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言不顺的成语故事


拼音 míng bù zhèng,yán bù shùn

基本解释 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名不正,言不顺的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再次到达卫国时,卫国政局发生重大改变,卫出公赶走父亲而即位,孔子认为这是“名不正,言不顺”。大夫孔悝拿出一堆金币要孔子为卫出公正名,说卫出公名正言顺。孔子严正地拒绝他的要求。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成语 历史出处
神閒气定
法无二门 《金史·高德基传》:“有犯罪当死者,宰相欲从末减。德基曰:‘法无二门,失出犹失入也。’不从。”
雄罴百万 南宋·王迈《观猎行》:“汝不闻去岁淮甸间,雄罴百万临危堞。”
兼葭秋水 《诗经·秦风·蒹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兼弱攻昧 《尚书 仲虺之诰》:“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不露辞色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
洞鉴古今 《旧唐书·王及善等传论》:“苟非洞鉴古今,深识王霸,何由立其高论哉。”
文籍先生
至仁无亲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运》:“请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
羊很狼贪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