怙恶不悛的成语故事
拼音 hù è bù quān
基本解释 一贯作恶;屡教不改。怙:坚持;悛:悔改。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
怙恶不悛的典故
西晋末年,中原再次出现混乱,一些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起独立的政权,史称16国时期。
前赵的国君刘濯,本为匈奴族,他依仗武力夺取了汉刘渊建立的政权,建都长安,威震一时。
和刘濯同时的另一位武将石勒原是羯族人,从小做商贩。后来,石勒投奔刘渊从军,立下战功,被封为大将。
石勒对刘濯的篡权很不满,伺机灭掉刘濯取而代之。石勒经过多次与刘濯交战,使刘濯的军事实力日渐削弱。
于是,刘濯对石勒改换收买拉扰的策略,派心腹郭汜为使者,前去封石勒为太宰,领大将军衔,进爵赵王,领二十部,出入乘金银车,驾云马,冕带十二旒,夫人封王后。
石勒答应下来,为了表示谢意,他特派王修等人为大使前往刘濯处拜谢。
刘濯手下有个叫曹平的谋士,原是石勒的舍人。他告诫刘濯说:“石勒派王修等人前来,外表上是来答谢,实际上是要观察各郡的虚实,以便伺机发起攻战。”
刘濯听后大怒,待郭汜等回来,立即将来使王修斩首,并下令撤销了对石勒的封授。
石勒听后怒不遏,下令灭了曹平的三族,以后召集大臣说:“我们派出使者本是为了修好如初,并无他意,但刘濯却‘长恶不悛’,反而杀害了表示诚意的使者。这实在是做恶多端,不可饶恕!所以,我决定自取赵地自立为王。”
于是,石勒设了太医、尚方、御府诸令,并专门修了正阳门,正式称起王来。
公元318年,石勒杀了刘濯,建立起后赵政权。“长恶不悛”,后引申为“怙恶不悛”,用以比喻作恶多端而不可悔改的人。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 成语 | 历史出处 |
|---|---|
| 拍手拍脚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14回:“贾子猷更拍手拍脚的说道:‘……几时才能够到上海去逛一趟,见见什面,才不负此一生呢?’” |
| 菽水之欢 |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
| 震古烁今 | 清 谭嗣同《仁学》:“称震古烁今之仁政焉。” |
| 你贪我爱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4卷:“况且今日你贪我爱,一说一上,幽期密约,一墙之隔。” |
| 三汤两割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烧卖匾食有何难,三汤两割我也会。” |
| 楚舞吴歌 | 元·萨都刺《江南乐》诗:“翡翠冠高罗袖阔,楚舞吴歌劝郎酌。” |
| 顺天者逸,逆天者劳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回:“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 |
| 买马招兵 | 《再生缘》第三回:“今中既到山中住,少不得,买马招兵尽壮怀。” |
| 醴酒不设 | 《汉书·楚元王传》:“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将钳我于市。” |
| 蛇毛马角 | 章炳麟《王天论》:“国家者如机关木人,有作用而无自性,如蛇毛马角,有名言而非实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