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得咎的成语故事
拼音 dòng zhé dé jiù
基本解释 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辄:就;总是;咎:责备。
出处 唐 韩愈《进学解》:“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动辄得咎的典故
唐朝时期,韩愈学识渊博,被任命监察御史,因反对宦官利用“宫市”敲诈百姓,触怒了唐德宗被贬,后在唐宪宗时调回京城任吏部员外郎,他又因华州刺史之事被贬为国子监博士,他作《进学解》感慨自己:“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付诸一笑 | 清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六回:“仲英乃恍然大悟,付诸一笑,就在高椅上坐下,问雪香道:‘耐意思要我成日成夜陪仔耐坐来里,勿许到别场花去,阿是嗄?’” |
不知高低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吕洞宾飞剑斩黄龙》:“洞宾见了,叫声好,不知高低。” |
好心好意 | 老舍《茶馆》第三幕:“我好心好意来告诉你,你可不能卖了我呀!” |
好景不常 | 宋·晁补之《梁州令叠韵》:“好景难常在,过眼韶华如箭。” |
通幽洞灵 | 南朝·梁·陆倕《新刻漏铭》:“尚辨天意,犹测地情。况我神造,通幽洞灵。” |
三般两样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67卷:“天下只是一个道理,更无三般两样。” |
附膻逐腥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88回:“我们清白门第,断不至于设招权倚势之心,那无知小人,便看得咱家是附膻逐腥之地。” |
矢忠不二 | 清 吴应逵《书钟锡明》:“妾今日归,为君守贞,矢死不二,君果有灵,当饮此。” |
伶伶仃仃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1回:“宋江怕他不死,再复一刀,那颗头,伶伶仃仃,落在枕头上。” |
黄汤淡水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8回:“这两日只有口游气儿,黄汤淡水谁尝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