就不再回来了。比喻事情已成为过去,再不能重现。
出处 《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一去不复还的典故
战国后期,秦国国富兵强,各国受到威胁。燕国的太子丹到处物色可以派去刺杀秦王嬴政(以后统一中国改称秦始皇)的人,终于找到了一个名叫荆轲的勇士。
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赵国,迫临燕境,太子丹闻讯后非常着急,请荆轲快点出发。荆轲说:“要行刺秦王,首先得想办法接近他。如果能献上秦王渴望得到的燕国南部的土地和他的仇人樊於期的头,就好了。”
樊於期原是秦国的将军,因为得罪了秦王,才逃亡到燕国来避难的。太子丹听荆轲说要向秦王献樊於期的头,说:“那叫我怎么忍心呢?”
荆轲于是自己去找樊於期,对他说:“秦王杀了将军的父母宗族,将军不是渴望早日报仇吗?如今我准备去刺杀秦王,想借将军的头献上,好接近了他动手,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樊於期说:“我日日夜夜想着报仇,一颗心都快煎熬得烂了,今天方才得到你的开导!”说完便拔出宝剑自己抹了脖子。
太子丹听说樊於期自杀,哭了一场,用木盒盛上人头,把它和燕国南部的地图一起交给荆轲,并找来一个勇士秦舞阳,叫他担任荆轲的助手。
临行这一天,荆轲因为等一个住得较远的朋友,想同他一起去,迟迟没有出发。太子丹疑心荆轲后悔了,问他:“太阳已经下山了,你有动身的意思么?”荆轲说:“我不过在等一个朋友,既然你这么说,那就分手吧!”
太子丹等人知道荆轲不可能活着回来,都穿着白衣服到易水边为他饯行。荆轲请他的朋友高渐离击筑(古代乐器),自己唱起歌来。
荆轲慷慨高歌,歌声悲壮激昂,他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听着这歌声,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唱完歌,荆轲跳上车子走了,连头都不回过来看一看。他果然“一去不复还”,后来被秦王用剑砍倒,死在秦廷。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 成语 | 历史出处 |
|---|---|
| 碌碌寡合 | 清 林则徐《札各学教官严查生员有无吸烟造册互保》:“其系善良,只因碌碌寡合,以致结保无人。” |
| 理不忘乱 | 宋·王禹偁《进端拱箴表》:“然而安不忘危,理不忘乱,糜不有初,鲜克有终,古圣贤之深旨也。” |
| 奇想天开 | 清·周春《红楼梦约评》:“宝玉天地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一论,奇想天开。” |
| 彻头彻尾 | 宋 朱熹《答程正思书》:“盖圣贤之学,彻头彻尾,只是一个敬字。” |
| 人各有志 | 晋 陈寿《三国志 管宁传》:“太祖曰:'人各有志,出处异趣。'” |
| 天各一方 | 汉 苏武《诗》:“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 |
| 亲痛仇快 | 汉 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
| 敦风厉俗 | 《魏书 郭祚传》:“是以先王沿物之情,为之轨法,故八刑备于昔典,奸律炳于来制,皆所以谋其始迹,访厥成罪,敦风厉俗,永资世范者也。” |
| 匠心独运 | 唐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
| 耳食之论 | 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