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怪事的成语故事
拼音 duō duō guài shì
基本解释 咄咄:表示惊讶的声音。使人惊讶的怪事。形容事情不合情理;叫人不能理解。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咄咄怪事的典故
东晋扬州刺史殷浩与大将桓温不合,王羲之劝他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殷浩不但不听,领兵北伐,屡战屡败,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信安,他整天无忧无虑地读书吟诗,老是在纸上写“咄咄怪事”四个字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 成语 | 历史出处 |
|---|---|
| 横科暴敛 | 《元史·外夷传一·高丽》:“佥议司官不肯供报民户版籍,州县疆界,本国横科暴敛,民少官多,刑罚不一,若止依本俗行事,实难抚治。” |
| 一往情深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诞》:“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
| 沟满濠平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4回:“见他们一个个蹲在地下,吃了个狼餐虎咽,沟满壕平。” |
| 注玄尚白 |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丹青》:“斯文千古之不附也,注玄尚白,其功孰与京哉!” |
| 机关用尽 | 宋 黄庭坚《牧童歌》诗:“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
| 辜恩背义 | 宋·乐史《绿珠传》:“今为此传,非徒述美丽,窒祸源,且欲惩戒辜恩背义之类也。” |
| 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40回:“常言道:‘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冯主事虽然欠下老爷银两,见老爷死了,你又在难中,谁肯唾手交还?” |
| 五日京兆 | 东汉 班固《汉书 张敞传》:“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 |
| 旧念复萌 | 明·汪廷讷《狮吼记·摄对》:“此妇今虽放回,恐其旧念复萌,为害不小。” |
| 连明连夜 | 唐·白居易《水堂醉卧问杜三十一》诗:“那似此堂帘幕底,连明连夜碧潺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