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前毖后的成语故事
拼音 chéng qián bì hòu
基本解释 惩:警戒:毖:谨慎;小心。吸取过去失败的教训;以后小心;不致重犯错误。
出处 《诗经 周讼 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惩前毖后的典故
西周年幼的周成王在周公姬旦的辅佐下治理国家,周武王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造谣说周公准备篡位,周公为表忠心隐居外地。管叔鲜等立即叛乱,周成王请周公率军讨伐。周成王说他要从所受的惩戒中汲取教训以便将来不再发生类似情形。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 成语 | 历史出处 |
|---|---|
| 破镜分钗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好事近》:“岂料如今,翻成做破镜分钗,剩雨残云。” |
| 相克相济 | 明·瞿佑《归田诗话·陆浑山火》:“其下则水火相克相济之说也。” |
| 献计献策 | 古华《芙蓉镇》第一章:“据说早在1958年,她就献计献策,由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放出一颗‘工商卫星’。” |
| 一喷一醒 | 唐 韩愈《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
| 狱货非宝 | 《书·吕刑》:“狱货非宝,惟府事功,报以庶尤。” |
| 言之不渝 | 晋·陆机《遂志赋》:“任穷达以逝止,亦进仕而退耕;庶斯言之不渝,抱耿介以成名。” |
|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 《晋书 解系传》:“[司马伦]怒曰:‘我于水中见蟹且恶之,况此人(解系)兄弟轻我邪!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
| 同出一辙 | |
| 罪不胜诛 | 明 沈德符《野获编 词林 鼎甲常为庶常》:“以上见各家记述中者,什仅得一二。修史之卤莽,罪不胜诛矣。” |
| 德以抱怨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刘繇传》:“知敦以厉薄,德以抱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捐既忘之猜,保六尺之托,诚深恩重分,美名厚实也。” |