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
拼音 dà qì wǎn chéng
基本解释 大器:大的材料;比喻人才。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锻炼;成名往往较晚;也用作对长期不得意的人的一种安慰。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大器晚成的典故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 成语 | 历史出处 |
|---|---|
| 东横西倒 | 刘复《晓》诗:“回看车中,大家东横西倒,鼾声呼呼。” |
| 见事生风 |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棘闱志异》:“第少年喜事,每捕风捉影,见事生风。” |
| 攻城夺地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7回:“那二十四员番将,又必各有跟随的番汉军士,共计当有万余人,行动与攻城夺地者何异!” |
| 口耳相承 | 明·方孝孺《答王仲缙书》:“数年来士大夫不察其实,口耳相承,猥有所称引。” |
| 有眼如盲 | 元·范子安《竹叶舟》第四折:“师父,弟子有眼如盲,只望师父救度咱。” |
| 鸱鸦嗜鼠 | 《庄子·齐物论》:“民食刍豢,麋鹿食荐, 且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 |
| 朝生夕死 | 《山海经 海外东经》:“[君子国]有熏华草,朝生夕死。” |
| 中看不中吃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4卷:“却而今没蛇得弄,中看不中吃,要来无干。” |
| 日坐愁城 | 宋·范成大《次韵代答刘文潜》诗:“一曲红窗声里怨,如今分作两愁城。” |
| 冬烘先生 | 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八:“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