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挥而就的成语故事
拼音 yī huī ér jiù
基本解释 就:成。笔一挥就写(画)成了。
出处 宋 朱弁《曲洧旧闻》第七卷:“东坡一挥而就,不日传部下,纸为之贵。”
一挥而就的典故
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荐举不捷》:“扞王璘呴复为鸟散馀花 落诗二十首,援毫而就。时忽风雨暴至,数幅为回飚所卷,泥滓沾渍,不胜舒卷。璘曰:‘勿取,但将纸来!’复纵笔一挥,斯须复十馀篇矣。”后因以“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
2、《三字经》是儿童的启蒙读物,内容非常丰富。自南宋到民国,经元、明、清三朝的七百余年之中,这部书一直是儿童上学的启蒙书之一,几乎家喻户晓。但对于作者,了解的人就不多了。
这部书的作者是南宋学者正应麟。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正应麟任会试主考官时发现的人才。正应麟向当时的皇帝宋理宗推荐文天祥的文章时说:“此人肝胆如铁石,文章如龟鉴。”意思是意志坚强如钢铁和石头,文章简直如同经典著作。文天祥这份殿试考卷一万多字,是不加思索一挥而就的。文章针对时弊作了全面中肯的针砭,令人读后耳目一新,有拨云见日的感受。
文天祥的文章写得如此之好,又如此之快,一方面是文思敏捷,更重要的是他平日读书之外,留心天下大事,关注民间疾苦。
文天祥中状元以后,被派到江西当地方官。后来元军逼近首都临安,文天祥把家产全部卖掉,充作军晌,并亲自率领部队赶到临安,准备与元军作战。文天祥到了临安,立即被任命为右丞相,并作为南宋使臣赴元营谈判。
文天祥到了元营,怒斥元军首领背信弃义。元军首领理屈辞穷,恼羞成怒,强行将文天祥扣押。
文天祥千方百计从元营脱身,一路饱经艰险,到达江西,集合南宋官军,奋起抵抗元兵。他转战广东、福建,几次给敌军以沉重打击,最终因敌众我寡,不幸兵败被俘。
元军将领张弘范原是宋军将领,他投降了元兵,又劝文天祥归顺。文天祥把过零丁洋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抄给他,表明心迹。全诗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看了诗,知道文天祥绝不会屈服,便将文天祥押解到元朝京城大都。文天祥在押解途中几次自杀不成,绝食七天七夜没有饿死。在狱中还写下《正气歌》,这首诗现在读起来还令人肃然起敬。
文天祥终因宁死不降被元兵杀害,以他自身的壮举谱写了又一首“正气歌”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成语 | 历史出处 |
---|---|
说长道短 | 汉 崔瑗《座佑铭》:“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
胆战心寒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12回:“诸将见李逵等杀了这一阵,众人都胆战心寒,不敢出战。” |
逢衣浅带 | 战国·赵·荀况《荀子·儒效》:“逢衣浅带。” |
始乱终弃 | 唐 元稹《莺莺传》:“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 |
丁宁周至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者或怪亮文采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 |
通风讨信 | 明·沈鲸《双珠记·京邸叙亲》:“宫城中不比民家,虽皇后贵妃,难与父母往来,况宫女禁闭在内,谁能通风讨信。” |
翻空出奇 |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意翻空而易奇。” |
屡见不鲜 | 鲁迅《而已集 略谈香港》:“第二条是‘搜身’的纠葛,在香港屡见不鲜。” |
稀里糊涂 | 曹禺《和剧作家们谈读书和写作》:“如果写他后悔,稀里糊涂自杀了,就没有多大意思。”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列传论》:“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